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6篇“ 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关文章
主要气象因子对哈巴河县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主要气象因子与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关关系。【方法】2015和2016年通过诱虫灯,在哈巴河县研究主要气象因子对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6月中旬和7月中旬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成虫达到种群数量的高峰期。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雨量是影响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气象因子。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增大,限制草地螟数量的增多。【结论】哈巴河县6~8月的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和平均温度有利于草地螟生长发育,故该时期是草地螟在研究区域猖獗发生期。
阿孜古丽.阿布力孜艾比拜木.依明萨吉达木.艾则孜王干成牙森.沙力
关键词:草地螟气象因子种群动态
辽宁海域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的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动研究
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schmidt))隶属于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鲽形目、鲽科、高眼鲽属,由于其自身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高,因此受到当地人喜爱,是北方海...
鲁万桥
关键词:水产资源生物学特征种群数量
小麦田麦蚜种群数量变动机制被引量:2
2016年
从内因(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外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土壤因子)及各因子协同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麦蚜种群数量变动机制,并指出了麦蚜种群变动的总趋势。
朱洁孙丹马家艳
关键词:麦蚜种群数量
上海奉贤区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动以及气候和耕作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分析了上海奉贤区1988—2013年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年际变化,探讨了鼠类种群动态与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8—2013年平均鼠密度为1.3%,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年代间变动不大,平均构成比为97.5%.鼠密度高峰期出现在2—5月,3月最高,年平均鼠密度及峰值随年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鼠类成1体与年序呈显著正相关,成2体和老年体与年序呈显著负相关,鼠龄随年代发展有缩短的变化趋势;气温因子除1月平均气温与鼠密度呈弱的正相关外,大多为负相关,2月出现极端暖事件对鼠密度有滞后正效应;降水因子与鼠密度相关性不显著;相对湿度因子与鼠密度大多呈正相关;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与鼠密度及其逐年下降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灭鼠率不断提高与鼠密度的下降也存在相关性.
费蕾汪祖国姚瑶徐相明顾品强
关键词:鼠类种群鼠密度粮食种植面积灭鼠率
台州西兰花甜菜夜蛾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
2014年
为了探索台州西兰花甜菜夜蛾种群数量年度变动规律与季节性消长规律,2002—2012年应用性诱剂监测方法进行定点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台州西兰花近11年来甜菜夜蛾大发生频率为27.3%,其年度种群数量呈螺旋式冲高回落变化特征,其季节性数量消长为自强而弱振荡变化;气温、日照、雨量三要素对季节性数量变动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甜菜夜蛾7—9月份高温季节为盛发为害期,10—12月份随旬平均气温下降而渐趋减弱。本研究模型可提高西兰花生长期甜菜夜蛾预测预报或预警水平,对决策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汪恩国刘伟明
关键词:西兰花甜菜夜蛾种群动态影响因素
云南芒市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及气候因子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分别于2009、2010和2011年通过虫情测报灯对云南芒市二化螟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候因子对二化螟种群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每年3~10月芒市均有二化螟发生,其他月份不发生.全年的种群动态呈双峰型,其最高峰出现在9月.相关分析表明,种群数量变动与月平均温度、月极端最低气温、雨日数和土壤湿度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且各相关性极显著.经逐步回归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气象因子主要是月极端最低气温、雨日数和土壤湿度,其综合影响程度为79.34%.偏相关分析表明,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与月极端最低气温和土壤湿度呈高度正相关,与雨日数呈中度负相关.3种气象因子对种群变动的作用大小分别为土壤湿度>月极端最低气温>雨日数.通径分析表明,月极端最低气温的直接作用对种群数量影响最大,并起着决定作用.总之,种群数量变动与月极端气候、土壤湿度和雨日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红坤顾中量段鸿娟康敏张菊兰
关键词:二化螟种群变动气候因子虫情测报灯
水稻“双季”改“单季”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数学模型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揭示双季稻-单双并存-单季稻耕作制度渐进变化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于1990—2012年通过4个监测点应用灯诱和赶蛾方法对水稻害虫种群结构及构成数量进行系统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主要害虫随双季稻向单季稻制度渐进变化其害虫种群构成从9种演变成8种;其种群数量变动呈周期性波型曲线变化,波动周期W型9~10年或V型4~5年,不同耕作制度波动呈"三角"变化并以单双并存制度为趋高运行状态;经数值化函数模拟,创建种群数量变动数学模型二化螟为F=-9.9459t2+158.54t+1920(r=0.5648**),稻纵卷叶螟为M=-9545.5t2+338203t-2442510(r=0.7741**),稻飞虱为N1=502.9t2-7097.8t+24522(1990—2006时段r=0.8050**)和N2=3122t2-133157t+1423018(2006—2012时段r=0.8191*)。一系列建模对提升当前单季稻害虫整体监测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汪恩国刘伟明
关键词:水稻耕作制度数学模型
主要气象因子对枣树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于2012年6月至8月份对阿克苏市枣棉间作园内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监测,并将主要气象因子对截形叶螨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5月至6月截形叶螨种群处于缓慢增长态势,7月份以后种群数量急剧上升,7月中旬至8月上旬达到种群数量的高峰期,8月下旬种群数量迅速下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是影响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的主要气象因子。通径分析和决策系统分析表明,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对种群数量变动具有正效应,是直接影响截形叶螨种群变动的重要指标。阿克苏7月至8月份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有利于截形叶螨生长发育,故该时期截形叶螨在阿克苏枣树上的发生也最为猖獗。
刘珩阿地力.沙塔尔李宏吐尔逊古丽.托呼提
关键词:截形叶螨枣树气象因子
单季稻“两迁”害虫与蜘蛛相互关系及其不同播种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探寻单季稻稻田“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蜘蛛(两虫一蛛)相互关系和田间生态调控能力,2008年进行单季稻3个不同播期两虫一蛛种群数量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单季稻田间两虫一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随播期推迟两虫种群消长波峰减弱而强度随时序推进增强,自然生态调控能力相对有所提高.综合比较分析中浙优1号等超级稻播期以较常规播期推延5~10d,即5月底6月初播种、秧龄20~30 d为宜,既有利于减轻“两迁”害虫田间发生基数,又有利于蜘蛛种群数量增长,有利于单季稻超高产.
汪恩国方辉陈婵娟
关键词:单季稻播种期
遵义市农区鼠种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被引量:10
2013年
为进一步摸清农区鼠种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给农区鼠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贵州省遵义市6个县1986~2012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市农区鼠种种类隶属2目3科12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83.33%,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占总种数的66.67%。住宅区优势种为褐家鼠,占总鼠数的79.47%,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4.15%、3.39%;农田区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91.62%,褐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4.23%。农田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住宅区。住宅区和农田区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住宅区混合鼠种全年种群数量在11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农田区全年种群数量分别在6月和11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据此,遵义市农区灭鼠的重点是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黄胸鼠,每年春季3~4月和秋季8~9月是农区鼠类防治的最佳适期,农田区是防治的重点区域。
杨再学杨光灿罗建平郑元利李大庆杨高乾张永治
关键词:种群数量

相关作者

吴爱国
作品数:21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研究主题:鼠疫 印鼠客蚤 黄胸鼠 居民区 褐家鼠
吴爱国
作品数:16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研究主题:鼠疫 流行病学 染色体组型 黄胸鼠 滇西
向琼
作品数:4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研究主题:柴胡 蚜虫 种群数量变动 捕食性天敌 苗期蚜虫
孟焕文
作品数:226被引量:1,793H指数:23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黄瓜 大蒜 番茄 马铃薯 化感作用
王立霞
作品数:3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研究主题:生物学特性 降水量 种群数量变动 种群数量 通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