搜索到25061篇“ 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文章
舒眠胶囊联合抗抑郁药物对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发作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效果探讨
2025年
目的评价舒眠胶囊联合抗抑郁药物对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发作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86例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发作伴睡眠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观察组(抗抑郁药物、舒眠胶囊联合治疗),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1.33±0.21)、(0.88±0.27)、(0.74±0.16)、(1.28±0.23)、(1.09±0.17)、(0.76±0.18)、(1.28±0.22)分,比对照组的(1.72±0.37)、(1.22±0.36)、(1.11±0.29)、(1.54±0.33)、(1.33±0.26)、(1.18±0.22)、(1.57±0.34)分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7.24±1.12)分、HAMD评分(7.35±1.26)分均明显比对照组的(11.55±2.05)、(12.27±2.11)分更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65%比对照组的20.93%更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和总体状态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发作伴睡眠障碍患者选择舒眠胶囊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更突出,用药安全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和心态,促使患者早日康健,值得临床采纳。
易东晓
关键词:舒眠胶囊抗抑郁药物抑郁发作睡眠障碍症状改善
抑郁症伴精神病症状与儿童期虐待的相关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分析抑郁症伴精神病症状与儿童期虐待的相关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长安医院和大荔善达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60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08例,女392例,年龄21~50(35.11±4.88)岁。根据90项症状清单(SCL-90)评分将患者分为精神病症状组(65例)和非精神病症状组(535例)。通过电子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比较,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别、年龄、体重指数、抑郁症程、婚姻情况、受教育情况、就业情况、抑郁症家族史,儿童期受虐情况)、临床特征(抑郁症起年龄、抑郁症伴焦虑、抑郁症伴自杀倾向)。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症状的影响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采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验证预测模型与实际观察结果的差异。结果精神病症状组抑郁症起年龄低于非精神病症状组[(27.11±3.94)岁比(31.19±4.01)岁],有抑郁症家族史、儿童期有虐待、抑郁症伴有自杀倾向占比均高于非精神病症状组[20.00%(13/65)比6.73%(36/535)、41.54%(27/65)比24.30%(130/535)、46.15%(30/65)比29.35%(157/535)](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抑郁症家族史(OR:2.483,95%CI:1.133~5.445)、儿童期有虐待(OR:2.234,95%CI:1.250~3.995)、抑郁症起年龄低(OR:0.794,95%CI:0.740~0.853)、抑郁症伴有自杀倾向(OR:1.935,95%CI:1.093~3.428)均是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结果显示,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80(95%CI:0.744~0.812),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64.11%。结论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症状与抑郁症家族史、儿童期受虐情况、抑郁症起年龄、抑郁症伴自杀倾向密切相关,预测模型效能良好,可帮助医务人员早期识别精神病症状
付瑞舒忙巧王文栋郭新强王新荣康晓刚
关键词:抑郁症精神病性症状儿童期虐待影响因素
伴与不伴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研究
2025年
目的基于功能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探讨伴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与不伴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执行言语流畅刺激任务(VFT)期间各个脑区的脑氧合血红蛋白相对浓度差异及特征。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该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108例重度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发精神病症状分为伴发组(n=60)和不伴组(n=48),采用fNIRS设备测量并比较两组在VFT期间的52个脑区通道脑血红蛋白相对浓度变化情况。结果与不伴组比较,伴发组第13通道脑氧合血红蛋白相对浓度更高(0.003±0.001 vs.0.002±0.001),第33通道脑氧合血红蛋白相对浓度更低(0.003±0.001 vs.0.007±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脑区的脑氧合血红蛋白相对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精神病症状相关的脑功能区存在氧活动异常,fNIRS技术有助于对伴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脑有氧代谢功能进行早期评估。
郭油油余妍洁温慧陈虹燕黎雪梅
关键词:抑郁症精神病性症状氧合血红蛋白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在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4年
以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患者为例,予艾司西酞普兰+舒必利治疗,探析价值。方法 82例患者(2023.01至2023.12收治),按1:1交替分组法,分A、B组,各41例。比对并分析治疗效果、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析。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78.05%(32/41),B组为95.12%(39/41),后者>前者(2=5.145,P=0.023);治疗2、4、8周HAMD评分降低,且B组A组(P<0.05)。结论 在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治疗用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具有显著作用,不仅提高疗效,改善抑郁症状,还提高生活质量,值得采纳。
张殿良
关键词:精神病性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舒必利
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晚发型钴胺素C缺陷1例
2024年
晚发型钴胺素C(cobalamin C)缺陷是一种遗传有机酸代谢,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极易被误诊。本文报道1例青年女患者,以癫痫样发作为首次发症状,9年后出现多疑等精神病症状,16年后情逐渐进展至缄默不语,无法站立,进食困难,大小便失禁,期间行脑电图、脑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但MRI示脑萎缩,生化检查血同型半胱氨酸、尿甲基丙二酸-2异常升高。最终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患者MMACHC基因存在两处致突变,被确诊为晚发型钴胺素C缺陷。患者在诊疗期间经抗癫痫药和抗精神病药等治疗但情控制不佳,确诊后接受纠正代谢紊乱的治疗,取得显著的临床改善。本文中回顾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分析,旨在增强精神科医生对该罕见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和治疗。
马家树苏现彪孙丰霞马坦坦王忠宝李静白录东李然然
关键词: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精神病性症状甲基丙二酸血症
磁休克联合治疗伴精神病症状及自杀的青少年难治抑郁障碍一例报告
2024年
自杀死亡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2~4周才能起效,在此期间,迫切需要新型快速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杀的风险,因担心青少年发育中的大脑接受电休克(ECT)后可能会导致记忆障碍或其他严重后果,ECT在青少年抑郁障碍中的应用慎之又慎,磁休克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神经调控技术,可安全有效治疗抑郁障碍,认知损伤较ECT小.
王玮陆艺刘洁李晓靖王明真路淑淑蒋有霞李炳青张立超杨楹
关键词:精神病性症状电休克自杀死亡抗抑郁药物非侵入性
精神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Fahr1例
2024年
目的 探讨以精神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Fahr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以精神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Fahr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以“反复言行紊乱”为主要表现入院。神经系统查体发现广泛定位变损害,精神检查引出幻视、被跟踪感、情感欠协调。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丘脑、小脑齿状核存在多发钙化灶。进一步检查后排除其他因引起的颅内钙化疾,诊断Fahr明确。追溯史得知其家系有类似症状,疑似为家族Fahr。予以“喹硫平、碳酸锂”对症治疗取得一定临床效果。结论 Fahr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罕见,尤其是以精神病症状为首发表现者,容易发生误诊,精神科医生应提高警惕,规范临床工作以早期诊断、及时干预。
张瑜邓红都邢广羽吴伟斌邓文
关键词:精神病性症状首发FAHR病
个体化心理护理在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人中的应用及满意度分析
2024年
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患者,个体化心理护理临床价值。方法 二零二三年一月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60例患者。随机分组。CG-CT组-均30例-常规-个体化心理护理。比较应用效果与满意度。结果 抑郁评分:CT组CG组;社会功能评分:CT组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人中应用,对患者产生效果显著,患者满意。
周晓坤缪亚红尹二英贠鹤郑子怡
关键词:个体化心理护理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满意度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负生活事件与失眠的关系:精神病症状和抑郁的作用路径
2024年
背景失眠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患者经历的负生活事件、精神病症状以及抑郁均可能影响失眠。但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四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探讨负生活事件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失眠的影响以及精神病症状与抑郁的作用路径,以期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失眠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于2023年4月—6月,纳入四川省成都市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的、符合《国际疾分类(第10版)》(ICD)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105例患者。采用10项负生活事件(SLEs)、阿斯森失眠量表(AIS)、精神病筛查问卷(PSQ)、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进行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采用Smart PLS 4.0构建中介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检出332例(30.05%)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失眠。精神分裂症患者AIS评分与SLEs评分、PSQ评分、PHQ-9评分均呈正相关(r=0.165、0.322、0.554,P均<0.01)。精神病症状和抑郁可能是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负生活事件与失眠之间的独立作用路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102、0.372,效应量分别为10.46%、38.15%。精神病症状和抑郁可能是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负生活事件与失眠之间的链式作用路径,间接效应值为0.190,效应量为19.49%。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影响失眠,也可以通过精神病症状和抑郁的独立或链式作用路径影响失眠。
陈旭姝刘鑫何昌九熊朝新宇郭易魏泸懿刘元元张春熙刘祥
关键词:负性生活事件失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精神分裂症
青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继发精神病症状的危险因素
2024年
目的 探讨青年首发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患者继发精神病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3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首诊时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得分,于次日采集肘静脉血并检测患者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泌乳素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经过1年随访,根据患者是否继发精神病症状,分为伴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抑郁症组(PMD组,n=46)和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抑郁症组(MDD组,n=186),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各指标与精神病症状的相关,并探讨与青年首发PMD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PMD组未婚人数占比高于MDD组(P<0.05);PMD组HAMD-17量表得分高于MDD组(P<0.05);PMD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MD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25(OH)D水平低于MDD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HAMD-17评分(r=0.345)、TC(r=0.148)、LDL-C(r=0.162)及TSH水平(r=0.134)与精神病症状呈正相关(P<0.05),已婚(r=-0.208)、HDL-C(r=-0.258)及25(OH)D水平(r=-0.276)与精神病症状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婚、HAMD-17量表得分、高TC、低HDL-C及低25(OH)D水平为MDD患者精神病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由婚姻状况、HAMD-17得分、血清TC、HDL-C及25(OH)D水平组成的联合指标能够较好地预测MDD患者精神病症状的发生(AUC=0.887)。结论 血清脂代谢及25(OH)D水平可能是预测青年MDD患者继发精神病症状的的生物标志物。
毛俊雄马琦彭朕磊贾麒钰徐秋爽罗晓张丽丽伊琦忠
关键词:重度抑郁症精神病性症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羟基维生素D

相关作者

金卫东
作品数:419被引量:1,439H指数:18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META分析 双相障碍 抗抑郁药物
王映辉
作品数:14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成本-效果分析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
江开达
作品数:415被引量:3,266H指数:2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 疗效
孙静
作品数:147被引量:794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研究主题:抑郁症 双相障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抑郁症患者
阳琼
作品数:40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市脑科医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 躁狂发作 强迫症 舍曲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