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5篇“ 毫针刺法“的相关文章
- 特色毫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 2025年
-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之一。目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相较于西医常用的治疗手段,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逐渐受到患者的青睐。本研究就特色毫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以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色毫针刺法,包括古代特色毫针刺法、现代名老中医特色毫针刺法与特殊部位刺法等3个部分。通过对特色毫针刺法的学术思想、临床操作、腧穴配伍与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更广泛的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案。
- 赵爽姜语欣刘文博王富春
-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 加味温脐化湿汤联合毫针刺法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研究加味温脐化湿汤联合毫针刺法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联合治疗对患者外周血疼痛介质、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和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2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加味温脐化湿汤治疗,研究者给予加味温脐化湿汤联合毫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E2、一氧化氮、β-内啡肽以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学指标。结果:研究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68%与70.73%,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前列腺E2、一氧化氮和β-内啡肽均显著升高(P<0.05),中医症候积分以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前列腺E2、一氧化氮和β-内啡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中医症候积分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温脐化湿汤联合毫针刺法治疗寒湿滞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镇痛介质表达和改善子宫动脉血流状况。
- 蒋红根林真静许学兵
-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毫针刺法子宫动脉
- 不同毫针刺法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概况
- 2024年
- 临床上最常应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法为常规针刺,随着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的不断加深,对于针刺方法的应用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采取浅刺法、半刺法等刺激量小的针刺方法,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可以采取透刺法、齐刺法等刺激量大、针对性治疗面瘫症状的针刺方法。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毫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卢佳音陈新华
- 关键词:毫针刺法周围性面瘫针刺
- 熄风调督毫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熄风调督毫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EH合并AIS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2组均给予西药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熄风调督毫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65%,与对照组89.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感觉减退、偏瘫、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痰多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上述7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R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熄风调督毫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EH合并AIS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
- 宋丽静王明胡沙欧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训练
- 毫针刺法联合真方白丸子对缺血性小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脑血管储备功能及预后结局的影响
- 2024年
-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我国发病率高达345.1/10万,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以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复发率[1]。缺血性小卒中是缺血性卒中的特殊类型,常表现为突发的眼睛模糊、单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无力、言语不清、头痛等,但症状轻微且持续时间短暂。缺血性小卒中需及时治疗,以免反复发作,加重病情。但目前常规西医治疗疗效不理想,停药后复发率高[2-3]。缺血性小卒中可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与风痰瘀滞经络、脑窍失养密切相关。本研究所用真方白丸子具有祛风通络、燥湿化痰的功效,而毫针刺法常用于调节经络、气血,本次研究旨在观察毫针刺法联合真方白丸子治疗对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 张军莉吕新建郎霞萍王伟
- 关键词:毫针刺法脑血管储备功能预后
- 补肾活血法联合毫针刺法治疗肾虚血瘀型阳痿的临床研究
- 2023年
- 探讨 补肾活血法联合毫针刺法治疗肾虚血瘀型阳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肾虚血瘀型阳痿患者90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补肾活血汤中药口服联合毫针刺法,对照组给予补肾活血汤中药口服,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IIEF-5评分量表、EHS量表和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的IIEF-5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提高IIEF-5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EHS评分方面,治疗组EHS评分较对照组有所升高,说明在提升EHS评分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在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补肾活血法联合毫针刺法能够明显提高肾虚血瘀型阳痿患者的IIEF-5及EHS评分,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患者勃起功能,提高生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任立江侯春华崔忠会李伟宋娇
- 关键词:补肾活血毫针刺法肾虚血瘀型阳痿
- 基于经筋理论应用毫针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理论探讨被引量:1
- 2023年
- 非特异性下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软组织疾病,属于中医学“筋痹”的范畴。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人体下腰部与足六经皆相关,由于风寒湿等邪气滞留于经筋处或外力致伤、或劳损迁延,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筋急”,从而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从经筋理论来看,“筋急”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触诊探寻经筋所过部位的结筋病灶点,并对其分布规律以及结构层次深度进行分析,进而准确辨证并施以恰当针刺方法,改善“筋急”状态,缓解疼痛,达到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经筋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思路。
- 杜函校周鸿飞
- 关键词:经筋理论结筋病灶点经筋辨证毫针刺法非特异性下腰痛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毫针刺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选穴规律
- 2023年
-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毫针刺法治疗紧张型头痛(TTH)的选穴规律。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各大数据平台上检索自2002年1月至2022年3月发表的针灸治疗TTH的文献,录入NoteExpress,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后,通过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SPSS 21.0软件进行腧穴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32篇文献,收集针刺处方115篇,涉及腧穴88个,总应用频次913。选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风池穴、百会穴、太冲穴、太阳穴、头维穴;应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督脉,其次为足少阳胆经;选穴部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颈项部;支持度最高的腧穴配伍组合是“太阳-头维”;聚类分析得出3个有效聚类。结论:毫针刺法治疗TTH多选取督脉与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
- 刘潍燕白玉莹洪秋阳
- 关键词:毫针刺法紧张型头痛腧穴选穴规律
- 经筋毫针刺法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经筋毫针刺法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肘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行经筋毫针刺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与MEPS评分的差异,并对其总体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4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MEPS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两种评分结果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为80%(24/30),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毫针刺法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效果更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肘关节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优势。
- 马苏娟董宝强曾敏桂
- 关键词:经筋理论毫针刺法肱骨外上髁炎
- 肌筋膜触发点毫针刺法联合艾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究肌筋膜触发点毫针刺法联合艾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周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肌筋膜触发点毫针刺法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牛津大学肩关节评分(OS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高(P<0.05);两组VAS评分、OS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肩关节内转、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治疗后1、2、3个月,两组ADL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3个月,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肌筋膜触发点毫针刺法联合艾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较好,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肩关节功能,并可改善患者的短期生活质量。
- 赵海涛李永旺
- 关键词:肩周炎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艾灸肩关节功能
相关作者
- 董宝强

- 作品数:346被引量:2,102H指数:24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经筋 结筋病灶点 针刺 膝骨性关节炎 经筋理论
- 陈友义

- 作品数:35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火针 火针治疗 中医美容 睑黄瘤 寻常痤疮
- 曹文忠

- 作品数:23被引量:132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大椎穴 穴性 随机对照试验 大椎 顽固性面瘫
- 赵耀东

- 作品数:123被引量:791H指数:16
-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温通针法 针法治疗 针刺 针灸治疗 针灸
- 张苗

- 作品数:25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 研究主题:黄褐斑 皮肤衰老 寻常痤疮 饮食因素 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