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2篇“ 留守青少年“的相关文章
福建省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研究
2025年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介形式五花八门,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农村地区的留守青少年面临着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亲情抚养缺失以及教育资源稀缺等多重挑战,与城市青少年相比,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他们在多个维度上的资源差距。本文以福建农村留守青少年为例,基于福建省农村留守青少年在新媒介素养方面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易于实施的具体策略,以期有效提升该地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水平。
池明敏赖祯黎
关键词:新媒介新媒介素养
留守青少年对他人消极评价的敏感性及注意回避
2025年
本研究探究了留守青少年对他人评价的敏感性及注意偏向。实验一使用社会激励延迟任务考察了留守青少年对他人评价的敏感性,结果发现,留守青少年在他人消极评价线索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他人积极评价线索下的反应时,在他人消极评价线索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他人积极评价线索下的正确率,非留守青少年在他人积极评价线索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他人消极评价线索下的反应时。实验二使用点探测任务考察了留守青少年对他人评价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留守青少年对消极评价词的反应时在一致条件下显著长于不一致条件下,且对消极评价词的注意偏向指数和注意脱离困难指数显著小于0,非留守青少年对积极评价词与消极评价词的反应时在一致条件下和不一致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他人积极评价,留守青少年对他人消极评价更加敏感,并表现出注意回避和注意脱离易化;相较于他人消极评价,非留守青少年对他人积极评价更加敏感,未表现出注意偏向。
杨玲李娜张炀石林平张铭飞武江坤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敏感性
粗暴养育对单亲监护型留守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2025年
本研究采用追踪设计,对855名农村初中青少年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测查,考察单亲监护型留守家庭中父母粗暴养育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长期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父母粗暴养育对单亲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均有长期的预测作用;(2)父母粗暴养育通过提高单亲留守青少年的消极情感间接对其问题行为产生影响,而在非留守青少年中父母粗暴养育对问题行为仅有直接预测作用;(3)朋友支持与父母粗暴养育对单亲留守青少年的消极情感和问题行为均有显著交互作用,并且交互模式符合补偿模式,即随着朋友支持水平提高,父母粗暴养育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直接和间接预测作用均明显减弱;该交互效应未发生在非留守青少年中。研究结果支持了父母粗暴养育对单亲留守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情绪作用路径,以及朋友支持对单亲留守青少年的独特保护作用。
高叶淼白荣李金文王晖刘霞
关键词:消极情感留守青少年
网络受欺凌对留守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影响:链式中介模型
2025年
目的 分析网络受欺凌对留守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学生网络和日常行为问卷、线上社交焦虑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对辽宁省4所中学的初一初二或高一高二年级中符合留守标准的659名留守青少年进行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 (1)网络受欺凌能够正向预测健康相关危险行为(β=0.55,P<0.001);(2)抑郁在网络受欺凌和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间存在单独中介作用,网络受欺凌能够正向预测抑郁(β=0.36,P<0.001),抑郁能够正向预测健康相关危险行为(β=0.23,P<0.001);(3)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在网络受欺凌和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线上社交焦虑能够正向预测抑郁(β=0.47,P<0.001)。结论 网络受欺凌是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在两者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孙云舒张珊珊张靖淇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健康危险行为抑郁青少年
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农村留守青少年是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生活中往往充斥的语言的暴力、肢体的暴力,造成这一群体爱的感知力弱、性格极端偏激、安全感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的特点。所以将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融入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政...
谭紫菱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同伴侵害、逆境信念与留守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抑郁是青少年群体中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抑郁的持续存在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学业成绩不佳,药物滥用等问题,甚至会增加他们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风险。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与非留守青少...
姜梦玉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同伴侵害
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共存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共存模式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3—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重庆市8所中学的2061名留守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基本信息问卷、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简易抑郁症状自评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童年不良经历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控制能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Mplus 8.3软件运用潜类别分析法探究危害健康行为的共存模式。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潜类别分析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可分为成瘾与暴力行为模式组(155人,7.5%)、抑郁与自伤行为模式组(610人,29.6%)和低风险模式组(1296人,62.9%)3种模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低风险模式组相比,汉族(OR=0.530,95%CI:0.321~0.875),学校归属感得分高(OR=0.828,95%CI:0.775~0.885)、自我控制能力得分高(OR=0.914,95%CI:0.896~0.932)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成瘾与暴力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低,男性(OR=2.501,95%CI:1.664~3.758)、童年不良经历得分高(OR=1.590,95%CI:1.444~1.751)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成瘾与暴力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高;男性(OR=0.726,95%CI:0.578~0.912)、学校归属感得分高(OR=0.850,95%CI:0.814~0.887)、自我控制能力得分高(OR=0.924,95%CI:0.913~0.936)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抑郁与自伤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低,初中学段(OR=1.537,95%CI:1.184~1.995)、童年不良经历得分高(OR=1.412,95%CI:1.317~1.515)的留守青少年进入抑郁与自伤行为模式组的风险较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可分为成瘾与暴力行为、抑郁与自伤行为、低风险3种共存模式,应针对学校归属感弱、童年不良经历多�
徐涛张天成余静杨雪晶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
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的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案例研究
2024年
随着城乡间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倾向于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青少年,由祖辈监护,形成隔代教育的现象。由于祖辈可能缺乏科学的养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加之这些留守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过渡期,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教,容易出现迷茫和叛逆等心理问题,并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本文以具体案例为基础,采用家庭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和解决留守青少年接受隔代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周璇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庭社会工作留守青少年
短视频与西南地区乡村留守青少年的互动机制研究
2024年
以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为代表地区,考察我国西南地区乡村留守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现状,分析短视频与留守青少年的互动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乡村留守青少年倾向于使用内容通俗、贴近日常的短视频平台,体现碎片化、零散化的特点且存在沉迷现象,他们之间的互动是有限参与的平台互动、以兴趣为导向的群体互动、线下关系的延伸互动。
武纯冰周文靓甘知鑫高欣彤
关键词:互动机制
感恩对留守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
2024年
目的:探讨感恩对留守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探究学校归属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对338名留守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 留守青少年感恩和学校归属感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留守青少年感恩与学校归属感显著正相关;2) 留守青少年感恩能负向预测抑郁,留守青少年感恩能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3) 学校归属感在感恩与留守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留守青少年感恩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抑郁,还可以通过学校归属感间接影响抑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gratitude on depression in left-behind adolescent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belonging to school. Methods: 338 left-behind teenag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Youth Gratitude Scale, The Depression Self-evaluation Scale and 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Scale. Results: 1) gratitude and school belonging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left-behind youth gratitude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chool belonging;2) left-behind youth gratitude can negatively predict depression, left-behind youth gratitud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school belonging;3) school belonging plays a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gratitude and depression of left-behind adolescents. Conclusion: Gratitude of left-behind teenagers can not only directly predict depression,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depression through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o school.
王盼盼吴凤兰孙远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感恩抑郁学校归属感中介作用

相关作者

赵景欣
作品数:107被引量:1,350H指数:22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研究主题:农村留守儿童 抑郁 留守 青少年 歧视知觉
宋静静
作品数:25被引量:103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创造性 留守青少年 刻板印象 互联网使用 社会关系网络
王玉龙
作品数:76被引量:599H指数:16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青少年 自伤 中介 挫折情境 中介作用
姚应水
作品数:254被引量:1,971H指数:22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生 META分析 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 艾滋病
陈燕
作品数:83被引量:523H指数:14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META分析 大学生 知识 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