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8篇“ 激痛点“的相关文章
- 激痛点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激痛点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激痛点针刀+手法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手法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颈椎曲度、血液流变学指标、颈椎疼痛程度及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颈椎第2椎体上终板与第7椎体下终板垂线间夹角(C_(2/7)Cobb角)比对照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阻力指数(RI)比对照组更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时间平均流速(TMFV)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均逐渐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痛点针刀+手法治疗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而言,增大了C_(2/7)Cobb角,改善了血液动力学指标,减轻了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更能提升疗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陈龙李成龙方芫何晓云
-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
- 电针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引发的局部疼痛的核心特征在于存在高度敏感的疼痛区域,即激痛点,患者激痛点的疼痛感受往往较剧烈。常见的MPS与肌肉和筋膜功能失常的联系密切。针灸用于治疗MPS的效果显著,能够减轻炎症并提升肢体活动能力,且疗效稳定。电针激痛点治疗是将传统针灸技术与现代电刺激疗法结合的创新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缓解MPS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目前已知,电针通过灭活激痛点、抗炎镇痛等机制在MPS治疗中发挥作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李冰倩马铁明王列马俊杰胡哲姚远
-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电针针刺
- 基于激痛点和阿是穴诊疗特征的“以应为腧”取穴思路探讨
- 2025年
- 激痛点和阿是穴源于不同领域,但在判断指征和应用范围上存在部分相似之处。然而,学界对于两者的概念、定位、诊疗范畴以及疗效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分歧和混淆,这种分歧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激痛点和阿是穴的诞生年代与背景不同。本文梳理了激痛点和阿是穴的异同点以及诊断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以应为腧”的辨证取穴思路。该思路将“阿是之法”和“以痛为腧”等传统取穴理论相结合,旨在综合利用患者主观感受和客观刺激反馈,并将其纳入取穴依据,以综合现有的阿是穴和激痛点理论诊疗优势。并在该视角下,提出两点取穴思路:①借助望诊、问诊等收集患者主客观体表反馈信息,确定宏观反应区域,再结合神经解剖学知识和中医诊断学思维,缩小“表型”痛点范围;②结合触诊、切诊反应和规范的体格检查等进一步确定病变位置,并整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红外线成像技术,借助皮下结构的病理改变来区分病理特性,帮助确定和区分激痛点和阿是穴位置。通过这两点取穴思路,旨在提高激痛点、阿是穴以及其他体表反应点在临床诊疗中的可应用性和可推广性。同时,该思路也有助于克服激痛点和阿是穴理论学说的局限性,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灵活的诊疗服务。
- 葛晓蕾张佳乐张凯琪詹沐坪翟煦赵永刚王柳青
- 关键词: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阿是穴
- 针刺上斜方肌激痛点对落枕即刻疗效的机制浅析
- 2025年
- 目的观察针刺上斜方肌激痛点引发肌肉抽搐后落枕患者指标即刻改善情况,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3月~2021年8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针灸科的落枕患者12例,观察针刺干预前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2例患者总有效率83.3%,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治疗后,即刻VAS、ROM、NDI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7、6.504、8.468,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引发肌肉抽搐对缓解落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肌肉抽搐现象在传统针灸中被认为是气至冲动的表现。现代医学认为其机制可能与激活钙离子通道有关。
- 刘晓梦苗瑞恒
- 关键词:针灸激痛点抽搐反应得气
- 滞动针干预“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中枢镇痛的作用机制
- 2025年
- 背景:滞动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镇痛效果显著,但镇痛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滞动针干预激痛点缓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6)和造模组(n=38),造模组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制备左侧股内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造模12周后随机挑选6只验证造模成功,将剩余32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6)与滞动针组(n=16),使用滞动针对滞动针组大鼠左侧股内侧肌局部激痛点进行干预治疗,2次/周,治疗4周。造模前后及治疗后进行左足机械缩足阈值测定;治疗后第4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左侧股内侧肌肌肉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P物质、β-内啡肽水平,免疫组化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和c-fos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滞动针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降低(P<0.05);治疗4周后,滞动针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高于模型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等,肌细胞增大并出现核内移现象,细胞内出现圆形挛缩结节以及紧张带;滞动针组肌纤维排列整齐,肌细胞多呈角状,细胞内偶见挛缩结节;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P物质水平升高(P<0.05),血清中β-内啡肽及脑中P物质、β-内啡肽水平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滞动针组血清中P物质水平降低(P<0.05),血清中β-内啡肽及脑中P物质、β-内啡肽水平均升高(P<0.05);④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fos、Iba-1阳性表达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滞动针组c-fos阳性表达升高(P<0.05),Iba-1阳性表达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均降低(P<0.05);(5)结果表明,滞动针可�
- 赵丽萍陈艺箔王雅倩李之彤张琪苟波
-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中枢镇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 温针灸联合激痛点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及对肩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25年
- 探析肩周炎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62例肩周炎患者参与对比分析研究方案,随机划分为观察组(31例温针灸联合激痛点推拿疗法)、对照组(31例常规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肩周炎患者采用温针灸联合激痛点推拿疗法治疗效果显著,适合在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 包钦华
- 关键词:温针灸肩周炎肩功能炎性因子
- 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阻滞及前臂相关激痛点灭活联合小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在小针刀松解腕横韧带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阻滞及前臂相关激痛点灭活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7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于超声引导下进行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阻滞和前臂相关激痛点灭活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感觉与运动神经电生理指标及超声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诱发电位波幅(CMAP)及感觉诱发电位波幅(SNAP)高于对照组,正中神经末端潜伏期(DML)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超声指标钩状骨横断面正中神经前后径较对照组高(P<0.05),超声指标豆状骨横断面正中神经横截面积和腕横韧带厚度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小针刀松解腕横韧带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正中神经阻滞及前臂相关激痛点灭活干预,能提升临床有效率,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感觉与运动神经电生理指标,改善超声指标。
- 王燕玲方颖华林树东
-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小针刀松解超声引导
- 针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亚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治疗亚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subacute herpetic neuralgia,SHN)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12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SHN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MTrPs治疗。记录两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以及两组治疗3个月后NRS评分>3分发生情况和加巴喷丁、氨酚羟考酮每日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3个月随访期内,对照组有3例,观察组有4例,因疼痛或其他原因脱访,最终8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与治疗前1 d相比,两组治疗1、4周及3个月后的NRS、PSQI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1、4周及3个月后的NRS、PSQI评分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NRS评分>3分占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加巴喷丁、氨酚羟考酮每日用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气胸、感染等严重不良事件。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3,P=0.021)。结论:针刺MTrPs治疗SHN有明显缓解疼痛作用,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且安全性高。
- 杨韵锋甘庆阳杨猛潘延斌
- 关键词:针刺
- 激痛点与穴位敏化的内涵及关系探析被引量:3
- 2024年
- 随着“穴位敏化”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激痛点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不断深入,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激痛点与穴位敏化在理论来源、临床表现、分布特征、产生机制、功能等方面存在高度相关性,证实激痛点是穴位敏化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相关性可以为激痛点的穴位敏化现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为基础性研究新发现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科学依据。但激痛点与穴位敏化仍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可以为二者的区分提供依据,为二者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
- 吴长乐张利袁懿芸崔艺敏何轶帆唐娅妮邢文文苗玉清张宁乔海法杨晓航刘奇
- 关键词:激痛点
- 刃针刺激激痛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 目的:观察刃针刺激激痛点对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头痛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刃针刺激激痛点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将...
- 吕璐
- 关键词:刃针激痛点偏头痛针刺
相关作者
- 王列

- 作品数:93被引量:503H指数:13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研究主题: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针刺 电针 针灸
- 彭增福

- 作品数:33被引量:286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香港浸会大学
- 研究主题:激痛点 针灸疗法 针灸 针刺疗法 疼痛
- 马铁明

- 作品数:330被引量:1,720H指数:22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研究主题:针灸 针刺 针灸治疗 坐骨神经损伤 电针
- 董宝强

- 作品数:346被引量:2,102H指数:24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经筋 结筋病灶点 针刺 膝骨性关节炎 经筋理论
- 马帅

- 作品数:19被引量:205H指数:8
-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激痛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随机对照研究 肩手综合征 康复训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