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篇“ 桤柏混交林“的相关文章
- 川中丘陵区柏木纯林与桤柏混交林土壤碳汇功能差异研究
- 刘榕
- 2011-2020年川中丘陵区典型人工桤柏混交林凋落物回收量月动态数据集
- 2021年
- 森林凋落物的收集与测定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手段。人工桤柏混交林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典型模式之一。在对盐亭站人工桤柏混交林样地的森林凋落物长期定位观测基础上,本文整理了2011–2020年典型人工桤柏混交林凋落物回收量月动态数据,凋落物按叶、枝、果(包括脱落的种子)分组,形成样地和样点的凋落物月动态数据,用户可以按照采集时间和凋落物器官进行数据检索。利用本数据可对人工桤柏混交林的凋落物动态特征研究分析;本数据集可为长江上游防护林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分特征、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高美荣王小国
-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
- 川中丘陵地区人工桤柏混交林演替过程中有机碳储量变化--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被引量:3
- 2011年
- 川中丘陵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营造人工桤柏混交林,使该区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在估算人工桤柏混交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和NPP(净初级生产力)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桤柏混交林生长过程中年固定有机碳数量以及林地植被有机碳密度的动态变化,并将同期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与农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和有机碳密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早期年固定有机碳的数量比较小,需要到7~8 a树龄,其年固定有机碳数量才与同期耕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相当。随着树龄的增加,人工桤柏混交林的植被有机碳密度上升较快,碳汇效应不断增强。3~4 a以上树龄的人工桤柏混交林植被有机碳密度大于同期农田植被的有机碳密度,成熟林(20 a树龄)林地植被有机碳密度是同期农田植被有机碳密度的5倍多。从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的角度看,该区林地合理利用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现有人工桤柏混交林的保护和管理,抓好林木的贮存式管理,积极研究和探索人工桤柏混交林改造和合理利用对策等。
- 罗怀良朱波陈国阶
- 关键词:碳循环有机碳密度
- 退化桤柏混交林结构调整与坡坎农林镶嵌结构优化研究
- 为了深入了解并充分认识川中丘陵区不同林地类型的植物群落现状,群落结构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育,以及长防林上游植被的合理保护利用和建立稳定的人工植被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林地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研究...
- 牛牧
- 关键词:种群结构结构优化桤柏混交林
- 桤柏混交林种间竞争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运用邻体干扰指数模型研究了四川桤柏混交林的种间邻体干扰效应,并采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探讨了成熟林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存在着强烈的邻体干扰现象,种间在资源利用上产生广泛的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有着不对称的竞争关系,根据竞争模型预测,桤木最终将被排斥而退出群落。
- 阳小成
- 关键词:桤木柏木混交林邻体干扰
- 四川桤柏混交林土壤N2O排放的实测与模拟被引量:5
- 2009年
-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土壤N2O排放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测定.通过与Forest-DNDC模型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林地土壤N2O排放.2005和2006年模型模拟的土壤N2O年平均排放速率为15.02,14.03μg/(m2·h),分别为实际观测值的85.7%和87.5%.2005和2006年的实际观测值与模型模拟值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有效系数分别为0.56和0.51.以2005年降雨量和气温为基准利用模型进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区降雨量在±30%范围内变化时,林地土壤N2O排放量的变化幅度不超过25%;气温在±3℃范围内变化时,林地土壤N2O排放量的变化幅度不超过10%.
- 王小国朱波高美荣王艳强段文霞
- 关键词:N2O排放
- 川中丘陵区人工桤柏混交林根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被引量:3
- 2009年
- 采用挖壕沟法和根系生物量外推法对桤柏混交林地根呼吸在土壤总呼吸的贡献进行了为期1 a的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的根呼吸平均速率分别为0.64μmol CO2/(m2.s)和0.54μmol CO2/(m2.s),挖壕沟法高于根系生物量外推法的测定结果。两种方法计算的根呼吸占土壤呼吸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夏季(5~6月)较高而冬季(1~2月)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13%~51%、11%~56%,平均分别为34%和31%;林木生长季节根呼吸比例均高于非生长季,两种方法测定的林木生长季根呼吸比例分别为41%和38%。方差分析表明两种方法测定根呼吸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 王小国朱波高美荣郑循华
- 关键词:土壤呼吸根呼吸
- 桤柏混交林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动态被引量:10
- 2008年
-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演替、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15,20,25a桤(Aluns cremastogyme)柏(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林和由桤柏混交林演替而来的30a纯柏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1)灌丛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在10~20a间增加,20~30a间,灌丛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草本层无明显变化。(2)灌丛和草本层的高度在10~15a间显著增加,15~30a间缓慢降低,灌丛高度具较大的空间异质性。(3)灌丛和草本层的盖度在15a前后有显著的上升和下降,20~30a间无显著的变化;草本层的盖度高于灌丛,且空间异质性小于灌丛。(4)灌丛生物量在15a前后有显著增加和下降,20~30a间相对稳定;草本层生物量在10~30a间呈波动性变化,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桤柏混交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林下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呈逐渐退化趋势。
- 吴鹏飞朱波
-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林下植被生物量
- 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动态被引量:3
- 2008年
- 本文对川中丘陵区的10、15、20、25a桤(Aluns cremastogyne)柏(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林(MPAC)和30a纯柏林的土壤(0-15cm和15~30cm)土壤有机质(SOM)的时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年龄段SOM的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也各不相同,在15a左右各样地的SOM含量无显著地差异(P〉0.05),20a阶段差异极显著(P〈0.01),25a时仅有亚表层存在显著差异,30a纯柏林阶段无显著差异(P〉0.05);②在桤柏混交林的生长过程中,SOM含量在158之前显著增加(P〈0.01),15a后呈缓慢下降趋势;30a纯柏林阶段,0—15cm和15—30cm的SOM含量分别比10a的显著增加了80.38%和78.42%,但比15a的显著下降了29.16%和53.37%。SOM动态表明桤柏混交林的土壤肥力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且随人工林的发育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 吴鹏飞朱波
-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土壤有机质
- 桤柏混交林与纯柏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比较被引量:12
- 2008年
- 为了研究人工林演替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5年3月对川中丘陵区的桤(Aluns cremastogyne)柏(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林和由其演替形成的纯柏林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演替为纯柏林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由18个下降到11个,类群数和个体数均显著下降(P<0.01);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由23个显著下降到18个(P<0.01),个体数无显著变化(P>0.05);两个演替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的物种组成基本一致,部分稀有类群的消失导致土壤动物类群数下降;除密度-类群指数(DG)显著下降(P<0.05)外,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优势度指数(C)的变化不显著(P>0.05);两个演替阶段各样地间的土壤动物群落存在中等相似性;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的表聚性均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演替为纯柏林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复杂性随之下降.
- 吴鹏飞朱波
-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土壤动物群落
相关作者
- 朱波

- 作品数:356被引量:3,874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研究主题:紫色土 川中丘陵区 紫色土坡耕地 壤中流 小流域
- 吴鹏飞

- 作品数:85被引量:715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土壤动物 多样性 高寒草甸 川中丘陵区 土壤线虫
- 钟章成

- 作品数:252被引量:4,187H指数:41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
- 研究主题:四川大头茶 种群 三峡库区 消落带 攀援植物
- 石培礼

- 作品数:132被引量:2,874H指数:3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高寒草地 藏北高原
- 王小国

- 作品数:62被引量:959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研究主题:紫色土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川中丘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