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03篇“ 神经环路“的相关文章
基于Papez神经环路探讨针刺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脑机制
2025年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作为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时长。Papez神经环路是认知的关键环路,参与PSCI的发病及恢复过程。PSCI宏观层面上包括Papez神经环路中脑区及脑区之间结构、功能连接改变,微观层面上涉及Papez神经环路中突触改变。Papez神经环路属于中医“脑髓”的范畴,其参与认知的生理功能可归为“脑主神机”理论。Papez神经环路损伤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可用以阐释“脑髓不足、神机失用”中医病机部分现代内涵。目前PSCI损伤机制复杂,针对PSCI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针刺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无统一方案。基于益髓醒神治法的针刺方案可能参与了调节Papez神经环路,其在宏观层面增加了功能连接强度,调节了神经元功能,在微观层面可能通过增强突触可塑性发挥疗效机制。文章基于Papez神经环路,阐释中医脑髓理论部分现代内涵,并从针刺可能通过调节Papez神经环路部分区域的功能连接和神经元功能、突触可塑性的角度探讨针刺改善PSCI的可能机制,为寻找中风病康复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王荟荧徐敏杰刘言祥管津智张梓寒常静玲
关键词:卒中后认知障碍针刺神经可塑性
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在针灸调节胃肠功能中的作用
2025年
针灸治疗胃肠病常用穴位的分布符合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在脊髓水平的节段同源性规律。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节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实现的,并特别有赖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而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在针灸疗法调节胃肠功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3个不同的层次:(1)发生在外周层面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包括以背根神经节(DRG)为中心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传入神经环路、以交感神经节为中心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传出神经环路;(2)发生在脊髓层面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3)发生在脊髓上水平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主要是孤束核参与的各种反射环路。脊髓及其以下水平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决定了针灸调节胃肠功能的节段性作用,脊髓上水平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决定了针灸调节胃肠的超节段性作用。针灸调节胃肠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是多环路、多靶点的。
陈碧玮张丽丽陈少宗
关键词:针灸胃肠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环路基础与机制研究进展
2025年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认知障碍是主要症状,关键性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由β-淀粉样蛋白(Aβ)组成的细胞外神经炎斑块和由过度磷酸化tau蛋白(pTau)组成的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磷酸化tau积累和成人海马神经发生损害都是AD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1,2]。阻止AD进展,靶向Aβ和tau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有效性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特异性改善的治疗新方向,且能够避免药物诱导的副作用或抗性症状[3]。
周冰原朱才丰程乐李静李静吴安琪
关键词:神经环路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
推拿疗法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现状分析
2025年
目前关于推拿的神经环路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以“推拿”“按摩”“环路”“神经环路”“神经通路”作为关键词,通过检索PubMed、Web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VIP)自创建以来至2023年12月31日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5篇,筛选、分析后纳人26篇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发现,目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推拿治疗疼痛类疾病、精神类疾病、胃肠疾病等的中枢环路机制研究上,对其他疾病的研究较少,并且缺乏对推拿信号如何从作用部位传到中枢以及从中枢到达相应靶器官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未来研究中应采用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推拿的神经环路机制,精确阐明推拿的作用途径,以期为推拿优势病种提供更加精准的靶向治疗。
王峥许辉周运峰陈晓静周航郭娟李婉玉
关键词:推拿神经环路
一种重组单纯疱疹病毒、神经环路示踪病毒工具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组单纯疱疹病毒、神经环路示踪病毒工具和应用。本发明公开一种单纯疱疹病毒HSV1‑CH001临床株,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V202463。本发明还公开一种重组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将外源基因表达框重组...
王华东史青徐富强钟成刘同钽
神经环路与表观遗传机制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2025年
神经环路与表观遗传机制在抑郁症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存在交叉点。神经环路可根据神经递质传递和大脑区域等进行划分,其中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能、5-羟色胺能等,大脑区域则与海马、外侧缰核、杏仁核等脑区相关。表观遗传机制则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相关酶。表观遗传相关酶可调控脑区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变化,神经环路与表观遗传机制共同调控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在揭示抑郁症的本质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王琳琳柯月清张业专周宇婷陈雅茹谢丽霞陈晓阳王毅贤沈建英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环路表观遗传中医药
基于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技术的全身麻醉药物的细胞和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进展
2025年
全身麻醉是保障患者安全度过临床手术和有创检查的重要医疗技术。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全身麻醉可分为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随着高度特异性靶向标记、观察和干预手段的不断进步,既往研究解析了全身麻醉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部分作用机制。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全身麻醉药物的发展历程,并以吸入全麻药物七氟醚、异氟醚和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为主要讨论对象,系统梳理基于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技术所发现的临床常用全身麻醉药物在脑内细胞与神经环路的作用靶点。此外,本文还展望了全身麻醉药物脑机制研究的未来方向,以期增进对全身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
杨鑫张红星
关键词:全身麻醉药物七氟醚异氟醚化学遗传学神经环路
一种低毒的条件依赖的逆向神经环路示踪的重组伪狂犬病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毒的条件依赖的逆向神经环路示踪的重组伪狂犬病毒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重组伪狂犬病毒由含伪狂犬病毒PRV Bartha同源臂、Ubc启动子、2A肽序列的多基因表达模块以及表达蓝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框的载体质粒...
贾凡李莉胡优徐富强
丘脑背侧中线和内侧核团参与痛信息传递与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进展
2025年
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并可能引发或加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但疼痛所涉及的复杂神经环路及其作用机制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痛信息在中枢内的传递主要依赖于丘脑外侧系统和内侧系统。其中,来自脊髓或脑干的痛信息在经臂旁核(PBN)中继后,能够通过丘脑内侧系统的背侧中线和内侧核团(TMMN)进一步上传到大脑边缘皮质和皮质下结构。TMMN包括丘脑室旁核(PVT)、丘脑中央内侧核(CM)、丘脑背内侧核(MD)、丘脑连接核(Re)和丘脑菱形核(Rh),通过与前额叶皮质(PFC)、岛叶(IC)、杏仁核簇(AMY)等核团的联系参与痛信息及相关负性情绪的传递与调控。本综述总结了TMMN各核团在参与痛觉感受和情绪调节过程中神经元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神经通路和机制,以期为疼痛调控神经机制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叶笑妮周文倩李云庆
关键词:痛觉
光遗传学技术在抑郁症神经环路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2024年
光遗传学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光学和遗传学的细胞活性调控技术,目前在神经科学中应用广泛。该技术可以特异性地调控抑郁动物模型的相关脑区及神经环路,减缓或加重实验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光遗传学技术联合神经免疫检测、行为学检测及脑成像技术等其他技术,可为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发新的抗抑郁药及诊疗手段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简述光遗传学技术在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前额叶皮质、海马、中缝背核等几个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的脑区中的应用,以期为光遗传学技术在抑郁症神经环路中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李绍炜魏盛李节惠刘嗣源曹亚琳王海军
关键词:神经环路抑郁症神经调控

相关作者

徐富强
作品数:76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神经环路 药物抑制 病毒作用 重组腺相关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贾凡
作品数:19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神经环路 药物抑制 病毒作用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示踪
王立平
作品数:425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动物 实验动物 电极 脑区 存储介质
鲁艺
作品数:187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电极 脑区 生理信号 光电极 电极丝
刘风雨
作品数:92被引量:273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
研究主题:神经病理痛 慢性疼痛 神经环路 脊髓背角 背根神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