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645篇“ 电影研究“的相关文章
- 从意度到测度:电影研究的实证主义转向
- 2025年
- 当前电影学术围绕着“史论评”形成了“意度”研究这一主流研究范式,但其研究方法较多依赖主观判断,研究空间也渐趋饱和。与之相对的电影“测度”研究,则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已有不少电影研究向测度转向,从意度研究过渡至描述统计与计量分析。作为电影学和STEM学科的弥合剂,“测度”研究将逐渐成为电影研究的新趋势,不断提高电影研究的客观性,使电影研究更加深入理解电影规律、验证电影理论、引导电影实践与政策、不断促进电影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 刘正山秦紫依
- 关键词:实证主义电影研究电影学
- 走向冷战光影:法国“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的红色电影研究
- 2025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共产党成为法国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电影领域,法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不同的电影生产机构,在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了一系列传达左翼及共产主义思想的红色电影。本文首先辨析了“二战”后法国红色电影的概念和起源,并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一时期的法国红色电影分为1944—1946年、1947—1949年、1950—1956年三个时间段。结合这些时段的政治演进及电影生产状况,得以看出战后至50年代中期法国红色电影的演进过程是与当时法国政治及国际局势的演变相辅相成的。
- 马鹏程
- 关键词:红色电影
-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崇高审美话语建构的三个来源
- 2025年
- 崇高是当代学界有关“十七年”电影研究的核心审美话语之一,它的语义生成及其话语实践,与以下三个来源密切相关:西方崇高理论的舶来及其与中国既有的崇高话语、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化合;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独特性及其重要性的认知与明确诉求;工农兵“泛英雄化影像”的审美塑造。中国学界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等西方崇高理论与中国传统乐感文化赋予崇高的道德超越—快感之维,另一方面又极大弱化了其审美形式—痛感之维,让崇高范畴的语义走向一种愉悦有余而痛感不足的单维度语义状态,从而与西方美学中具有双维异质—转化性特点的崇高范畴产生了重要分野。
- 任华东刘凡
- 关键词:崇高审美话语
- 新世纪印度科幻电影研究
- 2025年
- 科幻电影是印度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印度科幻电影的发展建立在对好莱坞为主的域外科幻电影的模仿、整合的基础上。印度电影人一方面广泛吸收域外科幻电影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将印度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融入其中,表现出人物类型化、叙事模式化、制作国际化的特点,在众多科幻电影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 焦玲玲颜欢欢
- 关键词:文化心理
- 精神承续·叙事嬗变·美学旨归:新世纪贵州红色电影研究
- 2025年
- 贵州红色电影作为贵州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其精神内核植根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在叙事层面,新世纪贵州红色电影在叙事视角、结构与时序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范式,展现出叙事路径的嬗变与创新。在美学表达上,贵州红色电影延续“十七年”时期电影美学传统,兼具纪实美与崇高美,同时立足地域景观,彰显出影像画面的壮阔美。然而,其在传播过程中仍面临传播范围有限、传播效能不足等问题。以贵州优秀红色电视剧及全国优秀红色电影为参照,深入剖析贵州红色电影的传播困境,并探索其传播与发展的新路径。
- 邓婷婷
- 关键词:精神内核叙事策略
- 算法诗学、工作伦理与数据本体论——2024年度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电影研究综述
- 2025年
- 在被称为“AI电影元年”的2024年度,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进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也重塑着人们对于电影的感知。本文就2024年度电影研究对人工智能的讨论进行回望与综述,从“算法诗学维度的探索、电影工业美学的更新、AI生成影像本体论的建构”三个面向,及媒介转向、后电影、真实性、后人类、人机关系、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词辨析,以期勾画出2024年度电影研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术成果之争鸣与转向。
- 杜天笑
- 《河边的错误》:魏书钧荒诞现实主义艺术电影研究
- 2025年
- 2018年导演魏书钧凭借短片《延边少年》斩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特别提及奖。此后陆续推出《浮世千》《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等电影长片,并入围釜山、戛纳等诸多国际电影节。2023年魏书钧执导了荒诞现实主义艺术电影《河边的错误》,该片以非线性叙事呈现了主人公马哲逐渐崩溃的心理世界。电影通过“错觉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搭建,书写重构了主人公的记忆,人物越是执着于真相,越是对生活感到怀疑。电影利用元电影和迷影元素,反思传统电影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同时借助镜像理念书写人物内心。影片采用16mm胶片,打造影片复古美学风格。魏书钧导演以其荒诞现实主义风格在当代影坛独树一帜。
- 程昕哲高欢欢
- 人工智能时代的影像本体之思:2024年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前沿评述
- 2025年
- 本文回顾2024年中国电影的研究与批评,围绕数字技术变革、后人类思潮、电影真实观、跨文化交流四大主要议题展开评述。在技术变革浪潮中,学者们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VR等技术对电影创作及本体认知的双重影响;在后人类视角下,许多研究围绕人类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展开分析,在身体功能的拓展中重新思考人的定义和边界;随着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出现,学者们进一步思考何为真实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再现真实;在国际语境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民族形象、性别议题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2024年的电影研究在技术和社会的激烈震荡中展开,不断回归到对“电影与人”的本体思考,同时也共同关注人类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境况与文化症候。
- 张慧瑜宋美琪
- 关键词:后人类现实主义跨文化交流
- 南京艺术学院民国电影研究所丛书 从幻灯到电影 申报早期影像广告研究
- 1913年中国人自主拍摄剧情片以前的影像发展史,是中国放映和观摩外国影像的接受史,是外国影像和观念的传播史,是具有中国特征的影像的起步史,也是中国本土电影摄制的尝试史。《申报》是近代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本书稿锁定...
- 孙慧作
- 心理学视域下的爱情题材电影研究——以好莱坞爱情片为例
- 2025年
- 好莱坞爱情电影作为世界爱情电影的代表,通过高超的技术和手段,塑造了一批经典的电影人物,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电影和观众。本文在心理学视域下,以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心理学理论解读了好莱坞爱情电影的内在情感,并从光线和色彩、音乐和音响等方面分析了影片的心理叙事,解读了故事的隐秘线索。好莱坞爱情电影注重吸引观众,本文从观众的心灵感应、观赏与欲望、爱与被爱的心理等方面分析好莱坞爱情电影的受众心理。对好莱坞爱情电影的分析,可为今后国产爱情电影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 徐靖云
-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叙事受众心理
相关作者
- 石嵩

- 作品数:79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英语世界 中国电影研究 电影 华语电影
- 张燕

- 作品数:347被引量:1,105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 研究主题:电影 中国电影 香港电影 韩国电影 电影研究
- 李道新

- 作品数:204被引量:1,325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中国电影史 电影史 中国早期电影
- 张英进

- 作品数:40被引量:33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电影研究 中国电影研究 中国电影 华语电影 电影文化
- 陈晓云

- 作品数:175被引量:738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美术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当代中国电影 电影创作 电影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