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34篇“ 水分管理“的相关文章
- 林业工程中的土壤水分管理技术研究
- 2025年
- 文章探讨土壤水分对林木生长、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林业生产力的关键作用,系统分析当前土壤水分管理技术。揭示土壤水分动态与林木生理生态过程紧密联系,评估精准灌溉、土壤改良与保水、生态水文调控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成果。科学土壤水分管理可显著提升林木生长速度,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碳汇、水源涵养等,为林业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 刘燕
- 关键词:林业工程土壤水分管理精准灌溉土壤改良可持续发展
- 不同水分管理对亚热带稻田土壤化学计量比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究水分管理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和水稻产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亚热带地区耕灌雨养、间歇灌溉和长期淹灌下的稻田土壤为对象,对早稻期和晚稻期的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群落和水稻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间歇灌溉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DOC/速效磷(AP)最高。长期淹灌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AP含量均低于耕灌雨养和间歇灌溉。(2)间歇灌溉土壤细菌Shannon(6.4)、Chao1指数(3549.9)和水稻产量(6727 kg·hm^(-2))在晚稻期显著高于耕灌雨养处理(P<0.05)。(3)水稻产量与土壤DOC、DOC/速效氮(AN)和DOC/AP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DOC、DOC/AN和DOC/AP与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土壤梭菌目(Clostridiales)和根瘤菌目(Rhizobiales)相对丰度呈正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梭菌目和根瘤菌目等细菌相对丰度的提高,有利于土壤DOC含量的增加,进而提高了DOC/AN和DOC/AP,最终提高了水稻产量。综上,间歇灌溉提高了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DOC含量、DOC/AN和DOC/AP,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产。
- 何金松吴小红王卫闫文德
- 关键词:稻田水分管理土壤微生物水稻产量
- 园林绿化中非季节种植的土壤改良与水分管理技术探讨——以上海地杰置业有限公司沪南公路2255号35kv电源工程绿化搬迁项目为例
- 2025年
- 本研究以探讨非季节种植中土壤改良与水分管理的技术措施为旨,通过分析非季节种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施肥、客土技术及使用生物质土壤改良剂等适宜的土壤改良策略,确保土壤具备良好透气性、排水性及肥沃度以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在水分管理方面研究微灌溉、自动化灌溉系统及应用土壤水分监测设备等有效的水分保持技术以确保土壤水分适宜、防止干旱和水涝现象发生,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上述措施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效果,证明该技术策略于提升苗木成活率及促进植被健康生长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 为非季节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颇具重要应用价值。
- 贺金锋
- 关键词:土壤改良水分管理苗木成活率
- 二叶期水分管理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025年
- 旱育苗是黑龙江水稻产区最重要的育秧方式,苗床水分管理尤其出苗后的土壤水分对培育壮苗至关重要。试验以早粳稻龙粳31为供试材料,以水稻出苗后(7 d)进入二叶期的土壤水分管理方式为处理因素,于二叶露尖时分别模拟湿润育苗和水育苗的土壤状态(湿润育苗R:土壤含水量达到持水量的90%~100%,且土壤表面无水层;水育苗S:苗床保持1 cm水层),以常规旱育苗CK为对照(土壤含水量50%~60%),围绕秧苗的形态、生理指标展开调查,探讨二叶期苗床土壤水分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苗过程中二叶期苗床土壤水分达到湿润处理(R),甚至水层处理(S)时秧苗无论形态还是生理指标都较对照处理(CK)发生明显变化,株高增加7.6%和12.4%,叶龄提高10%和19.1%,白根数减少12.4%和21.2%;秧苗充实度降低13.5%和22.4%,苗体内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表现出秧苗光合能力减弱的趋势。综上,寒地稻区二叶期苗床土壤水分保持在50%~60%时,有利于培育壮苗。
- 董奇卓王泰毅钱永德
- 关键词:水稻秧苗素质
- 博士后文库 稻作流域水分管理及面源污染防控
- 稻作流域水分利用率低且面源污染流失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产量稳产或增产的前提下,通过水分管理优化降低面源污染,已成为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的前沿热点。本书围绕稻作流域面源污染迁移转化特征,通过文献总结、...
- 刘连华作
- 低分子有机酸耦合水分管理对土壤Cd、As形态的影响
- 2025年
- 为提高土壤中Cd、As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本研究基于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小分子有机酸,耦合不同水分条件,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Cd、As形态及有效态的影响,获得对Cd、As活化效果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施加5mmol·kg^(-1)柠檬酸配合干湿交替最大程度促进了土壤Cd向生物可利用性高的形态转化,土壤弱酸可溶态Cd含量占比为60.94%,流动性较低的可氧化态Cd含量为所有处理中最低,占比仅为13.18%;施加2.5 mmol·kg^(-1)苹果酸配合长期淹水5~6 cm最大程度促进了土壤As向生物可利用性高的形态转化,该处理土壤中,水结合态与表层吸附态As之和占比为所有处理中最大,为9.05%,铁铝结合态As含量为38.65%;钙结合态As含量为3.37%。理论上,使得土壤中生物有效态Cd含量最高的组合为C2B4A1(干湿交替,10 mmol·kg^(-1)酒石酸);使得土壤生物有效态As含量最高的组合为C3B1A3(淹水2~3 cm,0 mmol·kg^(-1)酒石酸),相较于其他因素,淹水对土壤As有效态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向土壤中施加较低剂量的柠檬酸并作干湿交替处理利于Cd的释放,对于As污染土壤,低剂量施加苹果酸结合淹水更能达到活化效果。
- 尹雪斐柳赛花纪雄辉陈杰谢运河陈杰谢运河
- 关键词:植物修复
- 预腐化生物质的添加及水分管理对赤泥土壤化的协同促进效应
- 2025年
- 为解决赤泥安全、规模化的处置问题,以拜耳法赤泥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添加不同预腐化生物质对赤泥基质盐碱性、物理结构的改良作用及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影响,以明晰腐化生物质促进赤泥基质土壤化改良的作用机制及其调控措施,为赤泥生态化处置工程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由于玉米秸秆量大、易得、成本低并能有效改善土壤问题,且在适宜的水分管理下不仅能降低改良成本,还能加速赤泥基质土壤化进程.因此,本试验在含水率分别为20%、40%、60%和干湿交替水分管理下,分别设置添加2%和5%的未腐化秸秆、生物腐化秸秆和化学氧化秸秆以及纯赤泥对照等7个处理.结果表明:经过1年时间培养后,添加5%预腐化秸秆生物质对赤泥基质的改良效果优于2%的添加量,且在含水率为40%和干湿交替水分管理下,与未腐化处理生物质相比,经生物和化学腐化处理的生物质均可显著降低赤泥碱化度(Exchangeable sodium saturation percentage,ESP)、促进赤泥颗粒团聚、提升大颗粒团聚体稳定性、增加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含量及提高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其中,在含水率为40%水分管理下,添加5%化学氧化生物质的处理组赤泥基质土壤化改良效果最为显著:①赤泥的pH值和ESP分别降至9.57和44.3%,大粒径团聚体(2~1 mm)占比增至13.95%,有机质(SOC)含量达到10.05 mg·g^(-1);②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同时,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xtractable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EEGRSP)和总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otal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T-GRSP)含量分别增至1.48 mg·g^(-1)和4.57 mg·g^(-1).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各添加预腐化生物质处理组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呈现明显的聚类特征,且与BR纯赤泥组之间则呈显著的分离趋势.经进一步的�
- 王贵珍张贝甲Zafran Gul Wazir时晴晴侯国琴刘璟赵鑫刘爱菊
- 关键词:生物质团聚体微生物群落
- 水分管理下虾壳粉还田对土壤和水稻中镉累积的影响
- 2025年
- 在干湿交替(FD)和全程淹水(FL)两种水分管理方式下,添加0g(CKFD/CKFL)、20g(FD20/FL20)、40g(FD40/FL40)、60 g(FD60/FL60)虾壳粉处理,开展水稻盆栽试验,探究小龙虾虾壳粉对稻田土壤和水稻镉(Cd)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管理方式下,添加虾壳粉均可以提高土壤pH,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与CKFD相比,在水稻成熟期,FD下添加虾壳粉处理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无定形氧化态Mn占比均减小,从而增加了DTPA–Cd质量分数,导致进入水稻根、茎、叶及稻米的Cd质量分数增加(FD60的稻米除外),其中,FD20和FD40处理显著提高了稻米中的Cd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38.53%和40.70%,且FD下的稻米Cd质量分数均超过国家安全标准限值(0.2mg/kg);与FD相比,在水稻成熟期,同一虾壳粉添加量下,FL下添加虾壳粉处理的土壤pH升高,氧化还原电位(Eh)和氧化还原特征参数(pe+pH)下降,并提高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无定形氧化态Fe和无定形氧化态Mn的占比,显著降低了土壤DTPA–Cd质量分数;与CKFL相比,FL下添加虾壳粉处理的水稻根、茎、叶及稻米中Cd质量分数减小,且稻米Cd质量分数均低于国家安全标准限值,以FL60处理最佳。
- 江慧芳马莉杜林森李奎肖智华王华
- 关键词:水稻土壤干湿交替
- 不同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土壤水分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我国北方水分亏缺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的土壤水分状况,能为华北黄泛平原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维持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Ⅲ3 m×3 m、Ⅱ3 m×6 m、Ⅰ6 m×6 m)和水分管理(滴灌FI、雨养NI)下的5种(FI_(Ⅲ)、FI_(Ⅰ)、NI_(Ⅲ)、NI_(Ⅱ)、NI_(Ⅰ))毛白杨林分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生长季内(5、6、8和10月),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各处理6 m剖面内的土壤含水量(SWC),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状况及土壤干层现象。【结果】(1)各处理毛白杨林分浅土层(0~30 cm和30~100 cm)的SWC(5.62%~15.53%)显著低于深土层(100~200 cm、200~400 cm和400~600 cm)(16.50%~27.00%);林分SWC在0~240 cm垂直剖面内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并在240~260 cm(26.37%~30.56%)和360~400 cm(22.79%~33.00%)出现两个峰值,而400~600 cm变化平缓;(2)5种林分土壤均在10月最为湿润,平均SWC为20.16%~23.16%;雨养条件下,不同密度毛白杨林分在6月最干燥,平均SWC为13.11%~14.96%,滴灌减轻了30 cm以下土层SWC的季节变异程度;(3)不同水分管理下,高密度林分中深土层土壤水分状况最好(FI_(Ⅲ)和NI_(Ⅲ)深土层平均SWC分别为23.18%和21.13%),但雨季末(10月),NI_(Ⅱ)土壤水分补偿量最高,达403.12 mm。在高密度和低密度林分中滴灌显著提高了林分0~30 cm土层的SWC,且增加了深土层土壤水分补偿量(FI_(Ⅲ)较NI_(Ⅲ)和FI_(Ⅰ)较NI_(Ⅰ)的储水量变化量分别提高了84.40%和173.99%),滴灌仅显著提高了高密度林分土壤储水量(P <0.05);(4)滴灌和降雨均能缓解或消除不同密度林分在2 m深度内出现的可恢复性土壤干层现象。【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在华北黄泛平原毛白杨大径材林培育过程中,以3 m×3 m密度造林且于旱季(4—6月)辅以多频率滴灌充分灌溉,促进杨树人工林在快速生长期(2~4年)的林木生长并改善其深层土壤水分状况。�
- 周欧古丽米热·依力哈木祝维王亚飞曲冠博李少然贾黎明席本野
- 关键词:造林密度水分管理毛白杨土壤干层
- 水分管理技术对林业种植的影响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 2024年
- 林业种植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土资源、支撑家庭木材市场的重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林业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来促进树木的生长发育,但受气候变化、土壤质地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水源供给往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过多或不足的供给都对树木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木材质量下降,甚至导致树木死亡。传统的定时灌溉方法已不能满足树木的生长需求,需要探索更优化的水分管理技术。本文深入探讨了水分管理在林业种植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林业种植中水分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水分管理技术的优化策略,以提高林业种植效率、保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 孟丽任晔李轩
- 关键词:水分管理技术
相关作者
- 徐华

- 作品数:117被引量:1,092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主题:稻田 CH 甲烷排放 CH4排放 水稻生长期
- 郭丽丽

- 作品数:113被引量:350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油用 生理特性 光合特性 抗旱性 牡丹花
- 侯小改

- 作品数:306被引量:1,057H指数:17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油用 牡丹品种 光合特性 籽粒 生理特性
- 蔡祖聪

- 作品数:309被引量:5,146H指数:48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土壤 稻田 CH 甲烷排放 N
- 李香兰

- 作品数:11被引量:234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研究主题:水分管理 水稻生长期 稻田 CH4和N2O排放 氧化亚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