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1篇“ 滕尼斯“的相关文章
- 滕尼斯的习俗观及其自由张力
- 2025年
- 滕尼斯是在论题和概念上都非常接近民俗学及其经典范式的社会学家。按照滕尼斯的基本划分,共同体关系产生于自然形成的生存意志,社会关系产生于人为造成的抉择意志,于是,习俗与共同体似乎具有天然的依附关系。在他看来,Sitte(习俗)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客观性质的简单事实,即习惯于做某事;二是指人自己给出的规则或规范;三是对某种意愿或意志的表达,这种含义最少得到关注却最值得关注。由生存意志产生的共同体及其习俗虽然有自由,却基本上是一种实体性自由或质料性自由,并非形式性自由。因而,个体意志要想自由,就必须从共同体以及习俗中脱颖而出,经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涅槃重生,由此产生现代意义上的个体及其形式性自由。
- 户晓辉
- 关键词:滕尼斯共同体社会
- 滕尼斯“共同体”视域下旅居社区的发展与建设
- 2025年
- 孙霖卿
- 滕尼斯家论述及其当代启示
- 2024年
-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以“共同体”和“社会”区分不同的人类群体组织形式,关于作为“共同体”原初形态的“家”的论述和思想是他构建社会学思想大厦的重要基石。滕尼斯家论述是在对应“社会”的“共同体”和对应“抉择意志”的“本质意志”框架下展开的,“共同体”和“本质意志”是其家论述的底层逻辑;同时,滕尼斯家论述受到19世纪德意志社会大环境和其家庭出身与家庭生活小环境,以及梅因、基尔克、马克思等先哲同侪的深刻影响。滕尼斯的家论述对当代社会关于终身学习、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共同富裕对抗社会压迫、同步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均有启示意义。
- 林志标
- 关键词:共同体
- 万物元一又归一——以滕尼斯、海德格尔与斯洛特戴克的共同体思考为线索
- 2024年
- 本文借“万物元一又归一”这一短语,试图思考一个社会或共同体如何保持为整体之“一”,以及作为“多”的个体如何源出于集体,又必复归于集体的问题。这种思考又以比较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与彼得·斯洛特戴克关于共同体问题的论述为线索,其中主要考察滕尼斯关于共同体与社会之对立以及两者同源于人之结合意志的论证,考察海德格尔就此在在基础生存论层面上的共在结构所展开的现象学分析以及“在世中”之沉沦与本真的纠缠关系,考察斯洛特戴克围绕着自创的“球域”概念重新解释人类群体的形成、延续与演变问题。
- 叶瑶
- 关键词:共同体滕尼斯
- 再论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以杨懋春“集镇区”概念的提出为考察中心被引量:1
- 2024年
- 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中国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意义,有必要依托新的案例进行再论和新的阐述。杨懋春“集镇区”概念的提出,意在共同性因素与地域性因素并重,既体现出滕尼斯“共同体”(gemeinschaft)理论对共同性的注重,也体现出帕克“社区”(community)理论对地域性的注重,不仅是帕克“社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也为推进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特殊贡献。对杨懋春“集镇区”概念之提出进行梳理,对其独特而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影响进行揭示,进一步印证并深化了“德文gemeinschaft(‘共同体’)概念的引入,与英语世界中community概念的引入和中文语境中‘社区’概念的提出有着复杂的‘交集’关系”的相关认识,也有助于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中国化问题的深入反思与澄清。
- 刘海涛
- 关键词:共同体滕尼斯
- 滕尼斯共同体思想:渊源、主旨与反思被引量:2
- 2023年
- 共同体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次提出的,并被广泛应用于当代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中。在学理渊源方面,滕尼斯的共同体思想承继了罗马法、霍布斯的自然法、梅因的古代法、叔本华的意志哲学、黑格尔的伦理实体和马克思的公社思想等,折射出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传统乡村瓦解和绝对主义国家兴起的时空背景。滕尼斯创造性地诠释了一种理想模型的共同体,本质意志是共同体形成的感情基础连接纽带,自然法成为共同体中的生活法则。滕尼斯的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代共同体学术研究及共同体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 高进刘航
- 关键词:滕尼斯共同体自然法话语
- 滕尼斯共同体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审视被引量:4
- 2023年
- 滕尼斯共同体的伦理理念蕴含着“家”的爱与信任、“团体”的共同善和“集体”的意志统一。滕尼斯提出的三类共同体各有不同的伦理特质,即血缘共同体的默认一致、地缘共同体的价值共生和精神共同体的心灵契合。审视其价值,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作为行动指南,推动当代社会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建构;又有助于我们突破其价值困境,坚持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 张卉洁王宏
- 关键词:滕尼斯共同体伦理理念价值审视
- 滕尼斯共同体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下乡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启发
- 2023年
-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充满活力的共同体式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正面临着“下乡难”的困境,这一困境本质上是不同逻辑视角的冲突。在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概念中,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与共同体似乎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其利他主义思想又与共同体天然的契合。因此,社会组织要融入农村,必须将乡土社会的运作逻辑与自身结合,以农村的记忆和习惯为切入点,参与到共同体记忆塑造的环节之中,凭借专业的方法修补人们的公共情感,通过习惯契约的监督引导农民的行为,最终实现农村共同体的重构。
- 伍韩马德峰
- 关键词:共同体社会组织记忆
- 滕尼斯、涂尔干、杜威的共同体观:溯源与启示被引量:14
- 2022年
- 滕尼斯、涂尔干、杜威的共同体观递进、交互勾勒了共同体的现代意涵。滕尼斯将“共同体”从社会的概念中独立出来,正式提出了现代社会学之“社会/共同体”二元理论框架;涂尔干具化了这一模型,区分了“机械团结/有机团结”两种社会联结形态,有机团结基于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分工秩序,以促进能力各异的社会成员相互依赖、协同发展;但杜威进一步指出,共同体建构的“经验源泉”在于促进“共同经验”之生长的传播实践,舍此任何社会群体内部都只具备象征意义上的互动。三种共同体观存在视差与对话,组建为一种原初性视域,为现代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启示:天然共同体之本真联结为重塑现代社会的交往理性提供了必要的原初经验,基于深度分工的社会有机团结之实现则必须诉诸现代职业共同体的伦理与道德生成,但总的来说,在现代孤立生活模式下,孤独个体转化为共同体成员的质变时刻是通过正确和持续的沟通而促成了一种“共同经验”与“共同行动”。
- 徐烨
- 关键词:共同体思想
- 论马克思与滕尼斯共同体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阐释及当代价值被引量:4
- 2022年
- 同一时空背景下的马克思与滕尼斯都对共同体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古代共同体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滕尼斯以本质意志和抉择意志为立基点,论证共同体向社会的变迁,从家庭中生发的喜好、习惯和记忆等本质意志“辐射”着血缘、地缘和精神共同体;从本质意志之中生发的思虑、决定和概念等抉择意志主导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结合”。马克思则从唯物史观出发,以物质生产为立足点,以生产方式变迁为主线,剖析建立在自然前提之上的自然共同体向以交换价值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的转变,并进一步阐发现代社会必将被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社会所取代,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 罗浪沙
- 关键词:共同体社会
相关作者
- 吴晓林

- 作品数:179被引量:2,332H指数:27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政治整合 城市 五保 阶层分化 社会
- 胡洁人

- 作品数:38被引量:173H指数:7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城市社区治理 法律 依法 家庭教育 立法规制
- 王露璐

- 作品数:85被引量:56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乡村 道德 伦理 乡村伦理 伦理研究
- 户晓辉

- 作品数:103被引量:483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民俗学 民间文学 中国民俗学 现象学 人类学
- 王菊英

- 作品数:3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滕尼斯 共同体 涂尔干 村落 农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