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56篇“ 水稻土“的相关文章
- 水稻土
- 朱鹤健编著
- 关键词:水稻土
- 湖南典型水稻土施用有机肥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2025年
- 畜禽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源,其替代化肥在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方面具有潜力。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选取湖南省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研究在等氮条件下,不同比例的牛粪有机肥(30%、50%、60%、75%、100%)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岩风化物、河湖沉积物、板页岩风化物发育的水稻土在牛粪有机肥替代比例为60%、75%、30%时稻谷产量最高,差异具有显著性;花岗岩风化物和砂岩风化物发育的水稻土,施用75%牛粪+化肥的处理显示最高的氮素收获指数;石灰岩风化物水稻土施用60%牛粪+化肥、第四纪红色粘土水稻土施用50%或100%牛粪+化肥时,氮素收获指数最高;板页岩风化物水稻土施用30%牛粪+化肥时,氮素吸收效率最高;花岗岩风化物和河湖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施用75%牛粪+化肥时,氮素利用效率最高;砂岩风化物、河湖沉积物、板页岩风化物发育水稻土的氮素偏生产力分别在60%、75%、30%牛粪+化肥配施时最高,且差异显著。研究表明,湖南典型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施用不同比例牛粪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稻田中适宜的氮肥有机肥替代比例应考虑土壤成土母质的差异。
- 刘琼峰刘锋刘锋谷雨周峻宇吴海勇冯延召
- 关键词:成土母质水稻土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
- 有机肥长期施用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组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讨水稻土磷组分和胞外酶活性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本研究以湖南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长期施肥的典型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组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是不施磷肥对照组(CK)、氮磷钾施肥(NPK)和猪粪施肥(PM),试验地种植早稻和晚稻。两季水稻均于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和磷酸酶(AP)活性,以及4种磷组分[自由扩散和根际截留的磷(CaCl_(2)-P)、有机酸活化和无机弱结合磷(Citrate-P)、酶矿化的有机磷(Enzyme-P)和潜在活化的无机磷(HCl-P)]。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肥可以提高水稻土速效磷(Olsen-P)和MBP含量。早稻时期,根际土Olsen-P含量从4.8 mg·kg^(-1)增加至65.5 mg·kg^(-1),MBP含量从18.1 mg·kg^(-1)增加至73.1 mg·kg^(-1);晚稻时期,根际土Olsen-P含量从29.8 mg·kg^(-1)增加至380.7 mg·kg^(-1),MBP含量从8.0 mg·kg^(-1)增加至62.0 mg·kg^(-1)。此外,添加有机肥增加了早稻根际土壤中AP酶和BG酶活性,而对晚稻时期各类土壤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施用无机和有机肥能显著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HCl-P和Citrate-P含量;施用无机肥显著降低早稻根际和非根际土Enzyme-P含量,显著增加晚稻非根际土CaCl_(2)-P含量;晚稻时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Enzyme-P含量以及显著降低CaCl_(2)-P含量。研究表明,土壤胞外酶活性主要受水稻生长季、含水率、MBC和MBN的直接影响以及根际效应和施肥处理的间接影响,与施用无机肥相比,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影响土壤磷组分,提升根际微生物效应。
- 付蔷秦方锦魏亮王双王萍祝贞科葛体达刘亚龙
- 关键词:水稻土有机肥胞外酶活性磷组分
- 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周年内变化及与磷肥利用率的关系
- 2025年
- 红壤区稻田土壤磷素有效供应是保障水稻丰产的关键,土壤磷素有效性与磷形态转化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不同施肥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形态的变化及其与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1982年开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氮磷钾(NPK)和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NPKM)处理,监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组分变化以及磷肥利用率,并解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之间无机磷总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NPKM>NPK>M>CK,施肥后无机磷总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分蘖期和齐穗期。NPK和NPKM处理在早、晚稻不同生育时期的Al-P、Fe-P和Ca-P含量均显著高于M和CK处理(P<0.05),各处理晚稻生长季的Al-P、Fe-P和Ca-P平均含量高于早稻生长季,增幅分别为4.6%~19.8%、0.2%~8.6%和3.4%~23.3%,各处理晚稻季的O-P平均含量较早稻降低了8.4%~35.0%。不同施肥处理之间早稻和晚稻季各无机磷组分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相同,各处理Al-P、Fe-P、O-P和Ca-P含量占无机磷总量比例均值的大小顺序分别为NPKM>NPK>M>CK、M>CK>NPK>NPKM、CK>M>NPK>NPKM和CK>M>NPK>NPKM。早稻、晚稻的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磷量均随着施肥而显著增加(P<0.05),MPKM处理的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磷量显著高于NPK和M处理(P<0.05),增幅为25.1%~33.3%,但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磷肥利用率未呈显著差异。早稻营养生长期的Al-P和Olsen-P含量对早稻产量和吸磷量的相对重要性更突出;晚稻则是营养生长期的Fe-P、生殖生长期的Al-P对晚稻产量和吸磷量的相对重要性更突出。有机无机配施情况下需要通过优化磷肥用量,并加强早稻和晚稻的分蘖期和齐穗期磷肥调控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
- 黄晶周玲红高菊生高菊生刘立生李冬初刘淑军刘立生
- 关键词:红壤性水稻土关键生育期无机磷形态磷肥利用率长期施肥
- 一种减少水稻土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 本发明属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减少水稻土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将微生物电化学通气管垂直插入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电化学通气管由碳棒和碳毡组成,碳棒垂直放置并伸出土壤表面,碳毡埋入土壤中;稻...
- 李晓晶杨玥玮杨思德孙嘉璐李国平叶会科孙扬赵丽霞
- 一种黏性复垦水稻土的土壤质地结构改善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善领域,公开了一种黏性复垦水稻土的土壤质地结构改善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风积沙和有机物料,分别进行物料预处理,得到合格风积沙和合格有机物料;对目标区域的土壤进行犁松处理,得到犁松处理后的干净土壤;将合格风...
- 王翔翔李梦莹帅子晨徐婧娴谢发之陈星李国莲
- 水稻土淹排水过程中各形态硫对镉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
- 2025年
- 为了深入了解硫在水稻土淹排水过程中的形态转化特征以及各形态硫对镉的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采集2种不同硫含量的天然水稻土表层土壤,设置低硫(L)、高硫(H)、外源添加硫酸盐(L+S)不同处理组,进行淹水-排水培养试验,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土壤连续提取技术,表征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和土壤固相中各形态硫、镉的含量。结果表明,提高土壤硫含量有助于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H、L+S组在淹水阶段DGT提取镉含量降低的速度更快,H、L+S组的DGT提取镉在淹水期的下降幅度分别为52.1%、41.4%,高于L组9.8%的下降幅度。水溶性硫酸盐、吸附性硫酸盐在水稻土淹水阶段中逐渐转化为还原性无机硫(RIS),在排水阶段中则相反;大部分外源添加的硫酸盐在水稻土淹水阶段转化为有机硫形态。RIS含量是决定水稻土镉生物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酸提取态镉是与镉生物有效性关联性最强的镉形态;RIS中的主要成分酸挥发性硫化物、铬还原硫化物、水溶性亚硫酸盐与酸提取态镉具有强相关性,分别为-0.81、-0.66、-0.74(P<0.01)。硫元素形态在水稻土淹排水过程中发生规律性变化,还原性无机硫形态在土壤镉固定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硫元素对水稻土中镉元素的调控作用。
- 李轶湑夏冰应蓉蓉胡哲伟许芳源高文静胡鹏杰陈红枫岳正波
- 关键词:硫水稻土镉生物有效性
- 长期秸秆还田水稻土团聚体内铁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性质
- 2025年
- 【目的】土壤中的铁氧化物作为重要的胶结物质,通过吸附或共沉淀作用促进有机碳的固存,同时在团聚体形成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研究了有机碳投入对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以深入理解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固存机制。【方法】依托湖南祁阳红壤实验站的双季稻长期定位试验,于试验的第11年,无扰动采集秸秆不还田(CK)、仅早稻秸秆还田(RS1)及早稻秸秆和晚稻秸秆均还田(RS2)处理小区的土样,采用干湿筛结合法将土壤团聚体分为大团聚体(>2 mm)、小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黏粉粒(<0.053 mm),分析了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_(Fe))含量,并进一步将OC_(Fe)分为络合铁结合态有机碳(OC_(PP))、非晶形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_(HH))、晶形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_(DH))3个形态,测定其在各粒级团聚体OC_(Fe)中的占比及其芳香性。【结果】各粒级团聚体中OC_(PP)、OC_(HH)、OC_(DH)占该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为16.0%~22.4%、1.6%~3.0%、0.5%~1.8%,说明团聚体中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以络合铁结合态有机碳为主。与CK相比,RS1和RS2处理土壤大团聚体中的OC_(Fe)含量分别提高了21.3%和36.2%;RS1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微团聚体中OC_(Fe)含量,降低了黏粉粒中OC_(Fe)含量;RS1和RS2处理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中OC_(PP)及黏粉粒中OC_(DH)含量,且这两种铁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线性正相关,说明秸秆还田改变了团聚体中铁结合态有机碳的赋存形态。此外,秸秆还田还显著提高了小团聚体中OC_(HH)及黏粉粒中OC_(DH)的芳香性。【结论】水稻土中秸秆还田促进了络合铁结合态有机碳在大团聚体中的积累,增加了晶形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在微团聚体和黏粉粒中的含量,提高了黏粉粒中晶形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芳香性,
- 李冰洁高菊生段英华黄晶
- 关键词:水稻土有机碳团聚体芳香性
- 牡蛎壳粉与有机肥配施对浙南山区水稻土酸度特征的影响
- 2025年
- 为明确牡蛎壳粉与有机肥配施对浙南山区水稻土壤的酸度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究施用常规底肥(CK)、牡蛎壳粉+常规底肥(OS)、有机肥(OF)、牡蛎壳粉+有机肥(OFS)处理对水稻土酸度性质、交换性能、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养分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较于CK,OFS处理对土壤pH的改良最优,提高了0.61个单位。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的含量,OFS处理降幅达50.1%。同时,OFS处理显著提高水稻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相关分析表明,酸碱缓冲容量与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极显著正相关,和交换性酸、交换性H+、交换性Al3+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壳粉与有机肥配施较单独施用能有效改善浙南山区水稻土壤酸化问题,进而增加3%~5%水稻产量。
- 张宁丁枫华袁国印吴东涛赵承森童城威
- 关键词:有机肥水稻土
- 污染水稻土淹水-落干过程土壤铁形态转化及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原位监测
- 2025年
- 针对我国水稻土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淹水-落干培养实验,结合化学提取、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相关分析,探究了磷酸盐(P)或腐殖酸(HA)添加对土壤铁(Fe)形态及相关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2 d至42 d,酸溶性Fe^(2+)、无定形Fe(Fe_(ox))和Fe活化度分别由1.5 g·kg^(–1)升至4.8 g·kg^(–1)、6.6 g·kg^(–1)升至10.1 g·kg^(–1)、21%升至29%,添加P或HA处理中无定形Fe含量均降低。土壤落干后,Fe_(ox)和Fe活化度分别快速下降至7.4 g·kg^(–1)和21.6%。对于CaCl_(2)提取态重金属,土壤淹水14 d后降至最低,而落干后砷(As)、镉(Cd)、铜(Cu)和锌(Zn)分别快速增至0.1、0.4、0.3和7.0 mg·kg^(–1);在淹水初期P处理和HA处理的As含量较对照分别提升了80%和35%,但降低了Cu、Zn和Cd含量,添加HA造成CaCl_(2)提取态Cu、Zn、Cd减少率均大于67%。淹水过程中,DGT提取态P、Fe含量先增加后减小,Zn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有效态P、As含量主要受有效态Fe控制;添加P或HA处理均降低了淹水前期有效Zn含量。上述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农业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赵万通王雨枫刘哲黄巧云易层冯雄汉王小明
- 关键词:水稻土铁氧化物重金属磷生物有效性
相关作者
- 潘根兴

- 作品数:522被引量:10,745H指数:64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生物质炭 水稻土 土壤 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
- 张杨珠

- 作品数:346被引量:3,556H指数:31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土 土壤 红壤性水稻土 红壤 稻田土壤
- 李忠佩

- 作品数:191被引量:4,148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主题:红壤水稻土 水稻土 有机碳 土壤 红壤
- 曲东

- 作品数:165被引量:1,949H指数:26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土 铁还原 异化铁还原 微生物 群落结构
- 李恋卿

- 作品数:246被引量:5,337H指数:42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生物质炭 水稻土 有机碳 小白菜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