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07篇“ 科技服务业“的相关文章
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探析
2025年
[研究目的]全面评估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揭示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在不同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规律,为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科技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2010—2021年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的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科技服务业规模水平、创新投入水平、发展潜力、数字化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环境五个方面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讨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论]在总体层面上,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在区域层面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特征。第一,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科技资源和政策优势,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第二,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趋势,且西部地区具有较高收敛速度。第三,科技服务业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由于区域间合作机制缺失和要素竞争,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未来应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区域合作等手段,驱动中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均衡发展。
胡续楠高维龙王金翎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熵值法绝对Β收敛
科技服务业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025年
文章通过构建VAR模型对科技服务业与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科技服务业与江苏省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及互动关系已经形成,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且正向的相互促进和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于促进江苏省科技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参考。
吴瑶熊素兰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经济增长VAR模型
两岸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合作现状与建议
2025年
两岸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合作一般包括两岸标准共通和两岸标准共融两种形态。基于福建经验与闽台合作规划,本文通过对两岸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合作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两岸共通标准数量与行标准的总量和需求不匹配、台胞台企及相关组织的参与情况不理想、共通标准的推广与实施效果仍有限等现实问题,并提出构建较稳定的两岸标准化融合发展服务体系、以发展的理念共同推动两岸标准共通共融、以重点突破带动两岸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跃升等建议。
文芳
关键词:两岸科技服务业
发展科技服务业 壮大北京生物医药产
2025年
近年来,北京市生物医药产快速发展,已成为助推北京市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随着生物医药产的发展,专科技服务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北京市科技服务业要从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概念验证平台建设、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发力,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高质量发展。
贺艳刘李红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西安市科技服务业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本文首先运用DEA方法测度了2010—2022年西安市科技服务业效率,接着运用VAR模型分析了西安市科技服务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科技服务业效率2011—2013年处于下降趋势,2014—2022年经历了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动趋势,从2018年开始逐年上升,到2022年达到最高值,处于有效状态。经济发展水平、R&D内部支出、专利授权量以及财政科技支出对西安市科技服务业的效率有着明显影响。
赵娜刘雨滇孙眉青
关键词:VAR模型
科技服务业14条”推动万亿级产提质升级
2025年
1月21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正式印发。《若干措施》明确三大方面共14条政策措施,旨在催生科技服务态新模式,构建现代化服务体系,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导入新的强大动力。
贺陈慧(整理)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新业态
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区域耦合协调发展
2025年
为了把握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简称“两大产”)的融合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建立两大产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两大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耦合协调发展的差异水平及差异原因,同时构建纳入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对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1—2020年,全国两大产融合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耦合协调度处于过渡和协调发展区间的省市较少,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两大产融合发展水平自东向西呈现递减趋势,不同区域的产融合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来自区域间差异;两大产耦合协调水平的正空间相关关系持续且稳定,呈现显著的高-高和低-低聚集态势。八大综合经济区两大产耦合协调水平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除黄河中游和西南经济区以外的经济区均存在明显的σ收敛;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表现出典型条件β收敛特征,但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此外,4个控制变量收敛性检验结果都不一样,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收敛的驱动因素也都不一样。
贺正楚王京
关键词:高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产业融合
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对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与机制
2025年
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既有助于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区域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基于2005—2022年我国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城市)面板数据,以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对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能显著提升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在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对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即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对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比于未开通中欧班列、未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未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城市,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对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在开通中欧班列、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城市更强。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对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能突破地域限制,在提升本地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带动周边地区降低交易成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提升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为进一步提升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应合理布局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积极作用。
姚战琪熊琪颜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双重差分模型
创新驱动背景下重庆市科技服务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2025年
科技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显著,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实现科技服务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于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科技服务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耦合协调关系,纵横对比创新驱动背景下重庆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按照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新城、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区构建科技服务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揭示两者互动机制与集聚现象并提出对策建议。
宋晓英卜发香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科技服务业政策量化评价——以安徽省多区域比较分析为例
2025年
通过建立科学的科技服务业政策评价体系,对安徽省科技服务业政策文本进行了量化评价,为安徽省科技服务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相应的优化建议。首先,运用文本分析工具对我国2014—2023年101份科技服务业政策文本内容进行文本挖掘和高频词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构建科技服务业政策文本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PMC曲面和雷达图,以安徽省科技服务业政策文本为中心,构建二级对比框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科技服务业政策存在政策时效设置不全面、政策执行机制构建不完善、政策工具运用失衡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增强政策时效的“多元性”、提高政策执行的畅通度、协调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的政策建议,以提高安徽省科技服务业政策评价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王成城徐蕊
关键词:文本挖掘

相关作者

宁凌
作品数:134被引量:793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经济 企业 科技服务业 产学研合作
周柯
作品数:57被引量:524H指数:10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商学院
研究主题:科技服务业 产业转移 熵值法 包容性增长 航空港
陈岩峰
作品数:35被引量:136H指数:7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科技服务业 服务业 文化 积极财政政策 市场化
梅强
作品数:410被引量:3,942H指数:31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中小企业 企业 安全生产 产业集群 演化博弈
孟庆敏
作品数:12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苏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科技服务业 知识转移 系统动力学 互动创新 高校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