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70篇“ 神经束“的相关文章
- 内镜下诊治肠道软组织神经束膜瘤1例
- 2025年
- 神经束膜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束膜细胞的肿瘤,临床较为少见。该肿瘤常发生于皮肤和软组织,而发生在胃肠道中的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肠道软组织神经束膜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为类似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本例患者因体检发现降结肠隆起型病变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禁忌证后予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肠黏膜间质梭形细胞瘤样增生,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查提示上皮膜抗原(EMA)、CD34阳性,诊断为(降结肠)软组织神经束膜瘤。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
- 曹钟生张明亮
-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 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两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
- 2025年
- 目的对比分析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旋转皮瓣与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指端缺损患者共92例,按照皮瓣修复方法不同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9例行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旋转皮瓣修复,对照组43例行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推进皮瓣修复。结果两组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39.24±3.85)min少于对照组(49.12±4.2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346,P=0.032);术后半年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优良率及患指关节活动度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旋转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在手术时间、术后皮瓣感觉功能及患指关节活动度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沈建新谢旭
- 关键词:指端缺损旋转皮瓣推进皮瓣关节活动度
- 成年大鼠脑桥三叉神经束局部脱髓鞘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
- 2024年
- 目的探究成年大鼠脑桥三叉神经束(pontine trigeminal tract,PTT)局部脱髓鞘能否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向250~270 g雄性SD大鼠PTT区域注射1%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或1×PBS,分别建立PTT脱髓鞘模型组(LPC组)和对照组。通过髓鞘荧光染色评估PTT区域脱髓鞘改变情况。采用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缩头反应机械刺激阈值、单侧眼睑缩窄时间和快速抚面次数。通过腹腔注射给予大鼠卡马西平(50 mg/kg)药物处理,评估其行为学改变。结果以Bregma为坐标原点,于前后径(axterior-posterior,AP)-9.86 mm、内外径(medial-lateral,ML)0 mm和背腹径(dorsal-ventral,DV)0 mm处左侧18°倾斜脑立体定位仪的操作臂,使玻璃微电极下行9.22 mm后,以250 nL/min的速度注射250 nL的1%LPC,能够稳定可靠地建立成年大鼠PTT局部脱髓鞘模型。髓鞘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成年大鼠PTT局部脱髓鞘模型中脱髓鞘峰点为造模后第7天。行为学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引发LPC组大鼠缩头反应的Air-puff气体刺激阈值和von Frey纤维丝刺激阈值显著降低(P<0.01);微量注射后第7天,LPC组大鼠的左侧单侧眼睑缩窄时间和快速抚面次数在不同强度的机械刺激下均显著增加(P<0.01)。卡马西平可显著减少机械刺激触发的左侧单侧快速抚面次数(P<0.01)。结论成年大鼠PTT局部脱髓鞘可以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
- 文菊梅齐建国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脑桥脱髓鞘溶血磷脂酰胆碱
- 一种抑制周围神经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表达的脱细胞神经束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一种抑制周围神经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表达的脱细胞神经束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冷冻干燥:将完整的神经束膜组织浸泡于无菌水中冷冻干燥;S2、超声波水浴:将步骤S1得到的干燥的神经束膜组织置于氯化钠冰水溶...
- 郑灿镔邱帅朱庆棠
- 抗神经束蛋白186抗体阳性的郎飞结区/结旁疾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 2024年
- 目的 探讨抗神经束蛋白186(NF186)抗体阳性的郎飞结区/结旁疾病(NP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抗NF186抗体阳性的NPP致颅神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70岁男性,1个月前突发言语、吞咽困难,糖皮质激素治疗好转后停药。患者5 d前再次出现言语、吞咽、咀嚼、鼓腮、转头和抬头动作费力,并进行性加重。肢体EMG检查正常,血清及CSF抗NF186抗体阳性。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不明显,改用血浆交换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抗NF186抗体阳性的NPP发病年龄较晚、病情较重,可伴颅神经受损,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可能不佳,血浆交换治疗有效。
- 董思语孙美陈聪王静金庆文程虹
- 关键词:颅神经损害血浆交换
- 自制神经束两端间距3 mm空间在腕部正中神经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自制神经束两端间距3 mm空间在腕部正中神经断裂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20年8月腕部正中神经断裂患者24例,采用自制神经束两端间距3 mm空间,然后外膜连续吻合,无神经束外露。术后石膏外固定4周,逐步加强功能锻炼。参照Burchiel疗效评价标准对正中神经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中指感觉恢复均达S4级,拇指对掌、对指功能均恢复,大鱼际肌饱满,未见萎缩。末次随访时正中神经恢复情况:优18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自制神经束两端间距3 mm的神经外膜吻合,可实现精准对位,防止瘢痕压迫,避免神经瘤的发生,能有效恢复正中神经功能。
- 郑辉郝义伟江起庭谢凌寒
- 关键词:正中神经神经损伤
- 一种将神经束与大脑灰质连接终点投影在大脑皮质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医学影像领域,具体为一种将神经束与大脑灰质连接终点投影在大脑模型的方法。通过采用对TI加权影像对大脑灰白质区域进行切割,并与DWI弥散加权影像一同产生DWI灰质二元遮罩影像。DWI透过弥散张量模型拟合生成大脑神...
- 张舜泰柯煜庭郭冠岑凌舒园
- 儿童抗神经束蛋白155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郎飞结旁病6例临床特点
- 2024年
- 目的分析抗神经束蛋白155(NF155)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郎飞结旁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6例经细胞免疫荧光法明确诊断为抗NF155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郎飞结旁病的患儿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电生理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儿中男4例、女2例, 起病年龄为3岁8月龄至12岁。6例患儿均有肢体无力(远端重于近端、下肢重于上肢), 5例有肢体麻木或疼痛等感觉异常, 4例伴有震颤、共济失调, 3例伴有颅神经受损。4例患儿脑脊液检查存在蛋白细胞分离现象。1例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 头颅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双侧额顶叶、基底节、丘脑、右内囊后肢多发异常信号。4例患儿神经电生理示运动及感觉神经损伤, 2例仅运动神经损伤, 3例脱髓鞘伴轴索病变, 3例为单纯轴索病变。6例患儿中5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 2例患儿因疗效不佳进行血浆置换, 后续同时加用利妥昔单抗, 1例患儿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用奥法妥木单抗。6例患儿治疗4~15个月, 2例基本无临床症状, 1例症状有改善, 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 1例未使用免疫治疗者症状无明显改变。结论儿童抗NF155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郎飞结旁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但有一定的特异性, 主要以肢体无力、麻木及疼痛等为主要表现, 常伴有震颤和共济失调, 部分患儿可合并有中枢脱髓鞘病变, 脑脊液蛋白和神经电生理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尽早使用血浆置换及利妥昔单抗治疗。
- 方志旭张敏胡超平周渊峰张赟健郁莉斐王艺周水珍
- 关键词:儿童脱髓鞘疾病
- 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
-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患者的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评估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在2021年7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开展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腰椎...
- 赵海泉
- 关键词:DTI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束
- 大脑结构影像与三维神经束模型的图像处理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脑结构影像与三维神经束模型的图像处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DWI弥散影像和T1结构影像分别转化至三维影像空间;在三维影像空间中取得神经束模型;将三维影像空间中的DWI弥散影像,T1结构影像和神经束模型...
- 张舜泰 宋剑平 郭冠岑 柯煜庭
相关作者
- 钟世镇

- 作品数:1,188被引量:9,533H指数:45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解剖学 生物力学 应用解剖学 三维重建 临床解剖学
- 戚剑

- 作品数:185被引量:45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周围神经 三维重建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束 四肢
- 钟映春

- 作品数:83被引量:25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 研究主题:泳动微机器人 机器人 神经束 周围神经 微机器人
- 黄瀛

- 作品数:88被引量:283H指数:9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显微外科解剖 血供 营养动脉 皮瓣 神经束
- 王虎

- 作品数:56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金属硫蛋白 皮瓣 神经束 光谱分析 PL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