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篇“ 棕果蝠“的相关文章
- 棕果蝠雌性生殖器官的大体及组织结构观察
- 2020年
- 本试验对存在于广东云浮市境内的棕果蝠雌性生殖器官进行了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棕果蝠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前庭和阴门组成。卵巢一对,位于两侧肾的后方,包于输卵管系膜内,肉眼不易区分。输卵管很短,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和峡部,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黏膜形成纵向黏膜褶,并具有宽阔的输卵管腺。子宫为双子宫类型,根据子宫内膜上皮类型,每侧子宫分为子宫角和子宫颈,子宫角内膜具有高柱状上皮,并形成类似于输卵管腺的子宫腺。子宫角较粗,外径在1000μm以上,比输卵管外径大1倍。子宫颈内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分泌型细胞。子宫颈内膜形成发达的纵行黏膜皱褶,但不形成宫颈腺或腺样隐窝;两个子宫颈后半部共同形成一个圆锥状子宫颈阴道部,相当发达,顶端向后,其外表面也具有一层高柱状分泌型上皮细胞。两个子宫颈管未能抵达子宫颈后端,而是分别开口于子宫颈阴道部中间段(前后向上)的腹侧面上,分别开口于阴道。阴道穹窿长而深,其最前部形成一对盲管,分别位于左右两宫颈管的外侧。阴道长而宽阔。其前端形成阴道穹窿。阴道黏膜为厚而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阴道后腹侧有雌性尿道的开口。阴门呈椭圆孔状,未形成左右两个阴唇。
- 刘为民罗来福吴惠霞赵海全叶亚琼张晖
- 关键词:蝙蝠棕果蝠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子宫
- 棕果蝠胃及肠道的解剖与组织结构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
- 2019年
- 采用大体及组织学方法观察了产自广东省云浮市野生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的胃和肠道。棕果蝠的胃具有食果蝙蝠的特征,即具有管状的胃底盲囊以及发达的贲门前庭和幽门部。本研究将棕果蝠的胃划分为4个部分:即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幽门部又进一步分为降段和升段。在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的降段黏膜全部为胃底腺被覆,而在幽门部的升段分布有幽门腺。在幽门括约肌周边没有十二指肠腺分布。棕果蝠肠管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空-回肠。十二指肠较发达,总长约10 cm,可分为前水平部、前曲、降部、后曲和升部。肠绒毛为纵向平行的嵴状或板状,个别例为叶片状。未见十二指肠腺。空-回肠较长,约36~48 cm,其黏膜形成纵向嵴状或板状。大肠较发达,总长约14 cm,包括前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不含盲肠和阑尾。
- 刘为民林俊青罗来福叶亚琼赵海全张晖陈芳吕宗吉
- 关键词:棕果蝠十二指肠结肠肠绒毛
- 棕果蝠与大长翼蝠雄性生殖腺的组织学比较被引量:1
- 2014年
- 为了探讨翼手目不同生态位蝙蝠睾丸的发育状况,对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和大长翼蝠(Miniopterus magnate)这两种同域分布而生态位不同的蝙蝠雄性个体的生殖腺进行了组织学比较.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睾丸及附睾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7-9月棕果蝠睾丸曲细精管面积逐渐增加,生精细胞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且在8-9月大量产生精子,达到繁殖交配高峰期;而7-9月大长翼蝠睾丸曲细精管内未观察到成熟精子细胞以及精子,呈现出精原细胞向精母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趋势,表明其睾丸后期将大量产生精子的可能性.此外,通过比较棕果蝠与大长翼蝠雄性生殖腺结构与生殖细胞形态的变化,表明这两种蝙蝠具有不同的繁殖季节性,棕果蝠繁殖期较早,大长翼蝠繁殖期较靠后.
- 周永蔚邓禄刚王高岛张静蓉李玉春陈忠
- 关键词:棕果蝠睾丸曲细精管生殖腺
- 棕果蝠和犬蝠对食物大小的选择及捕食者气味对其觅食行为的影响
-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 sphinx/)是我国华南地区常见的果蝠。近年,其对果业生产的危害受到较多重视。本文对采于西双版纳植物园、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和惠州市...
- 邵永刚
- 关键词:棕果蝠犬蝠
- 西双版纳地区棕果蝠和犬蝠取食行为研究
- 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开展,时间从2009年6月开始,至2010年9月结束。在该地区所做的工作采用室内和野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四方面:(1)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
- 胡亚明
- 关键词:棕果蝠犬蝠取食行为
- 棕果蝠瘦素蛋白及其cDNA序列
- 本发明公开一种棕果蝠的瘦素蛋白及其cDNA序列,该瘦素蛋白为一种具有SEQ ID NO:3所示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或在氨基酸序列(i)中,由缺失、取代或加成1个或几个氨基酸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且与氨基酸序列(i)的蛋白质...
- 原丽红张树义陈金平林本夫左学国何灵江
- 棕果蝠对龙眼的取食行为及进食量被引量:2
- 2010年
-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比较常见的果蝠。本文研究了棕果蝠对当地经济作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的取食模式和取食时间规律,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对龙眼的整夜进食量。野外观察发现:棕果蝠叼取龙眼后不在母树上停留,而是携带龙眼到其他进食地点进食。棕果蝠在19:30~5:30时有3个取食高峰期,分别是在20:30~21:00时、22:00~22:30时和1:00~1:30时之间。此外,室内笼养实验结果表明,棕果蝠对龙眼的取食个数因体重不同而有差异,个数在6~20之间,实际进食量相当于其体重的1.0~1.8倍。
- 胡亚明唐占辉曹敏马逊风
- 关键词:棕果蝠龙眼取食行为进食量
- 棕果蝠瘦素蛋白及其cDNA序列
- 本发明公开一种棕果蝠的瘦素蛋白及其cDNA序列,该瘦素蛋白为一种具有SEQ ID No:3所示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或在氨基酸序列(i)中,由缺失、取代或加成1个或几个氨基酸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且与氨基酸序列(i)的蛋白质...
- 原丽红张树义陈金平林本夫左学国何灵江
- 海南岛棕果蝠不同季节血象的观察
- 2008年
- 为了测定海南岛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不同季节血液生理指标的参考值,对不同季节的棕果蝠进行脚趾静脉采血,做血液涂片观察血细胞形态,并使用MiVNT图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做血常规分析,对血细胞数量、形态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红细胞形态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呈双凹圆盘形,无细胞核;六种白细胞均能清晰的观察到;血细胞的各种生理指标具有季节性变化(ANOVA,P<0.05),在冬季红细胞数量(12.8±0.74)×1012/L、白细胞数量(11.7±6.82)×109/L,血红蛋白含量(182.0±15.47)g/L均较其他季节高;随着气温的下降,红细胞平均体积(44.73±1.52)fL、红细胞压积(0.58±0.05)L/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0.21±0.01都变大.结论:棕果蝠的血液生理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是这种变化与其活动节律、繁殖行为等相适应.
- 尹锋胡茂颖林新张述才李玉春陈忠
- 关键词:棕果蝠血象
- SPA-ELISA检测棕果蝠血清冠状病毒抗体的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简便的检测蝙蝠血清冠状病毒抗体的方法。方法利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够与某些哺乳动物IgG抗体Fc段非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对市售人冠状病毒抗体ELISA试剂盒进行改造,建立SPA-ELISA法,使其适用于蝙蝠血清冠状病毒抗体的检测,并对采集到的55份棕果蝠血清冠状病毒抗体进行检测。结果用SPA-ELISA方法对人冠状病毒试剂盒中阳性与阴性对照、SARS病人恢复期血清、空白对照的检测都得到理想的结果,并从55份棕果蝠血清中检测出2例阳性,阳性率为3.64%(2/55),中和试验进一步证实了结果的真实性。结论所建立的方式适用于检测棕果蝠血清冠状病毒抗体。
- 周杰廖玉学陈忠李玉春高璐璐陈亿雄蔡练功陈清俞守义
- 关键词:SPA-ELISA冠状病毒抗体蝙蝠
相关作者
- 陈金平

- 作品数:43被引量:16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棕果蝠 脂肪降解 CDNA序列 减肥药物 治疗糖尿病药物
- 唐占辉

- 作品数:58被引量:24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犬蝠 棕果蝠 湿地 取食 果蝠
- 李玉春

- 作品数:74被引量:283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海洋学院
- 研究主题:蝙蝠 翼手目 海南坡鹿 黑线仓鼠 核型
- 陈忠

- 作品数:254被引量:1,564H指数:21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热应激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 GABA 表层沉积物
- 曹敏

- 作品数:202被引量:2,500H指数:31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热带雨林 热带季节雨林 热带森林 土壤种子库 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