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8 篇“ 术后咽喉痛 “的相关文章
双腔支气管插管术后 咽喉 痛 的研究进展 2025年 术后 咽喉 痛 (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POST)是指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因置入气道装置导致咽喉 部及气管黏膜受到损伤而引起的疼痛 。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DLT)是胸外科手术实现单肺通气最常用的气道管理工具。DLT插管时造成的POST往往较单腔气管导管更为严重,不利于患者术后 康复。本文从DLT插管POST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应用DLT进行插管时导管种类、喉镜类型以及插管操作方式均与POST的发生有关。目前在围术期改善DLT插管POST的措施主要有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导管热软化、双手提下颌操作、局部麻醉药、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等。在临床工作中缓解DLT插管POST对提高患者术后 恢复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朱鼎芳 叶军明 郭锐 陈姝凝关键词:双腔支气管插管 术后 咽喉痛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气道狭窄患者硬质支气管镜术后 咽喉 痛 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气道狭窄患者硬质支气管镜术后 咽喉 痛 (POST)的影响。方法选择2024年8—11月择期在硬质支气管镜下治疗气道狭窄的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80岁,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在双侧合谷穴和内关穴行TEAS,至患者出手术室前停止;对照组于相同穴位放置电极片,但不进行电刺激。记录硬质支气管镜留置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拔管后1、6、24、48 h POST发生率和评分、声音嘶哑(HOV)发生率,记录POST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术后 1、6、24、48 h POST发生率和评分明显降低,POST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2组术后 HO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双侧合谷和内关穴可明显降低硬质支气管镜下气道狭窄患者POST的发生率和咽喉 疼痛 评分,缩短POST持续时间,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 利雪阳 吴安石 昝京伟 刘国凯 任惠龙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 硬质支气管镜 气道狭窄 术后咽喉痛 阿片类药物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宫腔镜喉罩全麻术后 咽喉 痛 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宫腔镜喉罩全麻术后 咽喉 痛 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行宫腔镜手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行宫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喉罩全麻,观察组采用喉罩全麻+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麻醉药物用量、喉罩相关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拔除喉罩后不同时点咽喉 痛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喉罩周围漏气及喉罩带血发生率、拔除喉罩后不同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各麻醉药物用量、喉罩置入时间、喉罩留置时间、喉罩插入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术中行喉罩全麻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可减轻拔除喉罩后不同时点咽喉 痛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较好。 赵芯英关键词:喉罩全麻 经皮穴位电刺激 宫腔镜手术 咽喉痛 全麻气管插管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 咽喉 痛 的研究 2024年 对全麻气管插管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 咽喉 痛 进行分析,探讨分层预防管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在2023年中于全麻气管插管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循证基础上建立起术后 咽喉 痛 的分层预防管理方案并实施。对比两组患者术后 咽喉 痛 的情况。结果 干预组的POST发生率及咽喉 痛 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麻气管插管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POST的发生很常见,在了解发生原因基础上提供分层预防管理方案有良好效果,可以明显减少POST的发生,降低咽喉 痛 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咽喉 舒适度,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孙欢煜 邢彩霞 赵娜关键词:全麻气管插管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咽喉痛 急性肠穿孔患者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术后 咽喉 痛 的预防管理方案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术后 咽喉 痛 预防管理方案应用于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急性肠穿孔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3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肠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干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术后 咽喉 痛 预防管理方案,观察两组术后 咽喉 疼痛 程度、气管插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满意度。结果拔管1 h,两组术后 咽喉 疼痛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12 h、拔管24 h,两组术后 咽喉 疼痛 评分均较拔管1 h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 咽喉 痛 预防管理方案应用于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急性肠穿孔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良好,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 咽喉 疼痛 ,减少气管插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且可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冯长春关键词:术后咽喉痛 全麻气管插管 急性肠穿孔 基于Kolcaba舒适理论探讨自制九味霍佩冰喷雾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 咽喉 痛 的疗效研究 [目的]1.通过文献回顾,总结甲状腺癌患者术后 咽喉 痛 发生的机制、影响因素与治疗进展。2.以舒适理论为依据,应用自制的九味霍佩冰喷雾对甲状腺癌术后 患者进行干预,探讨该方法对改善患者术后 咽喉 痛 的效果及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进一... 胡妍妍关键词:甲状腺癌 术后咽喉痛 疗效研究 双腔气管插管患者术后 咽喉 痛 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探讨拔管力等因素是否是双腔气管插管术后 咽喉 痛 的危险因素。【方法】这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事后分析。本研究收集18~65岁,ASAI-Ⅲ级的双腔气管插管患者围术期资料,记录性别、年龄、吸烟史、导管直径、导管留置时间、舒芬太尼用量、是否使用氟比洛芬酯、是否拔管时呛咳等。拔管时使用测力计测量拔除导管所需的力。根据术后 是否发生咽喉 痛 分为咽喉 痛 组和无咽喉 痛 组。对两组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 咽喉 痛 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预测危险因素的预测效应。【结果】最终纳入163例患者,拔管后30 min有74例(45.4%)患者发生术后 咽喉 痛 ,89例(54.6%)患者未发生术后 咽喉 痛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95%CI=3.83(1.73,8.50),P=0.0001]和拔管力增大[OR95%CI=1.78(1.45,2.20),P<0.001]是术后 咽喉 痛 的独立危险因素。拔管力预测术后 咽喉 痛 的AUC曲线为0.773[95%CI(0.701,0.846),P<0.001];当约登指数为0.447时,拔管力的最佳临界点是13N。【结论】女性和拔管力是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 咽喉 痛 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瑛园 关健强 黑子清 杨基荣 冉涛嘉 黄品婕关键词:双腔气管插管 术后咽喉痛 气管拔管 全身麻醉 雾化吸入艾司氯胺酮对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术后 咽喉 痛 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艾司氯胺酮对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全麻插管)患者术后 咽喉 痛 (POST)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插管仰卧位下行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3例。S组接受艾司氯胺酮25 mg加生理盐水4 mL雾化吸入15 min,C组接受生理盐水5 mL雾化吸入15 min。比较两组患者雾化吸入前即刻、麻醉诱导前即刻、麻醉诱导后5 min、麻醉诱导后30 min、麻醉诱导后60 min、拔除气管导管时、出麻醉复苏室(PACU)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拔除气管导管后2 h、4 h、8 h、12 h、24 h的POST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MAP及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雾化吸入前即刻比较,麻醉诱导后5 min、麻醉诱导后30 min、麻醉诱导后60 min、拔除气管导管时、出PACU时C组MAP降低,麻醉诱导前即刻、麻醉诱导后5 min、麻醉诱导后30 min、麻醉诱导后60 min、拔除气管导管时、出PACU时S组MAP及两组心率降低(P<0.05)。S组拔除气管导管后4 h、8 h、12 h、24 h的POST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C组(P<0.05)。S组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C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雾化吸入艾司氯胺酮可减少全麻插管患者POST的发生率,减轻POST的严重程度,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谢本发 牛居辉 代开丽 何睿 朱辉 许伟 童彬 杨国蓉 杨泽文 郭顺关键词:术后咽喉痛 雾化吸入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双腔支气管插管患者术后 咽喉 痛 的影响 被引量:7 2024年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双腔支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后 咽喉 痛 (POST)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择期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全麻的手术患者103例,男45例,女58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n=51)和对照组(n=52)。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在天突穴和双侧合谷穴行TEAS,至患者送至恢复室前停止;对照组放置电极片于相同穴位,但不进行电刺激。记录Mallampati分级、气管插管尝试次数、按压环状软骨、插管时阻力和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留置时间。记录拔管后1、6、24 h POST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咽喉 VAS疼痛 评分和声嘶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拔管后1、6、24 h POST总发生率、POST 1级发生率和咽喉 VAS疼痛 评分明显降低(P<0.05),拔管后6 h POST 2级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拔管后1、6、24 h声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天突穴和双侧合谷穴可明显降低双腔支气管插管患者术后 咽喉 痛 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咽喉 VAS疼痛 评分。 刘欢 张晨曦 袁瑞 闵红星 郝美玲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 双腔支气管插管 术后咽喉痛 风险分层护理模式对全麻插管患者术后 咽喉 痛 和吞咽功能的干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究风险分层护理在丙泊酚全麻插管患者术后 咽喉 痛 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丙泊酚全麻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参照组(37例)、研究组(37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风险分层护理。比较两组术后 咽喉 痛 发生率、经口进食时间、首次进食量、吞咽功能、睡眠质量。结果:研究组拔管后即刻、拔管后24h的术后 咽喉 痛 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经口进食时间短于参照组,术后 首次进食量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拔管后即刻、拔管后24h、出院前1天Burke量表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 1天、出院前1天SPQI量表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风险分层护理可有效降低丙泊酚全麻插管患者术后 咽喉 痛 发生率,缩短经口进食时间,增加术后 首次进食量,并改善吞咽功能与睡眠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葛晓琳 职统利 晋辉关键词:全麻插管 术后咽喉痛
相关作者
王宜庭 作品数:34 被引量:116 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全身麻醉 全麻气管插管 气管导管 呕吐 咽喉疼痛 王虎山 作品数:32 被引量:214 H指数: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喉罩 应激反应 手术病人 老年患者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岳红红 作品数:15 被引量:129 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研究主题:咽喉痛 术后咽喉痛 麻醉 手术 老年患者术后 郭红波 作品数:5 被引量:11 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咽喉痛 术后咽喉痛 雷火灸治疗 雷火灸 全麻术后 关鑫 作品数:9 被引量:103 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研究主题:咽喉痛 术后咽喉痛 聚类中心 脑电信号 麻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