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2篇“ 皮瓣血供“的相关文章
- 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区“五点温度”变化与皮瓣血供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皮瓣移植术后皮瓣温度变化规律与皮瓣血供和预后的关系,以及时发现皮瓣血运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住院的65例接受皮瓣手术的患者。术后第1天起,每2小时一次,连续5天观察皮瓣“五点温度”、毛细血管反应、皮瓣颜色,记录皮瓣血运情况、患者住院时间和预后。结果:患者术后1~5天“五点温度”由(35.87±0.48)℃上升至(36.20±0.18)℃。11例(16.9%)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其中静脉危象7例(10.8%)、动脉危象4例(6.2%)。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3天“五点温度”与血管危象(r=-0.621、-0.523、-0.462,均P<0.001)及皮瓣坏死(r=-0.492、-0.649、-0.739,均P<0.001)呈负相关。血供正常组术后皮瓣一期愈合,住院时间为(24.24±10.97)天;静脉危象组经处理后皮瓣成活,住院时间为(39.00±11.51)天;动脉危象组皮瓣坏死需要再次手术,住院时间为(52.33±14.30)天。三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后1~5天皮瓣“五点温度”逐渐升高。当术后1~3天皮瓣温度低于36.05℃时,需要警惕血管危象发生,低于35.70℃时需要警惕皮瓣坏死。准确监测皮瓣温度对早期发现并处理血管危象、皮瓣坏死及改善皮瓣预后极为重要。
- 朱玉玲蒋琪霞祝文君朱思文李秀芸谢郝婷王华军王金金
- 关键词:皮瓣移植血管危象皮瓣血供
- 吲哚菁绿在乳腺癌保守性乳房切除中预测皮瓣血供的价值
- 背景:乳腺癌的保守性乳房切除术能够保留更多乳房皮瓣,并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联合即刻乳房重建术达到更好的外观,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乳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影响了乳房重建成功。激光辅助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术(LA-ICGA)是用于...
- 李庆
- 关键词:即刻乳房重建皮瓣坏死吲哚菁绿乳头乳晕复合体
-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特异性激活剂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大鼠穿支皮瓣血供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TRPV4)激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及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作用,并探讨TRPV4激活对大鼠穿支皮瓣血流灌注和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6代HUVEC进行实验,分为0.5μmol/L 4α-佛波醇12,13-二癸酸酯(4αPDD)组、1.0μmol/L 4αPDD组、3.0μmol/L 4αPDD组、10.0μmol/L 4αPDD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采用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的4αPDD及PBS培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培养6、12 h细胞增殖活性。另取细胞分为PBS组、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同前处理并检测培养6、12、24、48 h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12、24、48 h剩余划痕面积,并计算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培养24、48 h细胞迁移数量;采用成管实验检测培养4、8 h管状结构数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Slug、Snail蛋白表达。体外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取36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瓣延迟组、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均建立背部髂腰动脉穿支皮瓣模型。皮瓣延迟组大鼠仅于皮瓣移植术前1周行皮瓣延迟。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不行皮瓣延迟,在术前10 min及术后24、48 h,分别经腹腔注射4αPDD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0(即刻)、1、4、7 d,行大体观察并计算术后7 d的皮瓣成活率;于术后1、4、7 d,采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检测皮瓣血流灌注;术后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皮瓣闭塞血管区域微血管密度。体内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12。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培养6、12 h,PBS组、0.5μmol/L 4αPDD组、1.0μmol/L 4αPDD组、3.0μmol/L 4αPDD组、10.0μmol/L 4αPDD组细胞增殖活性�
- 邝依敏黄昕蒙旭昌顾舒晨张泽伟刘云菡骆申英昝涛
- 关键词:内皮细胞
- 不同缝合术式对跟骨骨折术后皮瓣血供影响
- 2022年
- 探究不同缝合术式对跟骨骨折术后皮瓣血供的影响。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0年8月1日-2022年8月1日,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共计5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D组治疗采用传统垂直褥式缝合,观察H组治疗采用Donati-allgower缝合方式。比较两种缝合方式干预后的相关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差异较小(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观察H组术后肿胀持续时间<对照组D组,观察H组渗出时间<对照组D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H组为4.00%(1/25)<对照组D组为24.00%(6/25),前者更低(P<0.05)。治疗效果,观察H组优良率为92.00%(23/25)>对照组D组优良率为68.00%(17/25),前者更高(P<0.05)。结论 Donati-allgower缝合方式同传统治疗方式(垂直褥式缝合方式)比较,前者效果更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明显缩短术后肿胀持续时间、渗出时间,治疗优良率明显提高,可推广。
- 陆建民
- 关键词:跟骨骨折并发症
- 红外热成像术在术中皮瓣血供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
- 2021年
- 穿支皮瓣因具有“供区破坏小,受区修复效果佳”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1]。随着应用穿支皮瓣的临床病例逐渐增多,血管吻合口栓塞、血管蒂过度扭转、皮瓣跨区供血等术中问题时常出现,易引起皮瓣血供不足从而导致皮瓣坏死。术中对皮瓣血供的实时准确评估有助于第一时间判断阻碍组织灌注的原因,并可通过及时干预减少不可逆性损伤,提高皮瓣成活率。
- 黄天翔潘佳栋肖栋超陆陈林王欣
- 关键词:组织灌注血管蒂
- 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的可视化研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视化研究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新鲜捐献成人尸体1具,采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灌注方法进行灌注,灌注前和灌注后均用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利用Mimics 10.01软件,获得血管、肌肉、骨骼以及皮肤的三维解剖结构图像,并对血管进一步分割,构建出单支血管及其分支,并对所构建的三维图像进行单独显示与组合显示,以设计切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上述基础上,选择于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住院的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例,A组术前进行数字化重建,B组术前不予数字化重建。比较2组术后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存活率,手术所需时间,精确性以及皮瓣旋转点到内踝顶点距离。结果灌注前数据可轻易重建出骨、肌肉、筋膜与皮肤,灌注后的数据可构建出血管,组合显示后可得到血管在某个局部的具体分布状况,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个性化设计与基础研究提供准确的血管解剖学基础。A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经数字化重建后,可显示皮瓣主要血供,并能够清晰显示皮肤、肌肉与血管三维解剖关系;应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对血管、皮瓣进行测量,可以准确定位指导手术操作。术中探查血供与重建图像相符,体表定位准确。A组20例皮瓣均成活良好,伤口一期愈合,皮瓣质地良好,局部无瘢痕挛缩;B组20例皮瓣4例患者于术后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期清创换药和植皮术后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A组皮瓣质地良好,外形满意,B组有6例皮瓣远端出现质硬瘢痕和轻度挛缩,行走时疼痛,后经手术松解植皮后好转。A组皮瓣成活率(100%)明显高于B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所需时间[(114.05±10.36)min]明显短于B组[(123.20±11.91)min],
- 韩德志孙伟晶陈向军隋富强李世杰付家琛邓秀丽
- 关键词: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穿支血管
- 血管增压与皮瓣预构增加穿支皮瓣血供的实验研究
- 穿支皮瓣是由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养的轴型皮瓣,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组织缺损修复技术之一。但是,穿支皮瓣因供养的血管管径细小,所以切取范围有限,限制了穿支皮瓣在大面积创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血管增压和血管预构是目前临床上常...
- 刘代明
- 扩展穿支皮瓣血供范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8年
- 穿支皮瓣是临床广泛应用的组织缺损修复技术,但因穿支血管的管径细小,供区面积有限,使得穿支皮瓣在体表大面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从穿支皮瓣血管解剖、血供特点,以及增加皮瓣血运和促进组织血管化的相关治疗策略出发,对扩展穿支皮瓣血供范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刘代明黄昕昝涛吴志远
- 关键词:穿支皮瓣血管化
- TRPV4在扩展穿支皮瓣血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皮瓣外科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尤其是穿支皮瓣的出现,克服了传统肌皮瓣肥厚臃肿的缺点,可以根据缺损组织的特点,灵活设计各种类型的皮瓣,同时由于皮瓣无需携带肌肉、筋膜等过多的组织,极大地减少...
- 蒙旭昌
- 关键词:穿支皮瓣再血管化
- 后踝上皮瓣血供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后踝上皮瓣的解剖特点,总结后踝上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为后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8—10月收集8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内侧的皮穿支及其营养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情况;观察腘窝外侧皮动脉穿出部位、走行、分布及与胫后动脉踝上穿支吻合情况,测量腘窝外侧皮动脉长度及直径。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6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的1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49岁,平均33岁;创面位于小腿下1/3段3例,足踝部7例,足底负重区5例。15例患者均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有骨折者骨折临床愈合后3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8侧下肢标本观察示,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发出2~4支肌间隙皮动脉,均有分支向外上方走行,供应腓肠神经及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腘窝外侧皮动脉间有确定的吻合支;均见腘窝外侧皮动脉,起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上方(1.8±0.47)cm 处,于腘窝后正中线外侧(1.1±0.14)cm 处穿出深筋膜并沿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均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全长(14.21±3.89) cm、直径(1.23±0.24)mm。临床应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3例,2例远端部分坏死。12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皮瓣质地及外观良好,术后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结论后踝上皮瓣血管蒂位置相对隐蔽,外伤后不易损伤,且修复范围大,成活率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 高秋明张宇薛云厉孟邓银栓时培晟
- 关键词:外科皮瓣软组织损伤
相关作者
- 徐达传

- 作品数:653被引量:6,563H指数:42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解剖学 穿支皮瓣 皮瓣 解剖学基础 生物力学
- 钟世镇

- 作品数:1,188被引量:9,533H指数:45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解剖学 生物力学 应用解剖学 三维重建 临床解剖学
- 陆声

- 作品数:331被引量:896H指数:17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导航模板 个体化导航模板 椎弓根螺钉 逆向工程 疗效观察
- 钟波夫

- 作品数:66被引量:260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导航引导 椎弓钉 腰椎失稳 内固定手术
- 阮默

- 作品数:171被引量:565H指数:13
-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 研究主题:骨延长 无柄人工髋关节 长骨液 骨延长区 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