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25篇“ 深度烧伤创面“的相关文章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效果
2025年
分析压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应用封闭引流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1年9月-2024年6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深度烧伤患者。结果 观察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够获得显著效果,其有助于患者疼痛严重程度的减轻,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给患者病情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杨佳明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深度烧伤
人工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联合物理抗菌敷料治疗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人工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联合物理抗菌敷料治疗深度烧伤创面对患处瘢痕状态、感染率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200例Ⅲ、Ⅳ度烧伤创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两组均行人工真皮+自体刃厚皮片移植治疗,对照组围术期创面给予常规消毒换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物理抗菌敷料喷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创面愈合率、人工真皮成活率、细菌清除率、创面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7 d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瘢痕状态[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肢体功能(Fugl-Meyer功能量表)。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创面愈合率、人工真皮成活率及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实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肢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联合物理抗菌敷料治疗深度烧伤创面,能有效改善瘢痕状态,降低感染率,并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李永超袁志明刘婷齐丹
关键词:人工真皮深度烧伤创面肢体功能
烧伤痂皮组织活细胞提取回植联合人工真皮支架对猪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烧伤痂皮组织活细胞提取回植联合人工真皮支架对猪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3头雌性巴马小型猪,每头背部在脊柱两侧各建立3个深度烧伤创面,共18个创面。采用左右自身对照,左右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或B组,A组为人工真皮支架覆盖创面,B组为人工真皮支架联合活细胞覆盖创面。测量术后第7、14、21天的创面愈合率;术后第7、14、21天距创缘内1 cm切取每个创面的全层组织。切取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及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Ki-67染色阳性细胞数。结果(1)术后第7天,A组与B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1天,A组均低于B组(均P<0.05)。(2)病理学观察可见术后第7天,两组创面无明显差异;第14天,两组创面均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浸润的未被完全血管化的支架,肉芽组织增生,B组创面明显多于A组,A组炎性细胞数目较B组多;第21天,B组创面较A组更小、更平整。(3)两组创面术后第14天前α-SMA均持续增多,B组创面较A组增长幅度更快;术后第14天后A组创面仍呈现缓慢增长趋势,B组则出现快速下降趋势。(4)术后第7天,A组创面CD31染色阳性的微血管数少于B组(P<0.05)。术后第14天,两组均较第7天呈增长趋势;术后第21天,两组均较术后第14天呈缓慢下降趋势;术后第14、21天,B组均明显多于A组(均P<0.05)。(5)术后两组创面细胞均代偿性增殖,B组创面Ki-67染色阳性细胞数术后整个过程中均高于A组(均P<0.05)。结论烧伤痂皮组织活细胞提取回植联合人工真皮支架治疗可缩短猪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时间,增加患处耐磨性,减轻患处瘢痕增生,为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朱敏达方高丰马祯一潘孙峰王振君
关键词:烧伤活细胞深度创面
深度烧伤创面护理中负压封闭引流的安全性及对炎性因子、血清疼痛因子的影响
2025年
研讨深度烧伤创面护理中,负压封闭引流的运用及实施效果,对患者血清疼痛因子、炎性因子及并发症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1年07月-2024年07月柳州市工人医院深度烧伤患者70例作为分析样本,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n=35,包括对照组、研究组,上述分别实施常规护理、负压封闭引流护理。结果 血清疼痛因子护理后均显著抑制,且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率更高,创面完全愈合、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及疼痛评分更低(P<0.05);研究组满意度更高并发症更低(P<0.05);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得到有效改善,且各指标差异较治疗前更显著,研究组更低,组间存在显著差别(P<0.05)。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应用机制高,其效果显著,对深度烧伤创面护理效果提升有促进作用,实施后可以帮助患者加快疾病恢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对疼痛缓解的效果好,可实现炎性指标的有效抑制,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患者满意度高,可推广及应用。
刘亚雪
关键词:深度烧伤负压封闭引流住院时间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植皮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研究深度烧伤创面修复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植皮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6月至2024年12月接收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单纯植皮修复创面,研究组予以植皮联合VSD修复创面。比较两组创面修复效果,术后2周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神经肽、5-羟色胺)、转化生长因子-β1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研究组疼痛介质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VSD联合植皮能够提高深度烧伤创面患者的创面修复效果,降低疼痛介质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林岳森崔承硕胡加林
关键词:深度烧伤创面修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植皮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效果
2024年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和效果,为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深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实施创面修复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削痂植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疼痛度评分、植皮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各项生命指征。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5)。观察组疼痛度评分、植皮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各项生命指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各项生命指征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确保创面与移植皮之间紧密粘合,充分引流坏死组织和皮下血肿,为肉芽和微血管再生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且无需局部实施换药处理,有效提高植皮存活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新明巩守超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
自制中草药油对大鼠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评价
2024年
目的:经过建立Wister大鼠深度烧伤模型,探讨自制中草药油机制及促进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清洁健康雄性Wister大鼠60只为研究对象,将建模成功的大鼠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0只和观察组30只。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予以清创后,将凡士林纱布遮盖包裹创面,并用敷贴稳固;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草药油涂抹,涂抹均匀后予以纱布进行固定,每日进行换药1次。对比两组治疗后第3、7、14、21天创面愈合情况与创面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大鼠烧伤创面皮肤成纤维细胞数及毛细血管数,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烧伤创面皮肤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第3、7、14、21天,两组创面愈合率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面积和渗出液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创面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均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EGF、VEGF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利用自制中草药油治疗大鼠深度烧伤创面,可有效增加创面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提高创面EGF、VEGF水平,促进了创面愈合情况,为临床深度烧伤创面用药提供有力理论价值。
杜宪蔡霞任纪祯苏鲁安陈振雨
关键词:深度烧伤创面愈合疗效评价
改良足底皮片移植法修复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被引量:4
2024年
目的比较改良足底皮片移植法和大腿皮片修复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的30例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21~72岁[(49.9±14.0)岁]。烧伤总面积占50%~97%总体表面积(TBSA),背臀部Ⅲ度烧伤面积占6%~16%TBSA。背臀部创面仅采用足底或大腿皮片修复或足底皮片联合其他部位皮片修复。按取皮部位及次数分组:20例为足底取皮,其中10例足底取1次皮(足底单次取皮组)和10例足底取2~3次皮(足底反复取皮组);10例大腿取1次皮(大腿单次取皮组)。计算足底取皮患者末次取皮面积、每次可修复的背臀部创面面积。末次取皮后,足底单次取皮组分别与大腿单次取皮组、足底反复取皮组的皮片角质层厚度、7 d皮片成活率、3个月植皮区残余创面面积占比、供区愈合时间、6个月供区温哥华瘢痕评分(VSS)进行比较。末次取皮后6个月,观察植皮区外观质地、患者行走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7.8±1.6)个月]。20例足底取皮患者中,末次取皮面积为2.5%~4.5%TBSA[(3.4±0.6)%TBSA],每次可修复的背臀部创面面积为3%~8%TBSA[(5.5±1.5)%TBSA]。末次取皮后,足底单次取皮组皮片角质层厚度为(190.4±8.9)μm,较大腿单次取皮组的(50.0±6.6)μm和足底反复取皮组的(166.8±21.9)μm厚(P<0.01);7 d皮片成活率、3个月背臀部植皮区残余创面面积占比、供区愈合时间、6个月供区VSS足底单次取皮组分别为(93.6±2.3)%、2.0(0.1,3.5)%、(9.9±1.8)d、(1.7±0.7)分,大腿单次取皮组分别为(78.0±6.6)%、5.3(4.0,5.8)%、(14.0±1.4)d、(4.9±2.3)分,足底反复取皮组分别为(93.4±2.6)%、2.0(0.1,3.8)%、(10.0±1.2)d、(1.8±0.8)分;足底单次取皮组7 d皮片成活率高于大腿单次取皮组,3个月植皮区残余创面面积占比、供区愈�
黄书润林慧曾纯刘江涛叶维奇王一勇苏惠强
关键词:烧伤
改良自体中厚皮片对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修复效果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功能部位深度烧伤患者采用改良自体中厚皮片对创面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莆田市第一医院烧伤科收治的功能部位深度烧伤患者共计5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研究组(n=25)与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自体中厚皮片治疗,研究组采用改良自体中厚皮片治疗。比较两组创面愈合质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瘢痕情况。结果研究组创面愈合总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9.65±2.74)d、住院时间(11.47±2.77)d短于对照组(11.52±2.96)d、(13.83±3.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8、2.828,P<0.05);研究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4.62±0.75)分低于对照组(5.41±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5)。结论功能部位深度烧伤患者采用改良自体中厚皮片治疗,能够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缩短创面愈合、住院时间,改善瘢痕情况。
李瑞粦黄永新
关键词: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修复
全厚皮移植技术在小范围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全厚皮移植技术修复小范围深度烧伤的疗效观察。方法 在本研究期间(2022年1月-2022年12月),将小范围深烧伤创面的病人分成两个组,常规创面修复的对照组以及全厚皮移植技术的观察组分别以治疗有效率、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治疗成本、并发症等为指标,对两组的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的疗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多,伤口愈合时间长,治疗费用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较观察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应用全厚皮肤移植对小范围深度烧伤的修复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在提高疗效的情况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换药的数量,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降低了治疗成本,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王星星
关键词:创面修复

相关作者

施耘
作品数:98被引量:196H指数:8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深度烧伤 烧伤 烟雾吸入性损伤 吸入性损伤 深度烧伤创面
魏莹
作品数:108被引量:219H指数:8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烧伤 烧伤患者 严重烧伤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严重烧伤患者
狄海萍
作品数:142被引量:470H指数:13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烧伤 烧伤患者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严重烧伤
牛希华
作品数:291被引量:647H指数:13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烧伤 烧伤患者 严重烧伤 并发 创面
李晓亮
作品数:98被引量:304H指数:9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烧伤 严重烧伤 并发 创面修复 深度烧伤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