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44篇“ 环境美学“的相关文章
- 环境美学被引量:3
- 2020年
- 伯梅主张用"环境(美学)"替代"自然(美学)"。区分二者的关键概念,就是"置身性":自然审美中的人不是面对一个外在对象———如传统美学所认为———而是置身在场,沉浸在某个环境中,被环境的某种情感特质所席卷。这是一种基于"身体"和"在之中"的新感性学,即以沉浸式的身体性在场作为理解"感性"的新出发点,由此建立一种新的自然美学。它的核心命题是:我通过我的身体性自觉而觉察到环境的特质。我通过身体在场的"我很冷"觉察到"天气很冷"。这是一种"主观性事实",可称之为"气氛",它既离不开主体的经验,但也不是出自主观臆造,而是可在主体间沟通和互认。这种美学不仅突破了自然和艺术,审美与非审美,而且突破了接受与制造之间的壁垒。环境美学由此成为一种"制造美学",它不满足于对环境做出美学解释,而是研究如何塑造环境,成为宜人的置身空间。希尔施菲尔德的园林美学是其先驱和范例。
- 格尔诺特·伯梅杨震(译)
- 关键词:身体
- 环境美学
- 本书研究了美学在各种具体环境领域内的运用。内容包括:向美学挑战的环境、环境的美感、描述美学、建立城市生态的审美范式、改造美国的景观等内容。
- (美)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 关键词:环境科学美学
- 环境美学
- 本书对环境美学这门交叉性学科作了一系列思考。尤其对环境美的规律、环境审美心理、环境的和谐有序与平衡等问题作了探讨。
- 周鸿
- 家园感:阿勒泰家园——环境美学视域下李娟的散文创作
- 2025年
-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空间不断拓展,跨越地域界限的迁徙与流动日益频繁,许多人都面临着精神失落、无以为家的现实困境。李娟的创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居家园——阿勒泰。事实上,由于幼年时的特殊经历与长期的辗转漂泊,对李娟而言,阿勒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故乡。然而,家园感的萌生让她将这个地方视为自己的故乡与家园,进而在文学创作中将其塑造为理想的精神原乡,即精神家园。她的阿勒泰书写也参与了文学家园的建构,为人们提供了可供精神短暂安歇的永恒栖居地。借助环境美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家园理论以探讨李娟独特的家园书写,能够为人们如何在当今多元且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中构建心灵家园,甚至现实居所提供有益启示。
- 马丽娜行露瑶
- 关键词:环境美学家园
- 论环境美学视域下“和美乡村”的意境构建
- 2025年
- 文章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与中国现代化建设需求,旨在提供理论支撑与美学启示,推动乡村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从中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出发,以环境美学视角对乡建过程中涌现的过度商业化、本土文化流失、人文资源同质浪费化以及乡愁湮没等杂糅性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汲取“宜居”与“乐居”的美学理念精髓,以“叙事、文脉、多元”为价值引领,提出“和美乡村”的意境构建路径。
- 李阳骆玉平
- 关键词:环境美学
- 人造与自然材料融合对室内环境美学的影响
- 2025年
- 随着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变革,人造与自然材料的融合应用展现出独特的环境美学价值。通过系统分析两类材料在室内环境中的融合机理,研究表明材料融合产生了显著的空间重构效应、环境塑造功能和感知体验提升作用。融合材料在室内环境中创造了多维度的美学表现:增强空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丰富环境的质感层次、优化使用者的感知体验。研究成果揭示了材料融合对室内环境美学的创新价值,为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张杰颖
- 关键词:自然材料室内环境环境美学
- 论现代乡土小说中环境美学的建构
- 2025年
-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写实派与浪漫派的“二分法”由来已久,但在当下文学研究语境中却显固化。乡土文学对环境的发现尽管是文学现代化的产物,但对自然的重视与审美却能回溯到中国哲学的起点,并在中国文学中探寻到一条完整的脉络。西方环境美学理论的产生为中国关于自然的传统哲学和文论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环境美学产生于现象学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其核心内容——对人与环境的二元关系的突破,与“天人合一”产生了跨文化、跨时代的对话。“土气气氛”与“水气气氛”是气氛概念分别与作为中国古典和现代意象系统的重要符号的土和水的结合形成的概念范畴,由此可以重审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政治历史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分歧,并成为中西理论互鉴的有益实践。
- 赵晴
- 关键词:乡土文学环境美学
- 中国传统环境美学中的“水”元素营造研究
- 2025年
- 自从“生态文明”一词被提出,环保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构成了人类社会前行的重要基石。在党的十八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人类不断在环境建设与需求中找寻平衡,但也出现了许多以“绿色、低碳”为口号的伪生态工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大量因“设计”而“设计”的现状,越来越多的要素被披上美学的外衣。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现代式的环境设计不能脱离原本的“在地性”文化与“传承性”审美。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环境美学,探讨如何以自然界中的“水”元素为基础,提升环境艺术的设计质量,并分析“水”元素于环境美学中的运用,探讨其对当代环境设计的影响。
- 张诗琪
- 关键词:环境美学审美认知
- 当代艺术与环境美学
- 2024年
-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领域的审美争论一直与环境美学争论相关不大。这些回应传统美学局限性而各自发展的学科,现在或许可以有效地互相启示。首先,关注审美体验的去物质化艺术或许可获得环境化的有用成果。其次,盖伯利克的“关联美学”和伯林特的“交融美学”一样,都是将审美体验融入社会的环境美学的一种类型。再次,当代艺术对“框架”的灵活解读,可以呼应“无框架”的自然环境。最后,伯林特对“语境美学”的系统论述可以丰富凯斯特的“对话美学”。
- 张超
- 关键词:环境艺术
-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异同再辨被引量:1
- 2024年
- 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异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在过去十年(2013—2023)中,国际范围内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看法进一步深化。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认识观点纷呈,并未达成共识。实际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应确立双峰并峙、并行不悖的立场,在着力深化拓展生态美学的同时也应深化拓展环境美学,建构显著不同于生态美学的环境美学理论框架。与此同时,“身—心—境”三元模式不但试图整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而且尝试以之为理论范式重建美学新范式。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联系与区别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二者的理论思路、贡献和局限,并在与此前各种美学形态的对比中把握美学的时代新变,即走向“身—心—境”三元美学范式,这也正是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论带给美学的最大启发。
- 程相占
-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美学
相关作者
- 陈望衡

- 作品数:272被引量:923H指数:1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研究主题:环境美学 美学 生态文明 审美 美学思想
- 程相占

- 作品数:152被引量:690H指数:1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 生态审美 生态 美学
- 曾繁仁

- 作品数:218被引量:2,062H指数:24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生态美学 生生 美学 美育 天人合一
- 薛富兴

- 作品数:202被引量:65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
- 研究主题:自然审美 艾伦·卡尔松 审美 中国美学 环境美学
- 雷礼锡

- 作品数:54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北文理学院
- 研究主题:艺术美学 环境美学 艺术理想 山水艺术 城市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