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1篇“ 皮肤型红斑狼疮“的相关文章
男性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1例
2025年
文章重点介绍1例33岁男性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的诊疗过程,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活检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患者病情情况,在此基础上,予以患者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和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并以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治疗12 d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未见新发皮疹。针对男性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患者,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丁思路
关键词: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肤型红斑狼疮
泛发性急性皮肤红斑狼疮1例被引量:1
2024年
报告1例泛发性急性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男,75岁,因双耳及面部出现红斑1月余来我院就诊。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部、双耳可见融合性红斑,背部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红斑、斑疹及红色丘疹,部分皮损基础上伴鳞屑。皮肤镜检查:镜下呈红色背景,毛囊口周围可见白晕,可见白色条状无结构区及黄白色鳞屑。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薄,部分视野可见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灶状浸润。阿辛蓝染色:真皮内灶状阳性。诊断:泛发性急性皮肤红斑狼疮。予以口服羟氯喹联合甲泼尼龙片等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仅背部遗留色沉。随访至今无复发。
赵云李建勤湛世萍樊倩雯童咏花黄长征
关键词:红斑狼疮泛发性皮肤镜
儿童皮肤红斑狼疮16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分析16例儿童皮肤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昆明市儿童医院皮肤科16例儿童皮肤红斑狼疮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儿中男3例,女13例;皮损多部位泛发者3例,面部11例,颈部1例,头皮1例。抗核抗体(ANA)阳性7例,阴性9例,合并抗SSA抗体阳性1例,抗Jo-1抗体阳性1例,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1例。急性皮肤红斑狼疮1例,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6例,慢性皮肤红斑狼疮9例,其中线状皮肤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各3例,肿胀红斑狼疮、冻疮样狼疮狼疮性脂膜炎各1例。临床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者10例(62.5%),其中1例最终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织病理学多表现为毛囊角栓形成,角化过度,棘层萎缩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噬色素细胞分布,血管及附属器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少数可出现黏蛋白沉积。结论儿童皮肤红斑狼疮在儿童中少见,容易被误诊,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可早期诊断。
张莉江弘婧浦芸静
关键词:儿童组织病理
色素颗粒是皮肤红斑狼疮的敏感性皮肤镜特征
2024年
皮肤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的病变具有高度异质性.因为它是根据常见的临床特征和相似的治疗反应进行分类的,病变主要以瘢痕愈合为主.所以CLE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皮肤镜检查可以实现早期诊断并且有助于评估已有病变的病情.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90例确诊为CLE的病例,并进行了病理活检和皮肤镜检查.统计病例获得了详细的人口学信息、病理和皮肤镜检查数据,分析发现,色素颗粒、多形性扩张的血管、毛囊角栓和白色无结构区/白色纤维条索是诊断CLE最有特征的皮肤镜表现.多形性血管主要包括蛇形、点状、线状、螺旋状和发夹状等.血管的分布模式主要是在毛囊周围,即红点征,其他分布模式包括局灶分布模式、均匀模式、中心模式、周围分布模式.
鲁丽霞赵雪陈明亮陈明亮粟娟
关键词:皮肤型红斑狼疮皮肤镜组织病理
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误诊为寻常银屑病1例
2024年
报道1例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误诊为寻常银屑病。患者女,75岁。躯干、四肢出现鳞屑性红斑和丘疹,伴片状脱发1年余。体格检查:头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广泛散在分布甲片大小的红斑红斑内可见毛囊性丘疹,红斑表面覆有轻薄鳞屑,头皮局部红斑轻度浸润,部分皮损表面可见抓破后的渗血、结痴,表面少量脱屑,无明显渗液、触痛。曾误诊为寻常银屑病,予以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以及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效果不佳,持续脱发。经皮肤镜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最终诊断为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予以硫酸羟氯喹0.2 g每日2次口服,白芍总苷胶囊0.6 g每日3次口服,醋酸泼尼松龙片30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1个月),外用卤米松乳膏每日2次。3个月后随访,躯干鳞屑性红斑大部分消退,遗留少部分色素沉着,原有脱发部位已长出新发。
刘承灵邓涵杰温海宇汪俊芳叶竞辉杨扬王丹张海鹏杨卫兵李欣
关键词:误诊
肉芽肿玫瑰痤疮误诊为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1例被引量:2
2024年
患者男,70岁,反复面部红斑丘疹4个月余。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予外用糖皮质激素、口服羟氯喹与甲氨蝶呤治疗后效果不佳。后经本院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肉芽肿玫瑰痤疮,口服多西环素、羟氯喹,外用他克莫司乳膏治疗6周后皮疹基本消退,随访半年未复发。
陈悦高爱莉李水秀王建琴
关键词: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多西环素
以硬斑病样皮损为表现的线状皮肤红斑狼疮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线状皮肤红斑狼疮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红斑狼疮的临床类,发病年龄<15岁,常伴有低滴度的抗核抗体,其预后相对良好。本文报道了1例以硬斑病样皮损为表现的线状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系统回顾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案,为线状皮肤红斑狼疮的诊疗提供参考。
张晓岚刘霄霄耿龙
关键词:硬斑病BLASCHKO线
一种治疗皮肤红斑狼疮的经皮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红斑狼疮的经皮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与水、(S,R)‑3‑(4‑羟基苯基)‑4,5‑二氢‑5‑异恶唑乙酸甲酯溶液混合、消泡处理,得到处理液;...
周一鸣刘涛郭炽鹏罗济港
一种治疗皮肤红斑狼疮的经皮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红斑狼疮的经皮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与水、(S,R)‑3‑(4‑羟基苯基)‑4,5‑二氢‑5‑异恶唑乙酸甲酯溶液混合、消泡处理,得到处理液;...
周一鸣 刘涛 郭炽鹏 罗济港
面颈部线状皮肤红斑狼疮10例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面颈部线状皮肤红斑狼疮的临床、组织病理及治疗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0例面颈部线状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分布:7~67岁,平均年龄35.1岁。皮损分布及走向与Blaschko线一致,所有患者皮损局限,均无其他部位及系统受累表现;结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皮肤红斑狼疮表现;口服硫酸羟氯喹配合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单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反应良好。结论:面颈部线状皮肤红斑狼疮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临床并非罕见,本病不引起系统受累,对口服硫酸羟氯喹及外用他克莫司反应好,预后良好。
尚盼盼朱学骏
关键词:红斑狼疮皮肤BLASCHKO线面颈部

相关作者

张建中
作品数:1,043被引量:3,715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银屑病 皮肤 特应性皮炎 流行病学调查 皮肤病
方凯
作品数:506被引量:1,121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皮肤 并发 蕈样肉芽肿 环状肉芽肿 病例报告
黄琼
作品数:56被引量:215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
研究主题:银屑病 寻常性银屑病 银屑病患者 倍他米松软膏 卡泊三醇
刘红
作品数:448被引量:1,444H指数:17
供职机构:山东省皮肤病医院
研究主题:麻风 文献复习 基因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护理
陆前进
作品数:211被引量:44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研究主题: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 DNA甲基化 CD4+T细胞 甲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