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0篇“ 油茶果实“的相关文章
- 基于油茶果实的取籽工具
- 本实用新型涉及果实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油茶果实的取籽工具,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壁顶部转动连接有转柱,所述转柱的外壁左右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
- 孙雪吴友根杨华庚杨东梅刘亚
- 10个广西主栽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对比研究
- 2025年
- 选取在广西广泛栽植、具代表性的10个油茶,采用直接测量、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果实特性、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总皂苷含量等经济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茶品种果实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种仁含油率在(34.00±0.33)%到(54.74±1.50)%之间,以广宁红花油茶(GN)含油率最佳;脂肪酸主要由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和亚麻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91.31±0.01)%;总皂苷质量分数在(16.63±1.50)%到(45.35±1.26)%之间,其中以南荣油茶(NR)含量最高;相关性比较分析表明含油率与皂苷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r=0.48,P<0.01),皂苷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占比呈显著负相关(r=-0.44,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南荣、普通和岑软24号油茶果实经济性状较一致。本研究可为油茶的品种选育、推广种植以及油脂、皂苷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张路红张路红吴伟赵坤吴伟蒋丽娟赵坤李培旺蒋丽娟
- 关键词:油茶皂苷果实特性品种选育
- 一种基于VIGS的沉默油茶果实基因的方法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VIGS的沉默油茶果实基因的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方案的方法通过以油茶果实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侵染油茶果实,得到基因沉默的油茶果实。本发明方案的方法通过以油茶果实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侵染油茶果实,得...
- 张碧佩沈红建栗永娟李永泉黎伟梦陈桦洁廖柏勇何珊熊万雨沈阳高雁茹宋雯佩
- 一种用于检测油茶果实大小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油茶果实大小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通过对本发明的用于检测油茶果实大小的SNP分子标记,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油茶果实大小,实现高产油茶种质的早期筛选,可缩短油茶育种周期和提升茶油产量、经济效益和商...
- 廖柏勇熊万雨区雯宜许兴铭谈静栗永娟李永泉张碧佩
- 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树体养分分配的动态调控和果实主要品质、产量的影响,寻求适合油茶保果促产的栽培措施,为油茶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3年生环割油茶为试验材料,共设12月单施复合肥(A1)、3月单施复合肥(A2)、12月单施有机肥(A3)、12月有机肥和复合肥同施(A4)、12月施有机肥+3月施复合肥(A5)5个处理,定期跟踪测定油茶树体N、P、K含量及果实成熟期经济品质和产量,分析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1)施用复合肥增加了环割油茶果实体积、质量以及出籽率,显著提高了果实产量和产油量;(2)3—5月份坐果率降幅明显高于5—10月份,环割后施用复合肥显著提高了油茶坐果率;(3)施肥模式对叶、果、根中N、P、K的含量有显著影响,环割后在当年12月和次年3月施用复合肥,对树体养分的影响差异不明显;(4)在果实膨大期,叶中P和根中N含量增加;在果实成熟期,叶中N含量增加;从幼果期至成熟期,果中K不断积累;(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各指标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明显分散,果实生物量、经济性状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呈负相关。【结论】油茶环割后以施复合肥为最佳,12月施用有利于积累果实产量,次年3月施用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 胡冬南廖康平王毓曼谢琳任可为刘娟张令储双双
- 关键词:施肥模式油茶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
- 望谟红球油茶果实品质影响因素及评价
- 文茂
- 基于改进YOLOv7的油茶果实成熟度检测被引量:11
- 2024年
- 为确保油茶果实处于最佳成熟度进行采摘,提高油茶果实的出油率及茶油品质,该研究针对自然环境下油茶果实多被遮挡的问题,以原始YOLOv7模型为基础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油茶果实成熟度检测方法。首先,在主干网络中引入十字交叉注意力机制(criss-cross attention,CCA)加强对被枝叶遮挡果实成熟度特征的提取能力;其次,使用基于距离和交并比的非极大值抑制(distance-iou non-maximum suppression,DIoU-NMS)算法代替传统非极大值抑制(nonmaximum suppression,NMS)算法,从而加强模型对相互遮挡果实的检测能力;最后,以训练集中3 098张油茶果实图像训练改进的YOLOv7模型,验证集中442张图像用于在训练过程中评估模型,并对测试集中885张图像进行测试。改进后的YOLOv7模型在测试集下的精确率P为93.52%,召回率R为90.25%,F1分数为91.86%,平均精度均值mAP为94.60%,平均检测时间为0.77 s,模型权重大小为82.6 M。与Faster R-CNN、EfficientDet、YOLOv3、YOLOv5l和原始YOLOv7模型相比,平均精度均值mAP分别提升7.51、5.89、4.21、4.21和2.91个百分点。试验证明,改进的YOLOv7模型为实现油茶果实的智能化采摘提供理论依据。
- 陈锋军陈闯朱学岩沈德宇张新伟
- 关键词:图像识别油茶果实
- 不同品种油茶果实油茶象甲发生率比较
- 2024年
- 为弄清武陵山区北部油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发生率与品种及环境关系,以‘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以及采自不同海拔区域的混合品种油茶果实为对象,对其受象甲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测定,分析不同品种油茶果实油茶象甲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林’系列油茶品种中,‘长林4号’油茶象甲发生率最低,管理水平高的油茶园油茶象甲发生率低于管理不良的油茶果园,对油茶象甲防治技术研究提出建议,为油茶栽培提供参考。
- 吴代坤姚小华顿春垚陈伟陈波宇李春霖
- 关键词:油茶象甲油茶果实发生率
- 不同种源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本研究旨在探明不同种源野生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实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油茶良种选育和遗传种质资源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广东、广西、江西、安徽、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和贵州9个省(自治区)16个种源地的218株生长良好的野生油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比较、变异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源的8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6个种源的8个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范围为12.03%~35.08%,种源间变异系数均值(42.83%)大于种源内变异系数均值(23.99%),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88.63%,说明不同种源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丰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鲜果重、果高、果径、果皮厚度、鲜籽重和每果籽数间互相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皮厚度和鲜出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0.773%,表明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本可以用前3个主成分来反映,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大小特征,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出籽率特征,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形状特征。聚类分析表明,16个种源在欧式距离10处被分为Ⅰ和Ⅱ类,同时进一步在欧氏距离5处分成不同的亚类,第Ⅰ类在生产加工中比较方便,第Ⅱ类在产量和收益上更具优势。本研究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不同类群种源作为育种材料。
- 邢凯峰谢昊星张立冬周军冯立云张华轩陈尚赵耀戎俊张剑
- 油茶果实生长发育及采后处理对内含物的影响
-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系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常绿乔木或小乔木,是我国重要的可食用油料作物。本文以四川省雅安市引种自江西的‘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1...
- 王恒
- 关键词:油茶果实发育采后处理内含物
相关作者
- 陈永忠

- 作品数:337被引量:3,320H指数:33
- 供职机构: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油茶 优良无性系 油茶林 油茶无性系 油茶产业
- 姚小华

- 作品数:561被引量:3,660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油茶 薄壳山核桃 山核桃 油茶籽油 油茶种子
- 彭邵锋

- 作品数:214被引量:2,070H指数:25
- 供职机构: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油茶 油茶无性系 优良无性系 无性系 油茶果实
- 王开良

- 作品数:328被引量:2,460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油茶 薄壳山核桃 油茶种子 分子标记 山核桃
- 陈隆升

- 作品数:182被引量:1,666H指数:22
- 供职机构: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油茶 油茶林 芽苗砧嫁接 油茶无性系 油茶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