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19篇“ 珠江河口“的相关文章
- 珠江河口水沙控导关键问题研究与思考
- 2025年
- 珠江河口位于珠江尾闾,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承担泄洪、纳潮、供水、生态、港口、航运等重要任务。强人类活动引起上游来沙减少,河道大幅度下切,滩槽格局变化,水沙平衡关系打破,河口水安全面临挑战。在梳理珠江河口治理历程基础上,剖析珠江河口水沙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西、北江大规模不均衡下切改变了思贤滘分流比,加重了西北江三角洲北江片防洪压力;二是受上游来水来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磨刀门河口拦门沙萎缩,咸潮上溯加剧;三是伶仃洋大规模采砂改变现有滩槽格局,影响海域内港口及航道运营。为调整河道水沙关系,提出通过水动力控导进行弱人工干预,促进河口自适应修复:一是在河口顶点思贤滘结合生态控导工程控制稳定的合理分流比;二是在河口最前缘磨刀门拦门沙进行人工围合促淤;三是维持伶仃洋采砂坑区长期稳定的自然修复,从而重塑对水安全有利的水沙条件,保障珠江河口水安全。
- 袁菲胡晓张喻丰华卢陈
- 关键词:珠江河口自适应调整生态修复
- 珠江河口滩涂沉积物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微塑料降解功能菌资源的挖掘
- 2025年
- 【目的】探究广东珠江河口滩涂沉积物中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并挖掘具有微塑料降解功能的菌株资源。【方法】使用5种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采用MEGA-X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培养基筛选具有PET微塑料降解功能的菌株,并对相关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共分离得到265株细菌,分布于4门32科71属。其中,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168株,占比63.40%;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38株,占比14.34%;芽孢杆菌门(Bacillota)31株,占比11.70%;拟杆菌门(Bacteroidota)28株,占比10.56%。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推测其中59株菌株可能为潜在新物种。同时,筛选获得1株具有潜在PET降解功能的菌株。【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得广东珠海香洲区滩涂特有的微生物菌株资源,并筛选得到1株能以PET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的细菌。
- 王莹何欢欢卢春艳郑卓桓王森黄易李冰雨董雷李文均
- 关键词:珠江河口细菌分离
- 珠江河口水文动力数据分析与实践
- 珠江河口范围宽阔、地形地貌复杂及人类活动强烈,给河口治理和防灾减灾带来巨大挑战。近年通过自动浮标站获取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河口水文时空数据,主潮通量断面定位算法提出并开发计算平台来挖掘巨量实测数据的价值,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 方神光
- 珠江河口水表盐度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 2024年
- 传统的咸潮监测手段受限于站点分布和时间分辨率,难以实现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咸潮上溯动态监测。近年来遥感影像日益丰富、模型算法迅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为传统监测方法提供了有效的补充。综合评述了珠江河口水表盐度遥感反演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详细阐述了当前应用的主要遥感数据源和反演模型,包括低空无人机、航空与星载微波遥感、星载光学遥感;随后从模型普适性、影像覆盖能力、垂向盐度监测等方面论述了遥感技术在支撑咸潮监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对珠江河口水表盐度遥感监测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 何颖清冯佑斌
- 关键词:珠江河口咸潮遥感
- 珠江河口风暴潮增水特征及经验预报
- 2024年
- 珠江河口受强台风影响频次较高,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经济发达,风暴潮灾害通常给其造成严重损失。基于珠江河口典型水文站澳门内港站近50年长序列潮位资料,分析认为澳门内港站45%的年极值潮位是受台风影响导致,实测潮位极值发生在天文高潮位前后1 h内的概率约为82%,而增水极值与天文潮极值相位呈现较为明显的非均匀双峰分布,增水峰值发生在天文潮高潮位的频率仅5%。台风路径及登陆点对风暴潮增水的数值、持续时间等特征要素均有较大影响。西北向和西进型路径台风造成风暴潮增水较大且占比多,造成超30 cm增水的次数约占台风影响总次数的90%。当内港站位于台风的左半圆时增水量值相对较小;当内港站位于台风右半圆,增水幅度相对更大。同时存在登陆点越靠西,风暴潮增水持续时间更长、增水幅度越小的趋势。本研究还建立了风暴潮增水与台风强度、路径、登陆点的极值增水预报公式,拟合值与实测值的拟合度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风暴潮预报及灾害防控提供参考。
- 许劼婧叶荣辉刘培黄代忠
- 关键词:台风路径风暴潮预报珠江河口
- 新世纪以来珠江河口滩涂演变及保护对策探讨被引量:1
- 2024年
- 珠江河口滩涂演变对河势稳定、生态保护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新世纪以来珠江河口滩涂演变特征研究显示:-5 m以浅滩涂面积大幅减少,由1999年的1062 km^(2)锐减为2019年的799 km^(2),伶仃洋和黄茅海河口湾平均侵蚀厚度分别为1.06 m和0.29 m。内伶仃洋西滩呈现高滩侵蚀、低滩淤积的滩面坦化和底质粗化现象,-3 m以浅高滩面积缩减9.6%,最大侵蚀厚度达1.57 m。流域来沙减少、潮汐动力增强、波浪掀沙作用增强、人类活动干扰是近期高滩侵蚀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口门调水补沙、河口湾治导带修复、高滩保滩固沙、疏浚土资源化利用的治理对策,为新时期滩涂保护提供参考。
- 刘培许劼婧何用李卫杨留柱
- 关键词:珠江河口
- 珠江河口地形变化对咸潮上溯影响的定量化研究
- 2024年
- 近年来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呈加剧趋势,流域供水安全威胁日益增大。聚焦网河区河床下切、磨刀门河口拦门沙萎缩、伶仃洋河口湾中滩下切等珠江河口三大地形变化,分析珠江河口地形变化对咸潮上溯的定量化影响。研究发现:相较1999年,2016年左右网河区河床地形下,磨刀门水道0.5‰盐度咸界上溯距离增加了2.79 km;2020年拦门沙萎缩后磨刀门水道0.5‰盐度咸界上溯最远距离增加了5.3 km;伶仃洋中滩下切主要对东江三角洲、广州片区河道、蕉门上游和洪奇门上游河道的咸潮造成一定影响,但咸界上移距离有限。综合3种地形变化影响,珠江三角洲各河道内咸潮上溯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磨刀门水道咸界上移距离最大,达8.92 km;沙湾水道、顺德水道—洪奇门沿线咸界分别上移2.81 km和2.02 km;其他河道咸界上移1.02~1.85 km。研究可为珠江河口咸潮防控和流域供水安全保障提供一定参考。
- 邹华志唐琦张艳艳林中源
- 关键词:河床下切珠江流域
- 珠江河口磨刀门马骝洲水道河道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马骝洲水道是磨刀门西江干流出海口的支汊,是珠江流域的重要泄洪口门。本研究以马骝洲水道多年实测河道水下地形资料为基础,河势变化、河道深弘变化、河道岸线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马骝洲水道河床冲淤变化及演变趋势。随着两岸堤防达标加固工程的实施等相关规划推行,在采砂规划共同作用下,马骝洲水道河段河势总体基本稳定。
- 常赜张琼海黄伟杰罗欢孙玲玲曾志鹏
- 关键词:河道演变
- 入海氮磷负荷演变及其对珠江河口水质—水生态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
- 河口是流域与海洋的交汇地带,独特的物理化学环境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沿海流域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氮磷营养物质输入河口,改变了河口水体物理化学性质,影响了浮游植物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并通过食物网级联作...
- 张宇健
- 关键词:珠江河口水质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
- 珠江河口多类型海滩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特征
- 2024年
- 河口海滩是微塑料的重要汇聚地之一,珠江河口多种类型海滩沉积物中不同深度微塑料的分布特征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珠海市不同类型的海滩为例,探究珠江河口多类型海滩中微塑料的垂向分布及其空间变化特征。选取了珠海市沙质海滩唐家湾沙滩、金沙滩以及淇澳岛红树林为例,通过分层采样的方法总共采集了57个沉积物柱样品,对多个深度的微塑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唐家湾沙滩表层(0~5 cm)和深层(5~15 cm)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分别为1107.6、821.94 n/kg,金沙滩为694.0、457.0 n/kg,淇澳岛红树林采样区为835.0、556.7 n/kg;淇澳岛红树林更深层(15~45 cm)沉积物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302.6 n/kg。对海滩沉积物中微塑料的颜色进行统计分析,黑色是最为常见的颜色。此外,微塑料的形状主要分为纤维状和块状,其中细长的纤维是最为常见的形状,0.315~0.500 mm是3个海滩中微塑料最常见的尺寸范围。赛璐芬和聚乙烯是3个海滩微塑料中最为常见的2种塑料类型。研究初步揭示了珠江河口海滩微塑料垂向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制定珠江河口海滩微塑料的科学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 李震袁冰陈志和
- 关键词:垂向分布珠江河口
相关作者
- 包芸

- 作品数:164被引量:39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热对流 数值模拟 珠江河口 磨刀门水道 DNS
- 刘欢

- 作品数:51被引量:11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珠江河口 湍流 ADV 数值模拟 动力结构
- 吴超羽

- 作品数:73被引量:452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工学院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珠江河口 珠江三角洲 珠江口 数值模拟 磨刀门
- 李春初

- 作品数:70被引量:443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珠江河口 磨刀门 海岸 弧形海岸 潮汐通道
- 许炜铭

- 作品数:23被引量:6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珠江河口 数值模拟 分流比 水动力 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