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7篇“ 症状加重“的相关文章
- 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放手术后下腰痛症状加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放手术后下腰痛加重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行开放手术治疗的2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术后1年随访时下腰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相比于术前的变化情况分为疼痛加重组(评分增加超过5分)和疼痛缓解组(评分减小超过5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腰痛、合并症、吸烟、饮酒)、手术资料(手术方式、手术节段、融合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大小)和影像学资料[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矫正、Modic改变、椎旁肌脂肪浸润率(FIR)]。分析术后下腰痛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 疼痛加重组31例,疼痛缓解组196例,下腰痛加重的发生率为13.6%。疼痛加重组的术前腰痛NRS评分,L5~S1节段手术的占比,椎旁肌FIR及Modic变化发生率均高于疼痛缓解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腰痛NRS评分、L5~S1节段手术、椎旁肌FIR与术后下腰痛加重有关。进一步绘制ROC曲线显示,NRS评分> 56分术后下腰痛加重的风险更大(AUC=0.913,灵敏性=0.839,特异性=0.923)。椎旁肌FIR>40%术后下腰痛加重的风险更大(AUC=0.890,灵敏性=0.746,特异性=0.944)。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放手术后1年出现下腰痛加重的发生率为13.6%,术前腰痛NRS评分、L5~S1节段手术和椎旁肌FIR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放手术后下腰痛加重关系密切。
- 周信李湛然马京星陈胜敏王辉
- 关键词:下腰痛后路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 中医药治疗脑外伤诱发肝豆状核变性症状加重案例研究
- 2023年
- 探讨中医治疗脑外伤加重肝豆状核变性症状的有效性。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报道一例脑外伤后诱发肝豆状核变性症状加重,采用中医药治疗获效的典型医案。结果 系统地阐述了根据其脑外伤加重的症状,提出“祛痰化瘀,补益肝肾,行气活血”的治疗原则。结论 应用六味桃红饮,临床收效甚佳,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脑外伤提供新的思路。
- 宣巧玉汪瀚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脑外伤锥体外系辨证论治
- 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术后症状加重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MG)术后症状加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胸腺切除术治疗的128例MG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MG外科分型标准评估每例患者术前分型和术后分型,以是否加重为标准将其分为加重组和平稳组。加重组: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在住院期间症状加重(型别增加),或所需服用药量增加;平稳组: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在住院期间症状缓解(型别降低)或不变(型别不变),或维持当前症状所需服用药物量减少。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症状加重的相关因素。结果128例患者中,加重组40例,平稳组88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Osserman分型和胸腺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Osserman分型和胸腺病理类型是影响MG患者术后症状加重的相关因素(P<0.05),Osserman分型中,ⅡB型、Ⅲ型相对于Ⅰ型的MG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概率较高。结论胸腺切除术是MG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手术方式的选择、Osserman分型和胸腺瘤的病理类型是MG患者外科治疗后症状加重的相关因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并结合MG Osserman分型和胸腺的病理类型,对于预防MG术后症状加重有指导意义。
- 张宇辰郝蒙福张文强黄壮士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胸腺瘤术后危象
- 26例急性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后症状加重病例分析
- 2020年
- 目的分析电复律转复成功(SEC)后急性心房颤动病情加重(AAF-E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26例SEC后AAF-ES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结果20例(76.92%)患者由心源性因素所致,包括4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窦性停搏(SA)、10例心力衰竭(心衰)加重[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心衰(HF-REF),7例LVEF保留的心衰(HF-PEF)]、2例冠状动脉血栓栓塞(CA)及2例室性心律失常(VA),6例(23.08%)患者系非心源性因素引起,包括急性肺栓塞(APE)、上消化道出血(UGH)及惊恐发作(PA)各2例。3例Ⅲ°AVB、2例SA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Ⅲ°AVB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后行导管射频消融术(CRFA);3例HF-REF患者经药物治疗好转,1例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7例HF-PEF患者予积极控制高危因素及药物维持窦律,2例行房颤CRFA联合经皮左心耳封堵术;2例CA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及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例二尖瓣重度狭窄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房颤伴旁道前传患者行CRFA治疗;l例VA患者经药物转复窦律后择期行CRFA,1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2例APE患者予抗凝治疗;2例UGH患者AOP予急诊内镜下止血;2例PA患者予抚慰情绪、镇痛。随访发现所有Ⅲ°AVB及SA、VA及PA患者维持窦律(38.46%),1例HF-REF及7例HF-PEF心衰、2例CA患者症状改善(34.62%),另2例HF-REF心衰及1例APE患者预后差(11.54%),1例APE患者死亡。结论SEC后AAF-ES的原因多种多样,以心源性因素为主,甄别不同病因进行合理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傅杰陆曹杰沈才杰符霞郏银峰储慧民
- 关键词:急性心房颤动电复律症状加重
-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治疗脊柱减压内固定术后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患者的护理体会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治疗脊柱减压内固定术后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50例脊柱减压内固定术后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均行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护理效果、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观察并发症率。结果:两组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P<0.05。两组自我效能表(GSE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GSES、ADL评分提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发生率(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36.00%),P<0.05。结论:针对脊柱减压内固定术后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患者行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治疗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促使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改善,减少并发症发生,研究价值较高。
- 唐聪
- 关键词:甲强龙
-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加重及缓解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观察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患者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的变化,分析其与患者症状加重或缓解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51例全身型MG患者在病情加重及缓解的不同时期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的变化,分析其与症状波动之间的关系,另设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加重期MG患者血中的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CD4+CD45RA+原始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54%±1.88%比7.95%±3.45%,P<0.05;11.42%±6.97%比24.98%±7.86%,P<0.05);而MG患者加重期血中的CD4^+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35.06%±8.78%比30.82%±8.43%;35.06%±8.78%比30.09%±7.53%,P均<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淋巴细胞百分比在MG诊断中的价值,患者血中的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CD4+CD45RA+T淋巴细胞诊断全身型MG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13和0.900(P<0.05);CD4^+CD45RO^+T淋巴细胞诊断MG症状加重的AUC为0.675,其最佳临界值为32.06%。结论:检测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CD4^+CD45RA^+T淋巴细胞百分比对全身型MG的发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而CD4^+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全身型MG患者的症状波动相关,有可能成为衡量其病情变化的标志物。
- 来小音孙家兰胡荣郭杨雪莲吴国炉李龙宣卜碧涛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T淋巴细胞亚群
- 用于延迟肺部症状加重的发作或进展的α<Sub>1</Sub>‑蛋白酶抑制剂
- 本发明涉及用于延迟肺部症状加重的发作或进展的α<Sub>1</Sub>‑蛋白酶抑制剂。本文描述了通过给予吸入型α<Sub>1</Sub>‑蛋白酶抑制剂来延迟肺部症状加重的发作或减弱肺部症状加重的进展的方法。
- 马克·福尔沙格罗伊斯·瓦尔特利普莱斯·加尔林豪斯威廉·巴尼特
- 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加重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AECOPD)患者发病住院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与气候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某段时间AECOPD住院的病例与同期平均气温、温差的相关性分析。按性别、年龄、季节、月份分布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男性住院人次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0.21;住院高峰年龄为71~80岁组;ACOPD住院患者不同年份不同月份的住院患者的时间分布比较均匀,季节性不明显,2008—2017的高峰时点始终在1~3月,高峰时期没有明显波动,主要在9月~次年5月,与临床实际情况比较符合;月平均气温、温差与AECOPD住院人次呈反相关。结论:冬春季节为AECOPD住院高峰期;AECOPD与平均气温、温差密切相关,中老年人群是预防的重点,特别是中老年男性是重中之重。
- 方佳英梁彩韵李哲丁赞
- 关键词:气象慢性阻塞性肺病
- 一种用于预测患者的症状加重的开始的系统
- 提供了一种用于预测患者加重的开始的系统和方法。该方法包括:监测所述患者的核心体温;监测所述患者的呼吸温度;计算所述患者的核心体温和呼吸温度之间的关系或关系变化;以及在计算的关系或关系变化满足预定标准时检测加重的开始。
- A·O·M·昌J·克勒韦尔M·阿塔克胡拉米
- 青霉胺治疗Wilson病致症状加重相关的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回顾分析青霉胺(PCA)治疗Wilson病(WD)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与PCA治疗后症状加重可能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观察并随访74例接受PCA或同时服用葡萄糖酸锌的WD患者,采用BurkeFahn-Marsden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神经症状的严重程度等级评分判断症状是否加重。根据治疗后症状是否加重被分成加重组和未加重组,比较两组患者PCA治疗前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及头颅MRI结果,评估与症状加重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74例患者随访了6个月,其中18例(24.32%)患者症状加重,11例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内加重,6例在1~3个月内,1例在3个月后。停用了PCA并继续予以锌剂治疗,9例病情在1个月左右渐改善,6例病情稳定,3例仍加重,直到停用PCA 3个月后才渐改善。单变量分析显示,症状加重组流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脾肿大等与未加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参数并非症状加重的影响因素。结论:流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脾肿大等不能作为预测症状加重的危险因素,但存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脾肿大的患者在接受PCA治疗后出现症状加重的可能性较大。
- 危智盛黄叶青洪铭范刁胜朋刘爱群余青云
- 关键词:WILSON病青霉胺白细胞减少脾肿大
相关作者
- 张佩兰

- 作品数:162被引量:292H指数:9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
- 研究主题: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
- 陈岩

- 作品数:126被引量:72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
- 研究主题: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 急性脑梗死
- 张辰昊

- 作品数:121被引量:136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
- 研究主题: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 急性脑梗死
- 王育新

- 作品数:126被引量:120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
- 研究主题: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 急性脑梗死
- 欧肇兰

- 作品数:65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围手术期 脊髓损伤 腰椎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