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80篇“ 理性选择理论“的相关文章
跨省域入疆教师何以扎根——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混合研究
2025年
跨省域入疆教师留任并扎根南疆是推动南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分析了跨省域入疆教师扎根南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量化研究发现,教师整体职业认同感较强,具有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对工资待遇、学校文化环境、学校管理满意度较高。就影响因素来看,个人奉献精神及职业情怀是他们奔赴南疆的根本动力。教师职业属性、工资待遇是吸引其跨省从教的重要原因。繁重的非教育教学任务、难舍的亲情、受挫的教学成就感、职业倦怠、婚恋问题是影响其留任的关键阻力。个案访谈发现,离疆后再返疆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教师扎根南疆的决心。为此,要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加强人文关怀,缓解教师的情感压力;减轻非教育教学任务,确保教师静心育人;人岗适配,消除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隐忧;注重系统合力,激发教师的从教热情等措施来增强其留任意愿。
马永全李玉婷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以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被引量:2
2024年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摆脱了传统的接触型犯罪模式,更加具有隐蔽性。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态势提醒要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防治。以“日常活动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原因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提出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新对策。
裘佳仪叶腾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双减”政策执行困境及其突破被引量:1
2024年
“双减”政策内蕴的教育理想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然而,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审视,政策实施主体在执行“双减”政策的过程中仍面临三大困境,主要表现为崇尚工具效率强化“路径依赖”现象、以“自利”为导向造成“敷衍规避”现象、专注行政“责任”导致“消极变通”现象。要突破“双减”政策执行困境,必须采取如下措施:强化政策的价值引领,优化执行环境;回应多元化利益诉求,落实公共责任;完善政策的制度供给,推进政策实施。
许艳青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视域下的业主自治:逻辑、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4年
在当前基层治理的宏观语境中,业主自治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参照科尔曼行动系统三要素、集体行动困境等理论,深入剖析业主自治的行动逻辑,揭示现存问题,并提出应强化党建引领、依法治理、优化工作机制、提升民主参与度等策略,旨在构建合法合规、良性循环、长效治理的业主自治体系,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高严慧李长源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业主自治行动逻辑
理性选择理论下重新犯罪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将犯罪行为看作个体在考虑成本和收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对行为人做出重新犯罪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重新犯罪者与未重犯者在犯罪发生年龄、违法处罚经历、犯罪动机、是否认罪认罚上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鉴于此,应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重新犯罪法》、完善重新犯罪群体量刑规则、提高刑罚惩罚的有效性等方面完善对重新犯罪的预防,降低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的风险。
闫佳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重新犯罪犯罪成本
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非法集资诈骗犯罪治理对策研究
2024年
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非法融资活动。犯罪分子进行了理性选择,钻了融资漏洞,使得非法集资诈骗犯罪案件频发。本文通过阐述当前非法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的现状及特点,从理性选择理论角度分析了非法集资诈骗犯罪的原因,暴露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能有效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诈骗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刘爱娇马双雄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
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与行为研究——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被引量:1
2024年
制定并落实促进教师深入参与企业实践的管理办法,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对企业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和行为受个体实力、价值认知、拥有资源等要素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有发展专业型、晋升职称型、满足条件型等三种企业实践行为。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实施企业实践的多元路径并设置有效激励机制,确保教师企业实践政策的稳定性,推进教师积极高效参与企业实践。
卢静
关键词:高职院校
义务教育后随迁子女的教育分流研究——父母职业期望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完善
2023年
聚焦首次教育分流——义务教育结束后的教育选择,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随迁家庭进行了分析。通过质性访谈的方法,分别归纳出了返乡考普高与留下读职校两种选择理性评估过程,并细化了理性选择理论已有的框架,指出了家长们对子代的职业期望影响了其对预期收益的偏好,进而影响了教育选择。不同职业期望的形成与来沪务工的家长们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感受有关:在市场中产生地域补偿感的家长认为从事白领工作并非获得高收入的必要条件,从而可以接受子女在流入地入读职校;而在市场中被激活脑体差距感的家长则认为获得高学历从而当白领是成为高收入者的必备要素,因此会努力让子女回到家乡继续升学。
张娴妮
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分流理性选择理论教育选择
犯罪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脉络及本土运用被引量:4
2023年
理性选择理论跨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三大社会科学领域,为人们解释决策过程提供了清晰有效的表达工具。基于探寻犯罪原因、寻求治理对策的需要,犯罪学同样也关注人类的决策行为。犯罪学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对犯罪的收益和损失进行权衡之后作出理性选择的结果。犯罪学理性选择理论引介到我国之后,学者们将其与犯罪学基础理论进行整合,并且有意识地用于对具体类罪的分析。无论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实践需要的角度,都应当提升犯罪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能力和实用价值,更好地为犯罪防控提供理论指引和现实贡献。
缪晓琛
关键词:犯罪学理性选择理论经济分析法边际效用理论发展脉络
扶贫干部的帮扶动机生成及差异——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被引量:1
2023年
向贫困村派出扶贫干部是中国式扶贫取得胜利的关键举措。既有研究多将扶贫干部视为均质的整体或治贫机制中的抽象要素,忽视了个体的多样性和能动性。基于选派政策的差异,扶贫干部的责任有两种:一是需要为贫困县或贫困村脱贫负责,二是无须为县、村脱贫负责。同时,多样化的激励制度对干部群体的帮扶工作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在帮扶责任和激励制度的共同作用下,扶贫干部形成了以获得经济补贴、谋求职务晋升、完成政治任务以及丰富生命体验为主的帮扶动机。怀有不同动机的扶贫干部有着独特的行为模式,对治贫机制和治理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厘清干部的帮扶动机差异,不仅在经验上贡献增量,还是理解干部驻村机制的微观基础。
王海霞李丽莎王颖异
关键词: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工作动机理性选择理论

相关作者

周长城
作品数:177被引量:1,247H指数:20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研究主题:生活质量 经济社会学 指标体系 理性选择理论 中小企业
程同顺
作品数:219被引量:1,459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民主 村民自治 人民民主 民粹主义 农民
廖万里
作品数:17被引量:21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理性选择理论 情境预防 环境犯罪学 刑法 犯罪前科
许传新
作品数:112被引量:1,373H指数:19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 留守妇女 流动人口子女 社会支持
庄劲
作品数:40被引量:49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犯罪构成 数罪并罚 传染病犯罪 刑法 理性选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