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6篇“ 消化道形态“的相关文章
浙江温州欧亚树麻雀消化道形态的年变化及季节性适应
2024年
2015年1—12月在浙江省温州市每月捕获10~12只野生欧亚树麻雀Passer montanus,通过测量其肌胃、小肠、直肠和总消化道的长度和重量,使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方法(体重为协变量)计算其年变化。结果显示,欧亚树麻雀总消化道长度保持相对稳定(P=0.874),而湿重(P<0.001)和干重(P<0.001)年变化明显,冬季明显高于夏季;肌胃、小肠和直肠的质量(湿重:P<0.001,干重:P<0.001)均为夏季最轻,冬季最重。面对食物资源和环境温度的季节波动,欧亚树麻雀的消化道形态发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可塑性调整,这可能是对不同季节能量需求波动的重要适应。当能量需求增加(如低温和繁殖)时,欧亚树麻雀的消化道形态及容量会进行调节,以提高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效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在以年为周期的时间范围内小型鸟类消化道形态适应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王菁徐馨怡金鸿吕康佳西热措姆柳劲松
关键词:消化道年变化表型可塑性
残次枣添加脱毒剂对肉兔消化道形态、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我国红枣资源丰富,南疆是我国最大的红枣种植加工基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次枣数量庞大。南疆畜牧业快速发展造成饲料资源短缺,将残次枣转化为饲料资源进行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残次枣中存在的霉菌毒素限制...
蔡宏宇
关键词:霉菌毒素酶活性微生物菌群
膨化大豆替代豆粕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i♂)生长、消化酶活性及消化道形态的影响
2024年
在水温为19.0~23.0℃下,将初始体质量(75.3±3.8)g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i♂)饲养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内的圆柱型玻璃钢水槽(直径2 m,水深50 cm)中,投喂豆粕、膨化大豆、血粉、鱼粉、肉骨粉、玉米蛋白为蛋白源(粗蛋白43%左右),豆油、大豆磷脂为脂肪源的基础饲料,以膨化大豆0(G1组)、35.0%(G2组)、65.8%(G3组)及93.2%(G4组)的比例替换豆粕,饲养6周,研究不同替代水平对其消化酶活性及肠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G1组相比,摄食膨化大豆替代豆粕饲料的杂交鲟饲料系数降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前肠、胃、十二指肠和瓣肠的脂肪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且与前肠、十二指肠和瓣肠的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而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杂交鲟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膨化大豆替代豆粕后,杂交鲟肠的绒毛高度、宽度和肌层厚度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膨化大豆替代豆粕可改善杂交鲟消化酶活性和消化道组织形态,用膨化大豆替代杂交鲟饲料中豆粕具有明显优势。
王亚玲王常安吕伟华刘红柏徐奇友陆绍霞刘思源张树泽张颖
关键词:杂交鲟膨化大豆消化酶肠道组织结构
黑水虻消化道形态及组织结构的观察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消化道形态学差异,掌握了幼虫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利用体视镜观察黑水虻5龄幼虫、预蛹及成虫的消化道形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幼虫消化道各段(前肠、中肠、后肠)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及预蛹的消化道均由前肠(食和前胃)、中肠及后肠组成,从幼虫到成虫,消化道的长度不断缩短。与幼虫和预蛹相比,成虫消化道形态变化明显,前胃消失,出现了嗉囊及胃盲囊,中肠进一步缩短,后肠分化为回肠、结肠和直肠。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幼虫的唾液腺开口于口腔,由膨大的管状腺体和腺管组成。食由特化为角质刺突的内膜层及发达的肌层组成,其末端延伸至前胃。前胃膨大为球状,包括三层组织结构。根据上皮细胞形态的差异,中肠可分为四个区段。后肠薄,肠腔内褶丰富,肠壁可见数量较多的杆状细菌。马氏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包括4支盲管,管内壁密布微绒毛。黑水虻消化道形态随发育阶段的变化,反映了各阶段摄食及消化生理的差异。幼虫消化道各段具有各自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其前、中、后肠可能分别承担了食物接纳与初步消化消化与吸收以及重吸收功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黑水虻的消化生理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和组织学依据。
孙秋璇李向策谭小红游翠红董烨炜高红燕黄燕华周萌
关键词:消化道形态学组织学
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消化道形态结构
2023年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消化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果表明,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构成。其中:后肠最长,占比49.60%;前肠次之,占比43.65%;中肠最短,仅占比6.75%。前肠位于头胸部至腹部第2体节,分为口、咽、食、嗉囊、前胃、贲门瓣6个结构。咽表面附有强大的环肌和白色的气管组织,内部形成明显的8条褶皱,褶皱上附有朝内密集排列的手指型齿;食和嗉囊内部由大量褶皱构成,褶皱上有朝内的1~3个为单位稀疏排列的锥形齿;前胃结构较为特殊,外部是强壮的肌肉层,内部由6个相似的几丁质结构构成;贲门瓣在前胃的末端和胃盲囊前端,内部有4个长条形的褶状凸起紧紧扣在一起,呈漏斗状,表面粗糙但无齿,是前、中肠的分界线。中肠位于腹部第3体节,包含4条相等的胃盲囊,末端形成幽门瓣,其内部有6个凸起,且有朝内的具2~5个小齿的爪型齿。后肠位于腹部第4至第10体节,后肠与中肠分界线由7条乳白色马氏管围圈构成,马氏管由丰富的纵肌组成,马氏管着生处内部是幽门瓣,且有6个凸起,从此处向下延伸形成褶皱至后肠,之后依次是细长状乳白色较短的回肠,弯曲且向上折叠呈“N”字型的结肠,粗、长且宽的外部为褶皱状并附着白色脂肪体的直肠,最后至肛门。
李龙王淑颖沈载芸孙正范以香陈万杰包振松叶保华李桂菊曹成全
关键词:广翅目消化道超微结构
豆大蓟马消化道形态及超微结构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各个发育阶段消化道形态和超微结构。【方法】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豆大蓟马若虫、预蛹、蛹和成虫期消化道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豆大蓟马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及马氏管组成。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雌成虫和雄成虫的消化道平均长度分别为1642.65±158.68,2233.68±133.76,1264.39±92.43,1169.81±59.48,2380.32±196.67和1344.31±143.29μm。前肠分为咽、食、嗉囊和贲门4个部分,肠壁由外向内分别为肌上皮细胞外层、肌肉层、上皮细胞层和角质层。1和2龄若虫前肠有大量囊泡,角质层不明显。预蛹、蛹和成虫前肠细胞角质层较厚,肌肉也较发达。中肠分为前中肠、中中肠和后中肠3个部分,由外向内分别为肌细胞层和上皮细胞层,靠近肠腔的一侧特化成微绒毛结构。1龄若虫前中肠细胞含有储备物质;2龄若虫前中肠细胞含有髓鞘样结构以及较多的类自噬泡结构;预蛹和蛹中肠细胞含有球晶;成虫前中肠和中中肠细胞含有基底迷路。后肠由回肠和直肠2部分组成,各个发育阶段均具有发达的肌肉层和角质层。马氏管没有肌肉层,上皮细胞包含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基底迷路、紧密连接等细胞器或结构。预蛹和蛹的马氏管基部未观察到基底迷路结构,但预蛹马氏管细胞内分布有多泡体。此外,蛹期马氏管细胞质中观察到球晶。【结论】豆大蓟马各个发育阶段的消化道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本研究根据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形态组成,对其功能进行了推测。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蓟马类昆虫消化道形态和功能分化提供实验依据。
王谅刘宇艳李恒陈艺欣林硕余芸田厚军林涛张洁陈勇陈勇
关键词:生长发育消化道比较形态学透射电子显微镜
银鲳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被引量:3
2022年
为了解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染色及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银鲳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银鲳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侧囊、食、胃及肠构成,胃肠交界处有很多幽门盲囊。食侧囊呈椭球形,食粗短,胃呈U型,肠有多个盘曲,肠指数为2.03。舌上皮内有少量味蕾及较多黏液细胞。食侧囊、食、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组成。食侧囊内皱襞较发达,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黏液细胞,且以Ⅳ型为主,皱襞顶端及侧面有内含角质刺的次级突起;黏膜下层及肌层中有固定皱襞的骨质脚根;侧囊内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食内皱襞较高,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黏液细胞,且以Ⅳ型为主。胃内皱襞发达,被覆单层柱状上皮,未见黏液细胞分布;胃腺发达,胃内蛋白酶活性较高。肠内褶襞多,高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黏液细胞密度前、中肠较高,后肠较低,且均以Ⅰ型为主;肠内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幽门盲囊组织结构与肠相似。银鲳的消化道结构特点、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与其功能及偏肉食的杂食性相适应。
唐道军刘洋郑学斌倪君杰侯聪聪王亚军徐善良张春丹金珊徐万土竺俊全
关键词:消化酶食性银鲳
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为了解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舌由基舌骨突出外覆黏膜而成,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少量味蕾及黏液细胞.食、胃、幽门盲囊及肠均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食粗短,黏膜层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大量黏液细胞.胃呈卜型,且具有体积较大的胃盲囊.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之下的固有膜内分布有大量胃腺.幽门盲囊位于胃与前肠连接处,呈指状,有12~17根,其组织学结构与肠相似.肠呈"S"型盘曲,肠指数为0.72±0.10,黏膜层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其间分布有少量杯状细胞.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各部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徐万土陶顺顺曾肖徐芳君陈裕
关键词:棘头梅童鱼解剖学组织学食性
胭脂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被引量:4
2021年
为了解胭脂鱼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分析了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胭脂鱼消化道中无胃,主要由口咽腔、食及肠组成.口咽腔内具短小的舌,食粗短,肠较长且有3个盘曲,肠指数为2.31±0.10.口咽腔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分布有较多味蕾,起食物的选择和甄别作用.食和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肌层发达,黏膜层上皮内有较多杯状细胞,主要起食物的润滑和过渡作用;肠是胭脂鱼消化道行使消化吸收功能的主要部位,其黏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杯状细胞分布,游离面具明显的纹状缘,且前、中肠的肠径、肌层厚度和黏膜褶皱高度均显著高于后肠,表明前、中肠可能具有更强的消化吸收作用.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点与其杂食食性相适应.
倪君杰郑学斌王建平竺俊全
关键词:胭脂鱼消化道组织学食性
合哑蝉成虫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消化道形态学、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进一步了解蝉科(Cicadidae)代表种类的消化道形态和功能分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合哑蝉雄成虫消化道的整体形态以及食、滤室(中肠前端及后端、马氏管基部、后肠基部)、滤室外中肠(锥形体、中肠环)、后肠(回肠、直肠)的一般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同时对滤室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合哑蝉消化道由食、滤室、滤室外中肠及后肠组成。食狭长,被有上表皮和内表皮。中肠前端、中肠后端、马氏管基部以及后肠基部被一肌肉鞘包围形成滤室构造。组成中肠前端和后端的细胞基膜高度内褶,顶端的微绒毛发达。中肠后端分布许多线粒体和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滤室外的中肠包括膨大的锥形体、中肠环。其中,锥形体由两种细胞组成;中肠环分为前、中、后3个不同的区段。前中肠细胞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溶酶体;中中肠细胞含有分泌颗粒;后中肠细胞包括许多低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和滑面内质网。类铁蛋白颗粒零星分布于中肠环的前、中区段。组成锥形体和中肠环前端的细胞顶端微绒毛被丝状物质覆盖。后肠被有一层表皮。食、中肠环中段、直肠细胞中含有微生物。【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合哑蝉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方面的信息为其功能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相关微生物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共生菌与蝉总科昆虫的协同进化提供了信息。
钟海英张雅林魏琮
关键词:蝉科组织学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

相关作者

王政昆
作品数:269被引量:423H指数:13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中缅树鼩 大绒鼠 高山姬鼠 冷驯化 产热
朱万龙
作品数:211被引量:281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中缅树鼩 大绒鼠 高山姬鼠 冷驯化 能量代谢
柳劲松
作品数:107被引量:341H指数:13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基础代谢率 白头鹎 树麻雀 体温调节 麻雀
王德华
作品数:332被引量:763H指数:21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长爪沙鼠 布氏田鼠 能量代谢 瘦素 小型哺乳动物
王昌河
作品数:23被引量:135H指数:8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
研究主题:消化道形态 物种多样性 石蜡切片 黑线仓鼠 氨基酸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