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45篇“ 知识创新网络“的相关文章
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研究
2025年
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本文运用2011至2021年285个城市的数据,在“要素—结构—功能”的系统论框架下测度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应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检验了知识创新网络对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影响。主要发现:(1)知识创新网络能够正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在提升生产力要素特质与功能取向方面展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2)进一步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壁垒消除以及数据要素供应等因素,在知识创新网络影响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3)异质性检验表明,知识创新网络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层级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及城市群地区,城市知识创新网络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而且知识创新网络的赋能效应呈现出由“先行区”至“滞后区”递减的梯度特征。本文丰富了新质生产力影响因素和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外部效应的相关研究,结论为城市基于知识创新推动生产力新质态的涌现提供了政策启示。
周建平徐维祥郭加新
关键词:知识创新网络
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国际科研合作视角
2025年
以“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为基础构建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对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3个时段网络的空间与拓扑结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继而引用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定量研究内生和外生效应对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网络规模扩张迅速,整体联系强度与数量均稳步提升,空间格局由以香港地区为单一中心辐射的简单结构向多中心辐射的复杂网络转变。(2)网络的“小世界”特征逐渐显著,城市的择优连接倾向明显。(3)网络中节点的中心度差异较大,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广州、北京是旅游知识创新的中心城市。(4)从驱动机制看,自组织性、择优连接、旅游科研投入、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邻近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城市属性变量的正向影响强于多维邻近性。国际化视阈下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对于挖掘城市旅游知识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间旅游知识合作和培育创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王钊张曼琦崔悦
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维邻近视角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024年
本研究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知识创新联系,采用论文合著数据构建创新联系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大湾区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化过程。并基于多维邻近视角,探究大湾区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湾区创新网络密度显著增加,向心性和聚集性逐年下降;(2)创新网络由早期以广州为核心,辐射全湾区的“单中心”结构,演变为现在以广州、香港地区、深圳为中心的“多中心”格局;(3)QAP分析表明,技术邻近是影响创新网络的主导因素,制度邻近是重要动力,社会邻近的制约影响逐渐增强。
罗乐张笑玲陈妍陈嘉鑫
关键词: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结构韧性时空分异与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提升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结构韧性,有助于建设安全的区域创新体系,保障城市知识创造职能。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41个城市间合作发表WOS论文数据构建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基于演进韧性理论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网络结构韧性的“脆弱性-抗毁性-恢复性-演进性”四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刻画网络结构韧性的时序演化与空间格局,运用GTWR和MRQAP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结构韧性呈上升趋势,立体化特征减弱,传输环境优化,异质性联系减弱,一体化属性增强,且呈现“中部高南北低,东高西低”的差异化空间布局;(2)韧性主导节点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核心城市,确保主导节点的稳定性是保障网络结构韧性的关键;(3)科教支持和产业结构对城市节点韧性具有显著正向驱动力,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人力资本与知识基础的解释力具有鲜明的空间异质性,发挥双因子交互作用可有效推动网络结构韧性演化;(4)网络聚合效应、匹配效应、虹吸效应以及邻近性均驱动网络结构韧性演化,网络拓扑结构、产业相似和人资相似、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制度、社会和组织邻近性均有助于城市间形成强韧的知识合作关系。
王玉珊刘道强王光辉孙澍
关键词:知识创新创新网络长三角城市群时空分异
“问题—方法”关联视角下领域知识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为例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意义]从“问题—方法”关联视角,探究组合创新模式下的领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试图揭示科学知识创新的潜在影响因素,以便辅助科技政策制定,及时开辟创新发展新赛道。[方法/过程]首先选取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识别领域“问题”与“方法”知识单元,然后以“问题—方法”关联为组合单元,构建领域知识创新网络,最后运用以关系为中心的统计建模方法—指数随机图模型对关系形成及关系模式进行建模,分析网络节点属性特征、网络结构特征等多种内生性和外生性因素对领域知识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期刊分散广度较大的“问题”与“方法”类知识单元形成连边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学科领域内部的“问题”与“方法”间形成连边的倾向相对较大,刊载在影响力相对较低的期刊上的“问题”与“方法”相对较易形成连边,下载量较高或被引频次相对较低的“问题”与“方法”知识单元之间形成连边可能性较大。
杨金庆庞业佳刘智锋李鹏程李洁
关键词:知识网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创新网络结构研究
2023年
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科研合著论文为媒介的创新网络是研究城市创新系统的重要视角.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论文合著数据构建知识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该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整体网络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小世界”特性;(2)知识创新网络从“单中心、低层次”发展为“多中心、多层次”,双核城市成都和重庆创新极化效应显著,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均有提升;(3)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区域内创新联系多发生在核心区的节点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西部紧密、东部稀疏的格局.
刘叶侯兰功何小勤
关键词:合著论文知识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分析
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邻近性机制被引量:22
2022年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分析中国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并探讨其背后的邻近性机制对提高城市创新效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论文合作发表和专利联合申请的截面数据,综合构建了2011年和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分析其结构演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的二次指派程序(MRQAP)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2011—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密度增强,择优链接弱化,呈现出多中心发展趋势,合作格局由北京和上海主导转变为北京上海引领与区域中心带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多个区域网。(2)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除了受城市经济水平、科教支持力度、行政等级的正向影响外,也受地理、组织、文化、社会、制度邻近的显著促进,邻近性机制对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演化具有较强解释力。(3)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城市知识创新网络的影响是动态的和交互的,过度的地理、社会、认知邻近会阻碍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认知邻近可弥补地理距离,而社会邻近往往伴随着地理邻近。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戴靓纪宇凡王嵩朱青丁子军
关键词:城市网络知识创新非线性交互性
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阻滞成因及对策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
2022年
从系统观角度,构建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模型,从节点、关联、层次整体和环境四层次系统分析了影响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绩效的因素。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阻滞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图及系统流程图,编制各因素间的DYNAMIC方程,并选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航空航天业中的统计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基于验证后的模型,测试阻滞因素不同水平变化对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民参军准入门槛、中介组织成熟度、法律法规发布力度、军民技术标准统一度对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系统影响较大。对此提出了以完善军民融合法规为驱动,以平台及运行机制建设为保障,降低准入门槛,以提高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整体绩效为目标的对策建议。
王秀红曹琬婷郭永辉高清敏
关键词: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系统动力学
产业园“社区化”背景下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新变化
2022年
知识与产业园发展的关系来看,知识要素在产业园发展中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可以说现代产业园能够长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就在于此——基于知识基础上的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地创新技术、产品与服务,总能创造出新的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园一直保持着技术与市场的领先地位。这种创新能力来源于知识竞争力,而知识竞争力又是基于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
徐文新乔荷
关键词:知识竞争力持续创新能力知识要素持续竞争优势产业园
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演化及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明确内陆城市群的知识创新情况,对描绘我国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全貌非常重要。以哈长城市群为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城市联系强度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整体结构趋于稳定但发展仍较慢,长春的中介作用始终最强,其次为大庆与哈尔滨;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已逐步形成明显的“2+1+N”的空间格局,仅大庆为重要支点城市,知识创新网络支撑作用偏弱;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演化受地理、政策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级内陆城市群高效发展等具体建议。
王泽蘅
关键词:知识创新创新网络

相关作者

张爱琴
作品数:31被引量:21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创新生态系统 知识创新网络 创新生态 产学研 自主创新
朱向梅
作品数:46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黄河流域 品牌价值 引力模型 营销 水足迹
潘海生
作品数:55被引量:792H指数:13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研究主题:职业教育 企业 校企合作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偏好
陈红
作品数:62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北大学
研究主题:生命周期 中小企业 影响因素 总量控制 知识创新网络
丁源
作品数:30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商学院
研究主题:跨国公司 企业 知识治理 区位 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