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02篇“ 气候演变“的相关文章
沅水流域水资源气候演变及雨季特征分析
2025年
利用沅水流域40 a气象站降水资料,运用格点算术平均法求得沅水流域上中下游分段的1979—2018年逐日面雨量,对其进行分段统计分析和线性趋势分析,从气象因素方面来反应水资源的演变。结果显示,沅水流域总水资源变化趋势呈现年际缓慢增加的特征,其中上游和下游水资源呈现增加趋势,中游呈现减少趋势。同时面雨量逐月变化分布在年内呈现双峰型,汛期6月里出现最高峰值,第二个弱峰值在秋季10月。雨水集中期逐年总面雨量上游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中下游为上升趋势,水资源更多集中在中下游。雨水集中期反映全年水资源主要分布在4至7月,雨季开始的时间上游主要集中在3月下半月,中下游主要集中在4月上半月。
禹伟廖春花罗立军罗潇李学敏
关键词:水资源气候演变雨季
全球湿润区的气候演变特征分析
2024年
文章旨在研究1979~2022年全球湿润区的气候演变特征,探讨不同湿润区域气温、降水量、湿润天数、云量和水汽压的变化规律。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CRU TS 4.07数据集,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 Slope斜率估计、最小–最大归一化以及皮尔逊相关系数方法,对全球气候湿润区及其亚欧、非洲、澳洲和美洲四个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湿润区的日平均气温(TMP)、日最高气温(TMX)和日最低气温(TMN)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增速分别为0.024℃/年、0.023℃/年和0.024℃/年,特别是亚欧气候湿润区的温度上升速度最快。全球降水量(PRE)显著增加,每年约增加0.770毫米,而湿润天数(WET)显著减少,每年减少0.140天,亚欧气候湿润区的变化最为显著。此外,湿润区云量(CLD)显著下降,每年下降0.043个百分点,水汽压(VAP)显著增加,每年增加0.012 hPa。季节性分析显示,夏季的温度和水汽压上升最快,冬季降水量增加最显著。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最明显,热带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总体而言,过去四十余年中,气候湿润区普遍呈现出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湿润天数减少、云量减少和水汽压增加的暖湿化趋势。To study the climat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humid regions from 1979 to 2022 and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humid days, cloud cover, and water vapor pressure in different humid regions. The research data mainly comes from the CRU TS 4.07 dataset, which uses the Mann Kendall trend test, Sen’s slope estimation, minimum-maximum normalization,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to analyze the global climate humid regions and their four regions of Asia, Europe, Africa, Australia, and the Americ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TMP),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TMX), and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TMN) in humi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are all showing a
方效辉
关键词:气候变化
德雷克海峡打开与构造古海洋古气候演变
2024年
德雷克海峡的打开受到南美南部和南极半岛北部板块运动与构造演化影响,并导致南极绕极流和现今大洋环流模式最终形成,是理解新生代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前人通过古大陆重建与古海洋学相关方法研究德雷克海峡打开与南极绕极流形成过程,本文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综合南极半岛北部与南美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全球大洋底栖有孔虫δ^(18) O、δ^(13) C、全球深海溶解氧含量、大气CO_(2)浓度、全球大洋生产力变化等数据,提出40~35、30~25和20~18 Ma 3期德雷克海峡打开与南极绕极流加强的关键阶段。这3期事件发生于南极半岛北部与南美南部的关键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发生在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形成之后,对应全球大洋底栖有孔虫δ^(13) C低值、大气CO_(2)浓度低值、深海溶解氧低值、南大洋高生产力和赤道海区低生产力阶段。据此,我们提出南极半岛北部与南美南部相关构造事件导致南极绕极流增强,并主导了这些时期的古海洋与古气候变化,这一认识有助于厘清德雷克海峡演化的重要阶段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张梦薇高亮赵越赵越杨振宇郭晓倩杨振宇
关键词:德雷克海峡古海洋古气候
白银市伏旱的气候演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024年
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防旱抗旱,调整作物布局,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利用白银市4个气象站1957—2023年的日降水量资料,构建了伏旱监测模型,使用EOF、线性倾向估计、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K、滑动谱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伏旱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据白银市伏旱的异常变化,将全市伏旱分为南部和北部两区;(2)北部干旱区伏旱趋势不显著,南部半干旱区伏旱有显著增加趋势;(3)分析了伏旱与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关系,不同级别伏旱造成的灾害差异明显。并从水源建设、农业科技、环境保护、气候预测等方面提出了应对伏旱的措施。
郭俊瑞张俊红郭俊庭郭俊文邵清军
关键词:伏旱气候变化农业影响防旱措施
巢湖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的全新世以来水文气候演变被引量:1
2024年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并结合Rb/Sr值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区域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水文气候演变。结果表明,水文气候演变过程可以分为7个阶段,阶段Ⅰ(约10.8 cal.ka B.P.—9.9 cal.ka B.P.)、阶段Ⅲ~V(约9.3 cal.ka B.P.—4.2 cal.k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阶段Ⅱ(约9.9 cal.ka B.P.—9.3 cal.ka B.P.)与阶段VI(约4.2cal.ka B.P.—2.3 cal.ka B.P.)整体上降水减少,湖面收缩,水位降低,气候偏干;阶段VII(约2.3 cal.ka B.P.以来)区域气候波动较大,干湿交替,总体呈现变干的趋势;9.3 cal.ka B.P.、8.2 cal.ka B.P.和4.2 cal.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此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将巢湖湖相沉积11 cal.ka B.P.以来的Ti元素强度、主成分F1和Rb/Sr值与全新世以来的30°N夏季太阳辐射量、Cariaco盆地Ti含量、ENSO活动指数等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纬度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频率等因素。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ITCZ南移,ENSO活动频率增加,夏季风势力减弱,促使了9.3 cal.ka B.P.等干冷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东亚季风区全新世以来季风和水文气候演变的关系提供可靠依据。
李晨晨吴立马春梅管后春汪勇徐仪红池建宇路曙光杨保东胡晓思罗文菁
关键词:巢湖湖相沉积元素地球化学全新世
西宁盆地芨芨沟剖面晚始新世-中新世沉积物记录的气候演变及古高度
王子璇
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与海面净热通量耦合主模态的气候演变特征
2024年
利用1960年1月—2008年12月共49 a的SODA的SST资料和ECWMF的海面净热通量的资料,采用滑动SVD方法,对热带印度洋上两场异常耦合主模态的气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显著变化的时间、地点分别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1)耦合作用在演变过程中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两场的相关性一直保持的较好。(2)整个演变过程中,海面净热通量异常可以较好地解释大部分时段内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场本身的变化,变化幅度最大的地方位于苏门答腊-爪哇沿岸和20°S以南的海域;并且在其影响下,海盆在大部分时段内呈增温趋势。(3)耦合主模态两个场的空间分布都在1961—1970年到1962—1971年之间发生了唯一一次显著的变化,显著影响时间都为1971年。(4)SSTA场变化显著的地点主要位于东北印度洋和南海,为明显的正变化区,而20°S以南的海域呈明显的负变化;海面净热通量异常场分别在南海海域和赤道东印度洋及马达加斯加偏东的部分海域呈明显的正、负变化。
杨梦兮胡瑞金刘梅张银意史达伟
关键词:热带印度洋SSTA主模态
内蒙古东部草原内陆河流域水文-植被-气候演变规律及相互作用研究
开展内蒙古东部草原内陆河流域水文要素对气候变化和植被动态的响应研究,对指导流域生态水文演化过程及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选取内蒙古东部草原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遥感、气候、植被、水文等数据,采用数...
王银龙
关键词:植被动态水文响应
陆相气候敏感沉积物在深时古气候演变研究中的应用——以我国中东部白垩纪古气候研究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陆相气候敏感沉积物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是开展深时古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我国学者利用陆相气候敏感沉积物对深时古气候演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介绍了常被应用于深时古气候研究的陆相气候敏感沉积物类型,并重点介绍了我国中东部白垩纪陆相气候敏感沉积物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我国中东部白垩纪陆相敏感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在空间上,早白垩世的古气候环境可划分为半干旱气候区、干旱气候区与湿润气候区;晚白垩世的古气候环境可划分为干旱气候区、半干旱气候区与半湿润气候区。在时间上,与早白垩世相比,晚白垩世的干旱气候区范围有明显的扩张趋势,湿润气候区的范围逐渐向东北方向缩小。可见,白垩纪我国中东部气候环境整体上具有干旱化逐渐增强的趋势。最后针对陆相气候敏感沉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陆相气候敏感沉积物研究及其在深时古气候演变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叶婷婷颜照坤张代柱邵崇建颜晨雨赵文武龚楚云王锦程
关键词:白垩纪
琼东南盆地古植被组成及古气候演变对陆源海相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琼东南盆地广泛发育陆源海相烃源岩,它是一类重要的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高等植物是其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烃源岩沉积时期古植被组成和古气候演变对其有机质富集具有重要影响,鉴于前人对琼东南盆地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古植物群落及古气候演...
徐敏
关键词:古植被古气候琼东南盆地

相关作者

汪品先
作品数:257被引量:2,893H指数:3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大洋钻探 深海 冰期旋回 古海洋学 地球系统
罗伦德
作品数:29被引量:76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植被 表土孢粉组合 孢粉 表土孢粉 石漠化
王盼丽
作品数:4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孢粉 植硅体 气候演变 黄土高原 中全新世
李长安
作品数:334被引量:2,152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主题:江汉平原 第四纪 长江中游 长江 沉积物
吴能友
作品数:587被引量:2,183H指数:29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南海北部陆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