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篇“ 海侵事件“的相关文章
库车坳陷中生界强还原腐殖煤的发现及意义——海侵事件的地球化学证据
2024年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强还原性腐殖煤的成因,探讨其特殊的沉积环境,对晚三叠系-侏罗系的煤系烃源岩开展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显微组分组成表现为典型腐殖煤的特点,但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与正常腐殖煤明显不同。其Pr/Ph(姥鲛烷/植烷)值低,高碳数规则与不规则型类异戊二烯烷烃发育,萜类组成中具有相对较高的三环萜烷,伽马蜡烷相对丰度较高。甾烷组成中C27规则甾烷相对丰度较高,且存在较丰富的甲基甾烷和甲藻甾烷。芳烃馏分中含硫芳烃相对丰度较高,烷基二苯并噻吩与烷基二苯并呋喃丰度比值明显高于正常腐殖煤。上述特征表明,库车坳陷中生界中这类腐殖煤具有海相或盐湖相沉积的特点。由于腐殖煤形成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因此,成煤环境水体咸化的原因主要是受海侵事件中海水作用的影响。
谢巍程青松曾昌民黄光辉田东江张敏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腐殖煤成煤环境海侵事件
多硫同位素对晚白垩世松辽盆地海侵事件的制约
世界上大多数的油气资源都沉积于海相地层,而位于我国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陆相砂岩油田。随着对松辽盆地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庆油田烃源岩层位,即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嫩江组一段和二段沉积时期,存在海侵事...
徐一伦
关键词:氮同位素海侵事件松辽盆地晚白垩世
陆相湖盆海侵事件对烃源岩发育影响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海侵是影响湖盆烃源岩发育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海侵事件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苏北盆地以及国外多个盆地,海侵可通过古遗迹标志、矿物岩石学标志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识别。其次海侵烃源岩一般具有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的特征,主要归因于海侵事件明显促进烃源岩发育,海侵作用一方面可能为湖水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显著提高了古湖泊生产力,另外一方面,盐度可能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水体分层,在水底形成强还原环境,促进有机质保存。以西非裂谷盆地(Termit盆地)为例,总结了海侵影响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模式。
马新涛丁修建阿布力米提·依明刘海磊赵龙梅
关键词:海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古生产力
早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海侵事件的元素地球化学制约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郝家沟剖面是晚三叠-早侏罗世时期高纬度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陆相地层剖面,拥有出露完整且连续发育的沉积地层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前人于郝家沟剖面早侏罗世八道湾组的地层中发现了海相-半咸水相双壳类Waagen...
张旭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早侏罗世八道湾组古盐度
渤海湾西岸西汉海侵事件研究述评
2021年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与谭其骧先生认为,渤海湾西岸于西汉中后期存在海侵现象。对此,陈雍据该区遗迹年代提出质疑,并认为不应将海侵等同于海溢。之后,王守春通过文献资料,以莱州湾来论证渤海湾海侵;而商志文则从地质学方面证实了海侵存在的事实。通过对各方观点、论争过程的总结,对"海侵""海溢"的释名,及遗迹年代的考古学分析,结合地质学与当时气候背景等,可知西汉中晚期渤海湾西岸确有海侵,且属"水动型海平面升降"。
冯晓多
关键词:渤海湾西岸
一种指示海侵事件的实验方法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指示海侵事件的实验方法。首先是将采取的研究样品在恒温(低温)下烘干、磨细并过200目筛;然后准确称取等重量的磨细的沉积物样品置入带盖离心管中,注入等体积的足量的去离子水,并充分摇晃,配置沉积物浸出液;通过...
舒强胡州杨佩佩马彦钰张顺杰
古盐度指标与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海侵事件初探被引量:23
2021年
盐度是水体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古盐度是古环境、古气候和古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指标。对来自不同海域的现代水体盐度和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整理,发现硼/镓(B/Ga),锶/钡(Sr/Ba)和硫/总有机碳(S/TOC)等比值与水体盐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有做作为示踪水体盐度的指标。这些化学元素的双变量图显示,每个指标的不同阈值指向了不同盐度的沉积环境:1)B/Ga<3指示淡水相,3~6指示半咸水相,>6指示海水相;2)Sr/Ba<0.2指示淡水相,0.2~0.5指示半咸水相,>0.5指示海水相;3)S/TOC<0.1指示淡水相,>0.1指示半咸水和海水相。基于上述盐度指标,我们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的古盐度和沉积环境进行了重建,并结合古生物、矿物等信息对渤海湾盆地古近纪发生的海侵事件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四次主要海侵事件
魏巍Thomas JAlgeo陆永潮刘惠民张守鹏张靖宇杜远生
关键词:古盐度半咸水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侵事件及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被引量:8
2019年
姚江-宁波平原是新石器河姆渡文化核心分布区,大量考古与古环境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本地区7000年来的人地关系,尤其是新石器遗址文化间歇事件的原因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鱼山遗址地层记录的详细研究以及与区域多个遗址地层的空间对比,并对照该区自河姆渡文化一期以来古人类遗址的时空迁移过程,总结新石器文化演进中的海侵事件,并分析其与文化间歇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如下:1)鱼山遗址从山麓到平原,地层记录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古地理位置获取剖面进行对比,才能重建更完整的古环境演变过程。2)鱼山遗址记录了2次海水入侵事件,分别发生于6300~6000cal.aB.P.和4500~3400cal.aB.P.,这两次事件与区内其他遗址文化层堆积中普遍叠压的自然淤积层或文化层缺失现象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研究区另有部分遗址在5400~5300cal.aB.P.也存在海水入侵迹象。3)新石器遗址时空分布呈现阶段性变化,河姆渡文化一、二期,遗址数量少,增幅小,主要分布于山麓缓坡地带,反映海水入侵造成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河姆渡文化三、四期的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且向开阔平原地带扩散,表明较稳定的海平面使研究区平原成陆面积增大,古人类对海岸带的利用快速扩张。良渚末期,遗址大幅度减少,直至商周才重新增多,反映持续的海水入侵制约古人类活动强度。上述遗址时空迁移特征反映海岸带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
唐亮吕晔年小美雷少王张华
关键词:地层记录
长江三角洲-辐射沙脊群YZ07钻孔晚更新世以来海侵事件的古生态学记录被引量:8
2018年
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影响重大.长江三角洲地区不稳定的构造运动以及沉积物的持续堆积作用叠加在气候控制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之上,引起了复杂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因此,长江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相对海平面变化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论.文章以取自长江三角洲和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交界处的YZ07钻孔记录为载体,通过分析该钻孔硅藻和有孔虫化石记录,试图从古生态学角度探究长江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过程.YZ07钻孔硅藻和有孔虫记录显示该区域在MIS 3晚期和MIS 1早-中期发生了海侵.其中,有孔虫丰度、异地属种比例、列式壳类的比例等特征指示MIS 1高海面时期比MIS 3晚期海侵时的相对海平面更高,并且两次海侵过程中潮流作用影响强烈.硅藻群落组合整体表现为CycloteUa stylorum-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指示了滨岸-潮间带沉积环境,其中暖水种(Actinoptychus annulata、Actinoptychus mammifer、Coscinodiscus blanda、Coscinodiscus nodulifer、Thalassiosira nitzschioides)和一些指示种(Xanthiopyxis、Thalassiosira oestrupii)在MIS 1早-中期的增加或出现反映了更为温暖的海水环境,可能与东黄海暖流系统的形成演化有关.MIS l最大海侵后,沉积物粒度、有孔虫和硅藻的丰度和保存情况均反映出潮流影响的减弱以及相对海平面的下降.此外,在MIS 1海退地层中发现的硅藻富集层(34.95 m处)可能指示一次风暴潮事件.
廖梦娜于革桂峰
关键词:晚更新世长江三角洲辐射沙脊群海侵
一种海侵事件煤层关键界面的识别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侵事件煤层关键界面的识别方法。该方法从煤层顶界面、底界面、煤层层内结构三个层面,煤层顶部岩层中海相微量元素类型、丰度,煤层底部岩层中暴露沉积微量元素类型、丰度,煤层、顶部、底部岩层中微体古生物类型、丰度...
李增学吕大炜刘海燕王平丽王东东刘莹

相关作者

李增学
作品数:218被引量:1,376H指数:23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煤 煤系 含煤地层 琼东南盆地 层序地层
席党鹏
作品数:61被引量:26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松辽盆地 白垩纪 嫩江组 晚白垩世 生物地层
魏久传
作品数:245被引量:1,356H指数:21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注浆 底板突水 煤 突水 工作面底板
吕大炜
作品数:150被引量:549H指数:15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煤 测井数据 煤系 琼东南盆地 晚古生代
韩美莲
作品数:38被引量:368H指数:11
供职机构:常州工学院
研究主题:煤 鄂尔多斯盆地 层序地层 成煤作用 陆表海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