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21篇“ 现实性“的相关文章
国产喜剧电影《抓娃娃》的悲剧意识与非现实性
2025年
国产喜剧电影《抓娃娃》在喜剧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悲剧色彩,借助父母与孩子之间“主控”与“反控”的关系展现出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现象。在拉康和萨特的哲学视域下,通过马继业的个人经历体现出主体分裂和多重生存焦虑,进而揭示了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悲剧。影片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呈现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故事存在架空现象,缺乏现实参照;人物形象单薄;对喜剧类型的把握缺乏自觉意识,笑料堆砌而核心叙事薄弱;结尾草率且主题深度匮乏,陷入“软弱现实主义”的误区。
沙安妮
关键词:喜剧悲剧意识非现实性
天人会通 恣肆超逸——论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超现实性
2025年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作为现实主义画作,其源于自然地理的绘画表达、讨论背后的抽象理念、宇宙人生观的象征意义与美学意境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脱离传统研究范式,以现代视角审视此画作深层内涵,从《溪山行旅图》本体出发,分析画家“师心写意”的主体超现实性与构图“立体恣肆”的空间超现实性,进而探讨此现实主义画作于古出新的超现实性创造,可最终实现古典画作超现实性在当下语境中的还原式书写。
赵异
关键词:《溪山行旅图》超现实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维度——基于《费尔巴哈论》中“现实性”的理解
2025年
现实性”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的哲学概念,是必然、历史与实践三者的统一,是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重要视角。从“现实性”的三重出发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维度,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和合理,在理论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在历史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现代化中逐渐明晰,既保留自身特色,又注入时代内涵;在实践维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实践基础,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实践要求。
郭瑞萍黄烃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重维度《费尔巴哈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实效提升研究——基于“彻底的理论”的现实性
2025年
实效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思政课教师课堂讲解的实效不够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便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理论讲解彻底与否对于其实效的提升至关重要。马克思自身对于理论有深刻的见解和看法,形成了“彻底的理论”思想。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出了“彻底的理论”的说法,而无论是其在对他人的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还是其在阐释自己理论观之时,都体现着“彻底的理论”的现实性标准,蕴含着“说服人”的智慧。基于此,文章从“彻底的理论”的现实性出发,从中获得“讲解彻底”的启示,并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实效的对策。
薛菲
关键词:现实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对象现实性、必然: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的辩证法阐释
2025年
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不是史料堆砌,不是故事长廊,我们要把握历史表象背后的科学规律。科学规律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具有对象现实性、必然等拾级而上的发展阶段,蕴含了与时俱进的对象化活动的创新必然。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的对象经历了被动接受的感对象、能动的关系对象、进行反思的本质对象等形态变化阶段;在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交往实践活动中,对象进入现实性,产生差异的具体化实践,形成社会形态、意识形态、实践形态等现实形态。交往实践及其交互关系推动现实性进入必然,这就是诸表现形态内在的科学规律,这一科学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是形态创新的活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重置的复杂矛盾体系和具体化实践中,以自我反思作为现实性的“本质—根据”,不断创建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新出场形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不是套用任何现代化建设模板或公式的完形运动,而是以中国具体实际为条件的、有“本质—根据”的创造构形活动。
孙琳
关键词:对象性现实性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辩证法
被忽略与被误读的:李健吾剧作中的乡绅形象——兼谈其剧作的“现实性”问题
2025年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乡绅形象的研究已积累了颇多成果,而李健吾剧作中的系列乡绅形象仍在众多研究者的视野之外。李健吾20世纪30年代乡村题材的剧作皆以乡绅为主人公,通过其现实境遇与精神畸变折射出中国乡村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的变迁,展现了乡绅阶层在国家权力下渗、多方势力竞逐、传统文化资本失落的社会转型进程中经历了现实冲击和心灵风暴。李健吾将丰富的时代现实内容编织到具有艺术直观的情节与形象之中,通过极端化、具象化与夸张化的艺术手法使“现实”的潜流“可见化”,并寄寓其文化反思。但这种艺术处理方式,亦是其剧作遭到“现实性不强”等批评和误解的原因之一。
李星辰
关键词:戏剧乡绅现实性
语文学科思政需加强现实性、对话、实践——以统编教材七下部分篇目为例
2025年
针对语文学科思政出现的重思政形式轻实质探究、重单方输出轻双向交流、重描述知识轻价值观塑造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思想上要认清现实,筑牢思政观念,行动上采用“现实性”内容、“对话式”教学、“实践”活动的策略建议,做到语文与思政同向同行。
余米曲粟向辉
关键词:现实性对话性《约客》
充分认识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的必要、可行现实性
2025年
"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由于宏观调控内在要求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与环境持续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特别是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一致.应围绕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经济政策之间的一致,增强经济和非经济政策之间的一致,以及增强我国与各国政策的一致.
曾铮
关键词: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宏观政策取向经济运行
马克思哲学现实性转向的内在逻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探赜
2025年
马克思将哲学现实性转向贯穿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批判逻辑,超越了传统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特,把哲学的视野聚焦于现实问题。在宗教批判归结于世俗基础即现实社会后,马克思更深一步对现实社会展开了剖析和批判,揭露了德国腐朽落后的政治制度,批判了抽象孤僻的德国哲学。最终,马克思不仅以哲学现实性转向揭示了传统思辨哲学现实缺位的问题所在,而且进一步赋予了哲学为实践服务的使命,将哲学与无产阶级结合,推动实现人的解放这一最高价值目标。
赵伟郭轶豪
关键词:内在逻辑
“假定”与“现实性”的流转——20世纪20至60年代戏曲“程式”的概念史探源
2025年
作为戏曲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程式”概念并非“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从20世纪初戏剧领域中西之辨的端倪初现时对照“他者”而定义出来的,突出其“符号”“象征”的“非写实”意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程式概念和延安时期的时代环境、戏剧潮流不断互动,也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影响而增加了“体验”的一维,并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之中。但1959年,阿甲提出将体验与技术结合,是为“程式化体验”,伴随着戏剧界对“斯氏体系”评价的变化,程式理论中的“假定”也开始回归。程式理论对戏曲演员的实践活动起到了形塑作用,戏曲演员的实践活动则使戏曲的程式特征愈发凸显,以“程式”为中心的言说与实践互动使现代戏曲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表演传统。
郭超李璐娲
关键词:程式化假定性

相关作者

郑遨
作品数:33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主题:现实性 论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今社会 写作
李昕桐
作品数:58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研究主题:情境 新现象学 施密茨 身体 现实性
许斗斗
作品数:149被引量:361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
研究主题:黑格尔 风险社会 现实性 真理 社会理论
王南湜
作品数:232被引量:1,394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哲学 辩证法 黑格尔主义 马克思哲学
尹业初
作品数:28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宜春学院政法学院
研究主题:现实性 儒家 农村 真德秀 人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