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150篇“ 现代主义“的相关文章
现代主义
本书考察了现代主义思想家和艺术家做出的许多创新,表明了强有力的观念和形式上的试验如何创生出新的音乐、绘画和文学,渗入20世纪和21世纪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包括:现代主义作品;现代主义运动与文化传统等。
(英)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著
现代主义被引量:1
2007年
很少有一个名词能与“现代主义”拥有同样多的影射、暗讽隐谕和热烈渴望。日渐兴起的对后现代的兴趣也未能减轻这种负担。恰恰相反,越是迫切地想要去说明一种情感或一段时期的变化,以定义一个后现代的条件,越是需要去弄清已经抛弃的或习以为常的根源。要完全弄清现代主义的含意,远不只是润饰一个批评性的名词。这是探索目前历史状况的原因,和对随之产生的西方自我意识的形式的探索。
查尔斯·哈里森
关键词:现代主义自我意识后现代批评性名词影射
现代主义
本书展示了现代主义思想在视觉艺术设计、内部设计以及装饰艺术领域中的表达。
(美)理查德·韦斯顿著
关键词:建筑艺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本书论述了现代主义的双重性质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对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象征主义、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等作了评价。
(英)布雷德伯里
关键词:文学研究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著者原题:彼得·福克纳:本书考察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发展、衰落和影响,并具体剖析了艾略特、伍尔夫、庞德、乔伊斯和劳伦斯等一批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家。
福克纳著
关键词:文学研究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英)福克纳著
现代主义英美文学新解读
2025年
现代文学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类型,现代文学以其特有的美学理念与艺术技巧,深刻地影响着英美文学。文章介绍了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通过对现代主义英美文学的代表性作品的剖析,可以发现现代主义文学赋予了英美文学特有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主题、叙述方式还是在人物刻画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文章从现代主义英美文学出发,对其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人性心理以及对传统文学的突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加深人们对当代文学的认识与思考。
李雨婷
关键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英美文学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中国基础
2025年
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文学的技巧、方法还是其所揭示的生活现象、情感态度,都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找到与之共鸣的丰厚基因。资源的有限性、局限性与人的权利欲望之间的天然矛盾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普遍异化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深厚土壤;沉沦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求索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内在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学积淀的许多极具表现力的技巧、手法及其内在的艺术追求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催化剂。
李延江
关键词:新文学知识分子艺术追求
基于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村落更新研究
2025年
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乡土文化没落,甚至出现千村一面的特色危机,亟须进行有效的保护与更新。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背景和特点,以及传统村落更新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传统村落更新案例,得出基于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村落更新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更新提供参考。
刘智杰孟瑾王琳
关键词:传统村落后现代主义
俄罗斯文学批评中的新现代主义研究
2025年
现代主义是在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批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思潮。俄罗斯文学批评界对新现代主义的研究起步于20-21世纪之交,主要集中在诗歌领域和小说创作领域。关于新现代主义的起源俄罗斯文学批评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对各种现代主义思潮的复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克服和超越。库库林、日捷涅夫、鲍里沙科娃等评论家阐释了新现代主义的源起、美学原则和创作理念等,对新现代主义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尝试通过梳理俄罗斯文学批评界在新现代主义源起、美学原则和创作理念等方面的研究,厘清当代俄罗斯新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诗学特征。
朱艳红
关键词:新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批评

相关作者

陈后亮
作品数:116被引量:282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终结 戏仿 伦理批评
王洪岳
作品数:135被引量:193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现代主义 莫言小说 审丑 美学 感性学
陈世丹
作品数:90被引量:33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后现代主义 小说 元小说 冯内古特 后现代
叶浩生
作品数:315被引量:6,268H指数:42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 身体 后现代主义 理论心理学
王建疆
作品数:130被引量:458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美学 现代主义 审美形态 中国美学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