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77篇“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相关文章
- 阙华发教授辨治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经验撷萃被引量:1
- 2023年
- 阙华发教授强调脾虚生痰、五脏失调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发病之本,而局部淋巴结肿大是痰浊为患、疾病之标的具体体现。在治疗过程中,应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贯穿始终,同时注意和调五脏,辨证施治;亦根据患处局部辨证,运用药膏外敷,发挥顾氏外科内外结合的治疗特色,并附上验案1则。
- 曹恒劼阙华发
- 关键词: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 三仁汤治疗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低热医案1则被引量:2
- 2019年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为各种损伤和刺激引起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而致淋巴结肿大的疾病,以出现颈部肿块多见。该病原因复杂,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接触有害化学物、环境污染、药物中毒等引起,呈现出急性炎症或慢性免疫反应,或急慢反应同时存在⑴。患者在淋巴结肿大的前期或早期常有反复低热史,淋巴结缓慢增大,全身脏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基本正常。
- 吴巧敏王琦吴海斌唐卓然刘亚倩王羽嘉张永生
- 关键词:三仁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低热医案
- 超声对移植肝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价值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超声对移植肝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术并接受超声常规随访1年以上1 019例受者的超声资料,分析和总结87例符合移植后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受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肝移植术后1年,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发生率为8.54%(87/1 019),超声发现淋巴结肿大时间中位数为移植术后55 d(7~270 d);肝门部淋巴结增大单发57例,多发30例;淋巴结平均长径(24.6±6.2)mm,横径(17.4±2.9)mm;内部回声均匀,彩色血流信号不丰富。伴发门静脉受压2例,轻、中度狭窄;包绕肝门血管生长并伴有肝内胆管轻度扩张3例。肝门部肿大淋巴结平均消失或缩小时间为(82±57)d。结论对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超声特征的认识可以减少一部分移植肝穿刺活检。超声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辅助诊断和监测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有效影像手段。
- 陈芬鲍海威李琚邓壮成超赵齐羽王卓轶章茫里张珉蒋天安郑树森
- 关键词:肝移植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超声
- 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结组织的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淋巴瘤患儿的TOPK/PBK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P<0.05);TOPK/PBK阳性率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TOPK/PBK阳性率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高,但成熟B细胞淋巴瘤与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能与NHL病理类型有关。
- 田鑫贺湘玲袁小叶邹润英邹惠游亚兰陈可可朱呈光
-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儿童
-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乳腺癌根治术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超声随访淋巴结病变情况。结果 (1)41例(37. 3%)在术后常规复查时发现肿大淋巴结,均经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淋巴结总数共47枚。(2)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诊断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符合率为80. 9%,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的符合率为93. 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超声均值、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小于动脉血管(P <0. 05),与周边正常组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熟练掌握乳腺癌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曾辉余佳吴建军赵超占
- 关键词:超声造影乳腺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 微血管密度在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与滤泡增生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 2018年
-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在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LGFL)与滤泡增生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FHLRH)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LGFL与FHLRH病例各50例,使用CD34/SMA进行免疫组化双染色,观察二者及二者各型微血管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结果 FHLRH与LGFL的MVD分别为(107.33±19.57)、(213.33±46.13),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FHLRH与LGFL中的不成熟型微血管的MVD分别为(102.23±18.64)、(205.99±26.24),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FHLRH的MVD明显低于LGFL的MVD,FHLRH中的不成熟型微血管的MVD明显低于LGFL中的不成熟型微血管的MVD,这些在二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汪军兵李光明刘思思朱梅刚武岳董军
- 关键词:微血管密度CD34
- 鼻咽癌放疗后颌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例报告
- 2018年
- 在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发展过程中,淋巴结可能起到生物屏障作用,但也很容易使肿瘤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出现滞留,而通过抗原等刺激局部的淋巴结出现反应性增生。本文对1例鼻咽癌放疗治愈后3年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 葛旭张世吉
- 关键词:颌下淋巴结鼻咽癌
- 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超声造影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超声造影特点。方法选取3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共35枚淋巴结),分析其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点。结果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体积平均大小(1.25±0.68)cm。28枚(80.0%)淋巴结表现为中央型增强,4枚(11.4%)为混合型增强,3枚(8.6%)为周围型增强,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00,P=0.000)。24枚淋巴结为均匀性增强,11枚为不均匀性增强,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00,P=0.000)。结论超声造影能提高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准确率。
- 贾志莺武秀兰马富成
- 关键词:造影剂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乳腺癌根治术
- 抗体CD105在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与滤泡增生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 2017年
- 目的抗体CD105对LGFL与FHLRH的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方法选取LGFL与FHLRH病例各50例,使用CD105/SMA进行免疫组化双染色,观察二者的活化微血管的差异。结果以CD105/SMA进行免疫组化双染色可标记LGFL的活化微血管,CD105阳性;而在FHLRH中未见活化微血管标记,CD105阴性。结论活化微血管标记抗体CD105在LGFL与FHLRH的鉴别诊断中具重要价值。
- 丁向东徐炜王海伦朱梅刚张志魁汪军兵
- 关键词:滤泡性淋巴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CD105
- 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初步研究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期间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因胃癌实施国际标准化D2手术并进行术后跟踪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检出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的数量,采用中位数法将随访病例分为增生组(n=18)及非增生组(n=43),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及5年累积总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手术方式、手术范围及术后化疗方案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50个月,非增生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39个月,log-rank检验比较增生组患者的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非增生组患者(66.7%比34.9%,P=0.048)。增生组和非增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6个月和52.3个月,术后5年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2%比60.5%,P=0.338)。结论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胃癌患者肿瘤免疫的程度,与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 苏昭然王贵和束宽山
-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复发
相关作者
- 马超

- 作品数:22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口腔癌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灌注治疗 颌面部血管瘤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
- 闫威

- 作品数:38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细胞周期 耳屏 颞下颌关节盘 灌注治疗 颌面部血管瘤
- 朱梅刚

- 作品数:182被引量:679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
- 研究主题:淋巴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重排 聚合酶链反应
- 李海英

- 作品数:23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51医院
- 研究主题:体外循环 胸部肿瘤 纵隔肿瘤 植入 肺切除术
- 曾智

- 作品数:56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及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 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