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通络糖泰方在波动性高血糖大鼠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性高血糖组、波动性高血糖组、阳性对照组及通络糖泰方低、高剂量组,每组15只。5周后,测定大鼠热、冷刺激反应时间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生化试剂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GHb)含量,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和红细胞的山梨醇含量,比色法测定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坐骨神经组织NGF、Caspase-3 m 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组织Caspase-3和Nrf2通路相关蛋白(Nrf2、HO-1和NQO-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稳定性高血糖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下降,血清FBG和GHb含量、坐骨神经组织山梨醇含量和红细胞山梨醇含量显著增加,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增加,坐骨神经组织NGF mRNA表达显著下调,Caspase-3 m RNA和蛋白及Nrf2、NQO-1、HO-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波动性高血糖组上述指标变化比稳定性高血糖组更明显(P<0.05)。与波动性高血糖组比较,低、高剂量通络糖泰方显著降低热刺激反应时间,显著升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血清FBG和GHb含量及坐骨神经组织山梨醇和红细胞山梨醇含量,显著升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显著上调坐骨神经组织NGF m RNA表达,显著下调Caspase-3 m RNA和蛋白及Nrf2、NQO-1、HO-1蛋白表达(P<0.05)。结论通络糖泰方可改变波动性高血糖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其机制可能与促进Nrf2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波动高血糖模型,为波动高血糖的相关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4~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n=40),适应性喂养1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C,n=10)、2型糖尿病组(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n=30)。T2DM组大鼠高糖高脂饲料4周(High Glucose and Lipid)并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将成功的2型糖尿病组大鼠(n=27)随机分为持续高糖组(Constant high glucose group,CHG,n=13)及波动高糖组(Intermittent high glucose group,IHG,n=14),IHG组通过改变大鼠生活节律和饮食习惯来建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大鼠日间的代谢情况及日间血糖波动情况。结果:一般状况:C组较好,CHG组次之,IHG组最差;死亡率:CHG组38.5%,IHG组42.9%。体质量:第1周:三组间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周:与C组相比,CHG组及IHG组体质量均显著增高(P<0.05);第11周:体质量C组与CHG组均显著高于IHG组(P<0.05);第16周:体质量C组最高,CHG组居中,IHG组最低(P<0.05)。代谢量:进食:C组与IHG组均显著少于CHG组(P<0.05);饮水量及尿量:CHG组最高,IHG组居中,C组最低(P<0.05)。日间9个时间点血糖: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组间、不同时间点血糖水平有显著差异,并且组间与时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高糖高脂联合小剂量STZ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大鼠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律可以成功建立波动性高血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