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9篇“ 极端气温指数“的相关文章
1960—2020年贵州省极端气温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PDO、ENSO、SOI、AMO)等数据,针对5个极端气温指数,【方法】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R/S分析了贵州省极端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利用相关分析及小波分析揭示了极端气温指数与大尺度气候指数等因素的联系。【结果】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寒潮持续时间和霜冻时间显著减少,然而,月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以及夏日数均表现出上升趋势;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均集中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未来5年内,极端气温指数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空间分布上,自西向东方向,低温指数的多年平均值逐渐减少,高温指数则逐渐增加;(2)寒潮持续指数发生突变很可能受到ENSO、SOI较长年际周期(2~16 a)的影响,极端高温指数则受到较短周期(2~4 a)的影响。另外,霜冻日数、月极端最低气温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与海拔,另外还有人类活动方面。研究结果为灾害预防与对地方气候影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刘祥周肖丽英高桂青成玉祥李路雨
关键词:R/S分析极端气温指数气候变化
基于ETCCDI的中国极端气温指数栅格数据集研发及评估
2024年
全球增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为了统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定义,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了气候变化检测和指数专家组(ETCCDI),给出了26个具有代表性的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用于规范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本文利用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计算了中国区域16个ETCCDI定义的极端气温指数,包括最大日最高气温(TXx)、最小日最高气温(TXn)、最大日最低气温(TNx)、最小日最低气温(TNn)、暖昼百分比(TX90p)、冷昼百分比(TX10p)、暖夜百分比(TN90p)、冷夜百分比(TN10p)、夏日日数(SU)、热夜日数(TR)、冰冻日数(ID)、霜冻日数(FD)、持续暖日日数(WSDI)、持续冷日日数(CSDI)、气温日较差(DTR)和生长期长度(GSL)等。为方便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使用,本文采用角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将台站数据插值成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经纬网格数据,存储格式为.NetCDF,时间跨度为1961–2020年,时间分辨率为逐年或逐月,包含16个年数据文件和13个月数据文件,数据总量为1.43 GB,压缩后为353.0 MB。该数据集命名为SimmEX_1961-2020_1.0,可为各类极端气温事件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在环境、经济、能源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陈秋沅张宇刘潇喻练秦来徐建军
关键词:气候变化
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极端气温指数模拟能力评估及预估被引量:10
2023年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28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历史和多SSP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制作的CN05.1格点化的观测数据,在评估28个全球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极端气温相关指数模拟效果的基础上,预估了多个SSP情景下青藏高原未来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结果更稳定,且能模拟出极端气温指数的时间分布以及空间分布特征,但与观测相比,不同指数存在不同偏差。预估结果表明,相对于1995-2014年,青藏高原上日最高气温最高值(TXx)、日最低气温最低值(TNn)、暖昼指数(TX90p)未来呈上升趋势,霜冻日数(FD)、冰冻日数(ID)、冷夜指数(TN10p)呈减少趋势,其中高原极端低温比极端高温增温明显,暖昼指数在高原西南部增加明显,霜冻日数、冰冻日数、冷夜指数在高原东南部减少明显。SSP1-1.9情景下,极端气温指数在21世纪的变化幅度较小,随着辐射强迫增大,指数的变化趋势也增大。SSP1-2.6情景下,2030年前中国实现碳达峰时,青藏高原地区TXx、TNn、TX90p增长分别不超过1.12℃、0.84℃、8.4%,FD、ID、TN10p减少分别不超过9.1天、9.7天、2.6%;2060年前中国实现碳中和时,青藏高原地区TXx、TNn、TX90p增长分别不超过1.72℃、1.48℃、15%,FD、ID、TN10p减少分别不超过15.6天、17天、3.4%。
李宛鸿徐影
关键词:青藏高原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暖背景下藏东南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
2022年
基于1971~2020年藏东南4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选取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推荐的14个极端气温指数(ETI),采用线性趋势、R/S趋势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藏东南ET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指数、太阳黑子和海温指数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近50年极端气温极值指数、暖指数和生长季长度(GSL)呈显著升高趋势,冷指数气温日较差(DTR)为下降趋势。变化幅度中冷指数大于暖指数,夜指数大于昼指数,极高值指数大于极低值指数。2) 在10年际变化尺度上,极值指数、暖指数和GSL在1970~1990 s为负距平,2000~2010 s为正距平,而冷指数相反。3) 除DTR外,ETI表现为较强乃至很强的持续性,未来将保持过去50年变化趋势。4) M-K检测显示,除冷持续日数(CSDI)、DTR之外,ETI都发生了气候突变,其中最高气温极小值(TXn)、暖昼日数(TX90p)、冷昼日数(TX10p)和冷夜日数(TN10p)突变时间较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其他指数主要出现在21世纪前10年。5) 多数ETI与西藏高原A和B指数、亚洲极涡强度指数、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印缅槽强度指数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以相对指数最为明显。除最高气温极大值(TXx)、CSDI、GSL、DTR外,ETI与太阳黑子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冷指数是正相关。6) 绝大部分ETI不仅与西太平洋暖池面积和强度指数,还与NINOW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冷指数和DTR为负相关。同时,除最低气温极小值(TNn)、夏日日数(SU)、CSDI、DTR外,ETI与印度洋暖池面积和强度指数也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王挺杜军白宇轩党雪妮索朗旺堆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太阳黑子藏东南
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的高寒内流区升温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基于高寒内流区26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高寒内流区近49年升温特征,结果表明:(1)1969-2017年,高寒内流区整体暖化。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是年平均最高气温的1.5倍。空间上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2)极端气温指数暖化趋势明显,生长季长度、极端气温指数以及一些冷指数(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在高寒内流区北部增暖幅度较大,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在高寒内流区西南部、南部增温明显。暖指数和生长季长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而一些冷指数(冷昼日数和冷夜日数)、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和气温日较差的斜率多年来呈下降趋势。(3)冷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暖指数的增大幅度,夜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昼指数的增大幅度。(4)高寒内流区极端高温指数(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和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受海拔影响较大;极端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区;极端气温随着大西洋副高强度增加、面积增大、脊线指数偏大,北界指数偏大,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强度加大呈增暖趋势。
高文德王昱李宗省李宗杰张百娟桂娟薛健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环流指数
1951—2020年广州地区极端气温指数年月尺度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根据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2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距平及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WMO推荐的16种极端气温指数中的13种以及2种结合本地实际的新的极端气温指数共计15种指数进行计算,从月尺度和年尺度分析广州地区各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和突变年份,并对以往研究中较少探究的基期的选择对相对极端气温指数的结果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1)从年尺度看,广州地区近70 a的夏日日数SU25、酷热日数SU35、热夜日数TR20、非常热夜日数TR26、最高气温TXx、最低气温TNn、最低气温最大值TNx、相对暖夜日数TN90p、暖昼日数TX90p、显著偏暖持续指数WSDI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相对冷夜日数TN10p、冷昼日数TX10p和偏冷持续指数CSDI呈现下降趋势,气温日较差DTR和最高气温最小值TXn变化趋势不明显;(2)新的极端气温指数SU35和TR26的上升速率明显大于SU25和TR20的上升速率,能更好地反映近70 a昼夜体感炎热日数呈现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更加符合评估气候变化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3)从月尺度来看近70 a广州地区的暖系列极值气温指数TXx和TNx在夏季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相对极端气温指数TX90p在广州地区气候学意义的夏季(4—10月)的上升趋势除了5月以外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广州地区夏季相对暖(热)昼的上升是导致全年相对暖(热)昼上升的主要因素,这与国内大部分地区冬季升温较为明显的结论有所不同;(4)以三个不同基期(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的选择对相对极端气温指数的计算结果影响发现,基期的不同选择对相对极端气温指数的计算结果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其变化趋势;(5)突变分析显示广州地区近70 a的SU25、SU35、TMAXmean(平均最高气温)、TXx和TX90p的突变发生在1997年前后;TR20、TR26、TMINmean(平均最低气温)、TNn、TNx、TN10p、TX10p和TN90p的�
江铭诺李冠毅何婉文王沛东李舒文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
甘肃河东地区近30年季节极端气温指数变化与环流影响被引量:11
2021年
基于1988-2017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数据,分析了甘肃河东地区近30年各季节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ENSO和AO对河东地区极端气温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河东地区处于变暖态势中,各季节气温日较差(DTR)、暖夜日数(TN90p)、暖昼日数(TX90p)均呈增加趋势,冷夜日数(TN10p)、冷昼日数(TX10p)均呈减少趋势。甘南高原极端气温指数在各区中变化最显著,春季是各极端指数变化最显著的季节,也是河东地区DTR变化趋势不同于全国的影响因素。DTR于1992年突变后增加,平均气温于1996-1997年发生突变,其余极端气温指数于1997年突变,极端气温指数在其自身以及平均气温突变年份前后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变暖的态势。El Ni?o影响河东地区冬季DTR的增加,La Ni?a影响冬季TX10p日数增加,AO正相位时河东地区夏季高温事件更易发生。
黄浩张勃马尚谦黄涛马彬崔艳强王晓丹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环流指数
遵义市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明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变化特征,为遵义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遵义市所辖13个县(市、区)1960-2015年最高、最低气温日数据,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及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遵义市整体区域及其各县(市、区)冰冻日数(ID)、霜冻日数(FD)、夏天日数(SU)、热夜日数(TR)、冷日指数(TX10)、冷夜指数(TN10)、暖日指数(TX90)、暖夜指数(TN90)、最高气温极大值(TXx)、最低气温极小值(TNn)、最低气温极大值(TNx)、最高气温极小值(TXn)、冷日持续日数(CSDI)、暖日持续日数(WSDI)、生长期长度(GSL)和月平均日较差(DTR)16种极端气温指数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指数及其倾向值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相关性。【结果】遵义市16个极端气温指数的长期变化中,ID、FD、TX10、TN10、CSDI、WSDI和DTR均呈减少趋势;SU、TR、TX90、TN90、GSL、TXx、TNn、TNx和TXn均呈增加趋势;FD、CSDI、TN10和DTR呈显著减少趋势,暖特征指数的TN90和TR以及所有极值指数TXx、TNn、TNx和TXn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海拔是ID、FD、SU、TR、TX10、TXx、TNn、TNx、TXn和GSL等指数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经、纬向分布规律不强。【结论】遵义气候呈变暖趋势,气候变暖和立体气候差异缩小,有利于高山农业可持续发展;海拔是进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防灾减灾规划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邹德全邹承立田洪进吴心路邹象
关键词:极端气温
1971-2015年黑龙江省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解黑龙江省极端气温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提供气象灾害预警理论依据。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极端气温指数定义计算了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夏天日数,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夏天日数均呈增加趋势,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呈减少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结冰日数、夏天日数空间分布模态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霜冻日数空间分布模态呈现正、负相间变化趋势。极端气温指数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区域特征差异明显。近44 a时间尺度上各种极端气温指数存在3种较为明显的周期变化,即22-28 a长周期,10-18 a中周期,5-8 a短周期。
田宝星殷世平郭立峰刘丹张恒翀王铭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气温指数EOF分析小波分析
1961—2018年青海高原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21年
基于1961—2018年青海高原4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选取8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突变检验、尺度分离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青海高原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8 a来,青海高原极端气温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极端气温指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夜指数变化速率大于昼指数;(2)暖昼日数、冷昼日数、暖持续日数、最高温极低值、最低温极高值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3)各指数表现出准3 a、5~6 a、10~15 a、24~31 a以及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其中以准3 a周期变化最显著,暖持续日数和最高温极低值的准3 a周期振荡对原序列的贡献率在50%以上;(4)极端气温指数的增加以及冷指数的减少速率在柴达木盆地和东部农业区最快;(5)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倾向率的绝对值自低纬向高纬、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递增。
冯晓莉多杰卓么李万志申红艳陈冀青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纬度效应

相关作者

任国玉
作品数:294被引量:8,173H指数:4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城市化 城市热岛效应 地面气温 降水量
王冀
作品数:114被引量:1,264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市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降水 极端气候 极端降水指数
赵景波
作品数:485被引量:3,892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 土壤干层 气候变化 古土壤 洪涝灾害
周雅清
作品数:10被引量:1,01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极端气温指数 极端气温事件
张勃
作品数:310被引量:4,439H指数:36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黑河流域 土地利用 干旱 NDVI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