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75篇“ 生态保护区“的相关文章
有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2025年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创新性实践,以保护非遗为核心,对相关文化形态及孕育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有力推动文化传承、维系生态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部分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存在乡村空心化现象,当地民众难以从建设中受益,非遗传承受阻。有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民众与旅游资本紧密协同,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在非遗传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实现平衡、持续发展,达成预期建设目标。
谈国新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系统
“两山”理论视阈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路径探究
2025年
以“两山”理论为基础,分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特征及建设中面临的重局域轻域、重文化轻生态、重非物质轻物质、重保护轻发展、重个人轻人民等主要问题。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徽州优势文化生态资源整体性保护为核心要义,以域联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落实“两山”理论、科学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建立“大徽州”文化保护与传播模式、推进“广生态”发展思路、依托“大黄山”建设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构建“外政策+内产业”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推动全员参与与全民共享等七个方面系统梳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路径,为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科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实践指导。
毕忠松张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秦岭生态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地形梯度效应
2025年
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与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明确其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差异及地形梯度效应,对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利用InVEST、CASA等方法与多源遥感数据,估算2020年秦岭生态保护区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结合海拔、坡度等4种地形因素分析梯度效应,划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并分析其在地形因子上的梯度效应。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域分异显著,高值为林草地等生态用地,低值为建设用地;秦岭生态保护区地形差异大,地形起伏度从中部向四周、地形位指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生态系统服务在地形梯度上空间分异明显,生境质量随地形因子梯度增加而提升,产水服务相反,土壤保持随坡度等梯度增加呈线性增长,植被固碳随坡度和地形位指数梯度增加呈对数增长。研究结果为秦岭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孙硕孔德豪张园圆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基于ENVINet5的生态保护区建筑物要素监测研究
2025年
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内建筑物变化情况进行常态化快速监测显得日益重要。以广东省某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部分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域,利用ENVINet5小样本学习建立深度学习模型机制,提取生态保护红线地表建筑物遥感图斑信息,为房屋建筑物新增和拆除跟踪监测分析提供快速监测成果,提取结果总体精度达到88%,Kappa系数为0.82。研究结果表明,ENVINet5适用于快速监测生态保护红线建筑物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分析依据。
倪娇娇
关键词:遥感监测建筑物提取
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保护区划的整合研究
2025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环境影响评价(EIA)与生态保护区划的整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综合分析EIA和生态保护区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一种整合框架,并在实际案例中进行了验证。首先,探讨了EIA和生态保护区划的概念、原则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其次,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以具体案例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在EIA过程中融入生态保护区划的考量,以提高EIA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最后,对整合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义仁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元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2025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二者共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802处非遗项目中民俗类占比最高,其次是传统技艺类。在空间分布类型上,非遗项目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但各类非遗的分布形态有明显差异。非遗与古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类似特征,即西部地聚集、东部和中部地散中有聚;红色资源大体呈北密南疏分布。非遗与多元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以协调发展为主,但从共生发展类型看,多数县市并不同步。河流水系、交通状况、文化、空气质量和民族等因素对非遗与多元旅游共生发展影响较为显著。
覃文艺刘艳吴冉郑朋飞耿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
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发展研究——以国家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2025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村落与非遗相伴相生,传统村落是非遗的空间载体,非遗是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核,共同传承着中华农耕文明。以国家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传统村落与非遗的分布分为重心重叠分布、零星分布和重心错位分布,究其缘由,主要是受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交通通达性、文化交融和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影响。目前,要促进传统村落与非遗的协调发展,就要把握二者发展的“人、形、业、境、魂”五个关键因素的整合;要根据分布的具体情况,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地科学推进;要进一步完善二者协调发展的内源式机制。
曾梦宇张雪梅
关键词: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2024年
本研究选择中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DPSIR模型,从经济活力、民生保障、环境改善、文化教育和资源协调5个维度构建了28项指标。采用熵权TOPSIS和灰色关联法分析2015—2020年中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研究得出:第一,民生保障(0.316)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最强。第二,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平均年增长量约为6%。第三,与生态文明关联最紧密的因素是资源协调(0.753)和经济活力(0.609)。因此,为拓宽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式,需要健全教育制度体系,提高民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培养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郭延龙马星孟
关键词:生态文明DPSIR模型熵权TOPSIS灰色关联
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
2024年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作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以布依族、苗族文化为主体,融入中原文化,形成了黔西南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设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黔西南州地方和民族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有效保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能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订保护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宋耀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苗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自治州布依族
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发展模式被引量:1
2024年
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既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活态传播路径,也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案例。文章首先利用ROST CM6工具,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构建出相关政策的三维分析框架,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统计数据,综合评价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根据各维度评价的差异情况,总结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研究发现:(1)从评价结果看,我国非遗保护指标权重高于主体获益与旅游市场,且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从发展模式看,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形成了上下贯通型、从上至下型、从周边到中心型、以大带小型4种模式。最后,为更好地保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活态传播,提出了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旅游业可持续融合发展的实践建议。
何琪敏史中超谈国新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文本分析

相关作者

张玉山
作品数:33被引量:141H指数:6
供职机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研究主题:生态保护区 水稻 昆虫名录 昆虫多样性 重组自交系
王兴
作品数:24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研究主题:宗白华 生命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 生态保护区
王永桂
作品数:40被引量:149H指数:8
供职机构: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徽州文化 文化认同 案例教学 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六三
作品数:84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喀斯特地貌 渝东南 耕地压力指数 退耕还林工程 县域
熊庆宇
作品数:185被引量:588H指数:14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
研究主题:无线传感器网络 超声波 软件工程 微波加热 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