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5篇“ 殷墟文化“的相关文章
- 文化承载视域下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分析——以安阳殷墟文化为例
- 2023年
- 在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导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教育教学工作文化承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基于此,本文聚焦文化承载视域下的高职美术教育改革,以安阳殷墟文化为例,简析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必要性,分析文化元素融入高职美术教育的价值,并从实际出发,探索高中美术教育改革环节和美术教育承载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 李沁格
-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文化承载文化育人
- “双减”背景下戏剧教育与学科融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路径探析——以殷墟文化体验活动课程为例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戏剧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承担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任务。本文希望在“双减”背景下,探讨戏剧教育对于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效果,通过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
- 张钰潇李世琦孙书敏
- 关键词:戏剧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 论殷墟文化的镶嵌绿松石青铜器——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镶嵌绿松石方缶和兵器谈起被引量:2
- 2022年
-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殷墟文化时期的镶嵌绿松石方缶、钺与戈等兵器,这几件器物反映了殷墟文化时期镶嵌绿松石青铜器多为兵器、车马器等器类的特征。殷墟文化时期的绿松石镶嵌工艺既有精细、粗糙之别,也有等级高低之分。较高社会等级所使用的器物,其绿松石嵌片往往更为精制讲究。但绿松石镶嵌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或者作为表达较高社会地位的必选物。这反映了镶嵌绿松石青铜器在中商文化之后已经失去礼器地位,绿松石成为青铜器的装饰品。
- 张昌平
- 关键词:殷墟文化社会等级
- 探索现代企业与殷墟文化遗产和谐共生之路
- 2021年
- 安钢,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是洹水河畔的一座现代化钢铁企业。殷墟,是唯一有文字可考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华夏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宝贵的文明遗址。作为殷墟近邻,安钢始终高度重视参与殷墟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安钢既要企业发展,更要碧水蓝天,将环保提升视为与殷墟和谐共生,为殷墟增光添彩的生命线工程,投入近70亿元,开展环保深度治理,并斥资16亿元,大力推进"公园式、森林式"园林化工厂建设,主动融入殷墟国家遗址公园规划。2019年12月29日,安钢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勾勒出现代冶炼文明和古代文明遗址和谐共融大美画卷。
- 程国强魏庆军杨义恒柳海兵崔齐
- 关键词:殷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古代文明生命线工程
- 《殷墟文化大典》喜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 2021年
- 2021年7月,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由我校甲骨文研究院顾问、荣誉学部委员、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王宇信主编的《殷墟文化大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年),荣获本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殷墟文化大典》分《甲骨卷》《商史卷》《考古卷》3卷6册。
- 郭旭东
- 关键词:殷墟文化殷商文化古文字
- 《殷墟文化大典》:一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的诞生
- 2021年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出版已从数量快速增长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往前走。这是中国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与成长必须明确的发展方向。出版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李旭宣晓凤
- 关键词:出版人才
- 数字化技术在殷墟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殷墟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宝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是不可再生的人类财富,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技术探索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优势与可行性,有针对性地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案例和步骤进行探索,根据殷墟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数字化的保护开发路径,并探索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一方面应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记录和保护;另一方面,在提升博物院的文化体验的同时,通过多方式、平台与技术促进殷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张云彦
-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逆向工程
- 从仰韶时代陶铃到殷墟文化的铜铃来看铃的发展演变历程被引量:2
- 2021年
- 学界对铃和钟的源流关系有较为统一的认知。文章对铃器外形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即从仰韶时代的铃一直到西周的钮钟,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的陶铃;龙山末业铜铃到二里头铜铃;晚商铜铃到青铜钮钟。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承载不同的时代使命,对这三个阶段做了简要梳理,以管窥铃的发展演变历程。
- 王文然
- 关键词:仰韶时代铜铃
- 基于安阳殷墟文化背景下的旅游商品设计研究
- 旅游购物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消费的一种流行趋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会不断的发生购物消费行为,以前游客购买的大多都是景区中的食品类土特产、传统工艺品和一些小型纪念品,但是目前游客对于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诉求也在不断增加,希...
- 李秀敏
- 关键词:殷墟文化旅游商品
- 一部全面介绍殷墟文化的学术巨著——评《殷墟文化大典》
- 2019年
- 一、《殷墟文化大典》顺应时代而生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的都成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公元前14世纪,商朝君主盘庚在他即位的第十四年,将国都从“奄”迁于“北蒙”,并改“北蒙”为“殷”。盘庚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建。自此,商代后期国都都建于此,不再迁徙,直到周武王伐纣,殷纣王登鹿台自焚,殷朝灭亡,历经8代12王,共273年。在此期间,这里一直是商朝后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创过了辉煌的青铜文明,演绎过不少威武雄壮的史剧,在当时的东方,乃至世界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商朝灭亡后,这里遂沦为废墟,史称“殷墟”,距今已有3300余年的历史。
- 曹定云
- 关键词:殷墟文化学术武王伐纣青铜文明商朝
相关作者
- 张昌平

- 作品数:92被引量:486H指数:1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青铜器 盘龙城遗址 殷墟文化 墓地 商代
- 刘一曼

- 作品数:35被引量:27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甲骨文 殷代 殷墟文化 卜辞 出土
- 李宏飞

- 作品数:32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研究主题:铜器 遗存 二里头文化 殷墟文化 商文化
- 何毓灵

- 作品数:85被引量:568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研究主题:洹北商城 遗址 出土 考古发掘 商代
- 唐际根

- 作品数:46被引量:594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研究主题:洹北商城 遗址 商代 宫殿区 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