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2篇“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相关文章
——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1995年
动脉左右各一,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行上6个颈的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入颅后2茶动脉行于延脑的腹侧面,在桥脑下缘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故统称为基底动脉系统。从动脉系发出分支,分别供应脑干,小脑及内耳等处血液。
孙文海邢昂
关键词:缺血性眩晕内听动脉椎基动脉身病动脉缺血
六味地黄汤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汤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1d、治疗1个月血液流变学、脑血流速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两组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AI)、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高切、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两组左侧动脉(LVA)、右侧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增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脑血流速,减轻炎症水平。
李路魏鑫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六味地黄汤银杏叶提取物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84例-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动脉(LVA)、右侧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BA血流速度快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LVA血流速度(39.45±3.61)cm/s、RVA血流速度(42.23±4.04)cm/s、BA血流速度(49.03±5.13)cm/s均快于对照组的(30.84±3.22)、(34.22±3.75)、(40.86±4.74)c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全血粘度(3.13±0.66)mPa·s、血浆粘度(1.53±0.20)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3.10±0.32)均低于对照组的(4.02±0.60)mPa·s、(1.95±0.22)mPa·s、(3.46±0.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6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邱锦红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加味补阳还五汤氟桂利嗪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
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对-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就诊的68例-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予以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的眩晕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左动脉、右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左动脉、右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和脑部血液循环,且安全性良好。
蔡俊颖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倍他司汀
倍他司汀联合疏血通对-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疏血通对-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84例-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倍他司汀治疗)与观察组(42例,采用倍他司汀+疏血通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脑血流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动脉及右动脉的收缩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略高于对照组的2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疏血通治疗可有效改善-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尚宇红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倍他司汀疏血通脑血流速度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倍他司汀在-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6月收治的66例-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33例患者使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33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基底动脉峰流速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基底动脉峰流速及中医证候评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2组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基底动脉峰流速比对照组快,中医证候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给予-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从而减轻或消除其眩晕症状。
田玲玲于立杰程林林赵迪朱彤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盐酸倍他司汀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疗法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辅治-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辅治-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1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9例。两组均用倍他司汀治疗,试验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两组右侧动脉、左侧准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增快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辅治对-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可增强疗效,提高动脉血流速度,安全性好。
杨晨光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照治疗观察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观察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他司汀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观察眩晕改善效果,监测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疗1、2、3个疗程眩晕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2、3个疗程后,右、左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能有效控制眩晕症状,并对-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影响。
李颖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盐酸倍他司汀
丹红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纳入丹红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开始时间为2001年1月,截至时间为2014年4月。Meta分析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结果:最终纳入13项研究,共1 1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临床疗效、治疗起效时间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治疗组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未见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丹红注射液相对于其他中药可以改善-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起效时间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但其相对于西药和体外超声治疗的疗效如何,尚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研究。
范鹏涛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丹红注射液META分析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 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独口服盐酸倍他司汀,12 mg/次,每天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每天1剂,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眩晕评估量表(DARS)及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DARS和DHI评分均明显下降(t=14.716和5.258,20.662和14.609,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DARS和DH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644、7.116,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左侧动脉、右侧动脉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均明显提高(t=11.216和7.447,10.103和7.204,11.303和6.642,均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左侧动脉、右侧动脉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t=4.405、4.761、5.824,均P<0.01).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0,P<0.05).结论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颅脑血液供给,从而缓解眩晕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叶邦梅潘小娟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加味补阳还五汤

相关作者

邵卫
作品数:83被引量:462H指数:11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黄连解毒汤 阿尔茨海默病 抑郁 疗效观察 卒中单元
宋欣伟
作品数:90被引量:361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类风湿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医案 参附注射液
王鹏
作品数:66被引量:296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推拿 颈性眩晕 手法 推拿手法 流速
徐泉珍
作品数:48被引量:221H指数:9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推拿 颈性眩晕 椎动脉 手法 推拿手法
林兴栋
作品数:122被引量:307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多发性硬化 温病 温病学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湿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