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0篇“ 皮肤变态反应“的相关文章
间苯三酚注射液致心动过速和皮肤变态反应1例
2024年
1 病例介绍患者,女,33岁,身高162 cm,体质量60 kg。因“右侧腹部疼痛3 d,伴尿频、腹胀1 d”,于2023年2月15日14:30至湖北工业大学医院全科门诊就诊。患者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体检:腹部平软。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5.66×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 42.6%,淋巴细胞比例 46.7%。尿常规潜血(+++)。腹部彩色B超提示:右侧输尿管末端结石,双肾结石。
李军李丽琪祝亚文
关键词:间苯三酚心动过速皮肤变态反应药品不良反应
YNS益肤面霜对豚鼠皮肤变态反应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建立豚鼠皮肤变态反应模型,并使用YNS益肤面霜对皮肤变态反应模型进行干预,探讨这种面霜对改善及修复受损皮肤的作用及其对豚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豚鼠24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阳性组、化妆品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致敏接触后进行激发反应。提取4组豚鼠粪便标本DNA,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构成。结果治疗组豚鼠皮肤致敏率为16.7%。益肤面霜治疗对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影响不大,但有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比值(F/B)及粪球菌属(Coprococcus)相对丰度的趋势,有利于皮肤变态反应豚鼠肠道菌群组成的恢复。结论YNS益肤面霜对皮肤具有改善及修复作用,并对豚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影响。
路侨徐阳李建新王斌彭星星张津浦申君熙于琦袁杰力李彧媛李明
关键词:肠道菌群皮肤变态反应
皮肤变态反应-局部淋巴结试验中小鼠颌下淋巴结的解剖要点及其形态特征
目的探讨小鼠颌下淋巴结的解剖要点,为小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解剖小鼠并定位颌下淋巴结位置,摘取后组织固定、HE染色,利用显微镜进一步验证并观察其形态特征。结果解剖取材并通过镜下验证,淋巴结主要分为皮质和髓质...
孙昌华李军祝清芬耿雪刘瑞魏霞
关键词:皮肤变态反应小鼠颌下淋巴结
体外皮肤变态反应-氨基酸衍生物反应试验在防晒剂致敏性初筛中的应用
2023年
采用氨基酸衍生物反应试验(ADRA)对20种化学防晒剂的致敏性进行评价。利用半胱氨酸衍生物N-[2-(1-萘基)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和赖氨酸衍生物α-N-[2-(1-萘基)乙酰基]-L-赖氨酸(NAL)模拟皮肤蛋白,与化学防晒剂共同反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0种化学防晒剂的氨基酸衍生物消耗百分比,并对皮肤致敏性进行预测。通过比较ADRA预测结果与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出示的化合物评估报告的一致性,判断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亚苄基樟脑等19种化学防晒剂预测结果为阴性,二苯酮-3预测结果为阳性。ADRA可作为动物试验体外替代方法,简便、快捷地对化合物的皮肤致敏性进行预测和筛选。
张良雨林钰镓蒋亚奇李启艳于海英
关键词:皮肤致敏性
局部淋巴结试验与局部封闭斑贴试验应用于化妆品皮肤变态反应评价的比较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通过局部淋巴结试验法和局部封闭斑贴试验应用于化妆品皮肤变态反应的比较,探讨局部淋巴结试验应用于化妆品成品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局部淋巴结试验与体内局部封闭斑贴试验对标准的阳性物以及市面上的2种染发剂进行评价。结果局部淋巴结试验表明,2种染发剂的SI值<1.8,均为阴性,判断结果与局部封闭斑贴试验结果一致。结论局部淋巴结试验相对局部封闭斑贴试验具有检验周期短、测试简便、评价客观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用于评价染发类态产品过敏反应的替代方法。
桑晶段名扬陈舒怀蒙宏孙叶丹朱社敏匡荣
关键词:皮肤变态反应
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致严重皮肤变态反应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提高对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严重皮肤变态反应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艾曲泊帕治疗后发生皮肤严重变态反应的ITP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ITP患者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而给予艾曲泊帕治疗,9 d后出现胸、背部散在红色皮疹,3 d后皮疹蔓延全身,并出现皮肤松解脱落及水泡,经停用艾曲泊帕,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抗过敏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皮疹逐渐消退,停用艾曲泊帕后换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升血小板治疗,TPO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皮肤变态反应。结论艾曲泊帕所致严重皮肤变态反应临床罕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一旦发生应及时停药并换用其他替代产品,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支持治疗可改善症状。
杨华强覃骏李红余帮伟王黎聂豪戢操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超敏反应
体外人源细胞激活试验法应用于4种染发剂的皮肤变态反应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体外人源细胞激活试验h-CLAT法应用在染发剂的皮肤变态反应检测中的可行性,通过和现行化妆品标准中体内皮肤变态反应法的比较,评价体外人源细胞激活试验应用在染发剂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上的优劣。方法参考OECD指导原则442E的体外人源细胞系激活试验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在类树突样的人源白血病细胞系THP-1上对4种染发剂进行体外皮肤变态反应检查,并与体内皮肤变态反应法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体外h-CLAT试验表明,4种染发剂中#2,#3和#4染发剂的CD54RFI都<200且CD86RFI<150,即体外试验结果为阴性与体内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比较,结果一致;而#1染发剂为体外结果阳性,且有效致敏浓度为315μg·m L-1,与体内变态反应阴性结果不同。结论与体内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相比,体外人源细胞系激活试验在对染发剂的检验上有周期短、测试方法简便、评价结果客观等优点。缺点是无法反映整个过敏反应的过程,存在假阳性的可能。
桑晶陈舒怀蒙宏谢珍匡荣李杨
关键词:皮肤变态反应
4种结核分枝杆菌皮肤变态反应原的动物试验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通过不同分枝杆菌致敏豚鼠皮试反应的大小评价4种结核分枝杆菌皮肤变态反应原的诊断效果。方法用结核分枝杆菌和卡介苗分别致敏豚鼠,致敏成功后采用轮圈法于每只豚鼠皮内分别注射TB-PPD、BCGPPD、重组结核分枝杆菌ESAT6-CFP10变态反应原(简称EC)和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1k Da变态反应原(简称11k Da)4种皮肤变态反应原各0.1 mL。记录注射后24及48 h注射局部红肿反应的纵径和横径,计算其均值。结果在不同分枝杆菌致敏豚鼠中,4种皮试试剂各自24及48 h皮试反应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核分枝杆菌致敏豚鼠中,TB-PPD和BCG-PPD皮试反应均为阳性,48 h局部红肿直径分别为(11.1±1.4)和(8.7±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和11kDa皮试反应也均为阳性,48 h局部红肿直径分别为(15.4±2.3)和(17.0±1.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反应强度均高于TB-PPD和BCG-PPD。在卡介苗致敏豚鼠中,TB-PPD和BCG-PPD皮试反应均为阳性,48 h局部红肿直径分别为(11.8±1.3)和(11.4±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C和11kDa皮试反应均为0。结论 EC和11kDa可有效鉴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卡介苗接种,而TB-PPD和BCG-PPD均不能对其进行有效鉴别。
都伟欣卢锦标王国治沈小兵苏城杨蕾陈保文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变态反应原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阿司匹林皮肤变态反应患者脱敏治疗的实践与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阿司匹林皮肤过敏脱敏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阿司匹林皮肤过敏脱敏的药物治疗过程,并对患者实施全程化药学监护。结果医生采纳临床药师建议,脱敏治疗成功,使患者能够继续用药。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实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可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李哲付婷赵靖邹明石昕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脱敏治疗
重组人乳铁蛋白皮肤变态反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确定和评价重组表达的人乳铁蛋白作为化妆品原料对哺乳动物引起变态反应或者光变态反应的程度。方法通过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和弗氏完全佐剂试验法考察重组人乳铁蛋白的致敏性和光敏性。结果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中,受试物重组人乳铁蛋白未见引起皮肤红斑、水肿等过敏症状反应,且未见其他中毒指标(受试物组中皮肤反应积分≥2的动物数为0例,致敏率为0%);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中,豚鼠皮肤局部涂抹受试物重组人乳铁蛋白后进行UVA照射,未引起皮肤刺激和过敏等光变态反应(受试物组中皮肤反应积分≥2的动物数为0例,致敏率为0%)。结论重组人乳铁蛋白无皮肤致敏性和光致敏性。
戴亚妮杨雪珍王建武刘燊刘燊方锐于添
关键词:皮肤变态反应

相关作者

寇炜
作品数:38被引量:20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药品不良反应 自动监测 血细胞减少 肝损害 肝功能异常
王啸宇
作品数:41被引量:21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药品不良反应 自动监测 血细胞减少 马来酸桂哌齐特 肝损害
贾王平
作品数:57被引量:32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药品不良反应 自动监测 血细胞减少 肝损害 肝功能异常
杨宏军
作品数:195被引量:524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金黄色葡萄球菌 奶牛 奶牛乳腺炎 牛轮状病毒 布鲁氏菌
郭代红
作品数:562被引量:2,942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药品不良反应 自动监测 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 住院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