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3篇“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相关文章
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被引量:1
2024年
提高对温带林下草本植物资源的认识,对物种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2015—2018年东灵山落叶阔叶林20 hm2样地450个样方(1 m×1 m)内草本,对比4年内的草本层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划分科与属的区系类型,分析物种多样性及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4年内草本层物种分别有62、55、57和56种,野青茅(Deyeuxia pyramidalis)、蒙古风毛菊(Saussurea mongolica)和大披针薹草(Carex lanceolata)优势种的地位没变;温带区系特征明显;年际间草本物种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具有显著差异;草本植物垂直方向分层显著,高度在10~20 cm范围的株数比例较大;物种数和个体数在样地中水平分布不均匀;各频度级物种数比例不稳定;草本植物以低多度级物种占多数,高多度级物种较少。
于涛朱丽魏岩祝燕
关键词: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物种多样性
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幼树及成树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2024年
研究森林生产力对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一般关注森林中树木的总体生产力,对幼树、成树生产力的关注较少,且较少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因素对幼树、成树生产力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调查数据,计算了物种丰富度、胸径变异系数和土壤养分等指数,采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别探讨上述因素对总体、幼树和成树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树木的总体生产力受到总体初始生物量、总体物种丰富度和土壤养分显著的正影响,受到胸径变异系数显著的负影响;幼树生产力受到幼树初始生物量、幼树物种丰富度和胸径变异系数显著的正影响,总体物种丰富度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显著,但随着土壤养分增加,幼树物种丰富度对幼树生产力有显著正影响;成树生产力受到成树初始生物量、总体物种丰富度和土壤养分显著的正影响,受到胸径变异系数显著的负影响,成树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但随着土壤养分增加,成树物种丰富度对成树生产力有显著负影响。各个因素对成树生产力的影响作用与总体树木类似,而在幼树中有所不同,生态位互补效应假说和植被数量假说很好地解释了森林生产力的提高。本研究为森林中不同生活史阶段树木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暖温带次生林的森林抚育具有重要意义。
杜晴晴任思远Nicole Tsz Shun Yuan祝燕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土壤养分生产力
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2024年
森林生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关系在全球物种丧失加剧的背景下备受关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单一方面的多样性,鲜少同时探究物种、功能和结构三个方面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哪方面更能影响地上生物量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北京东灵山1ha次生林样地清查数据,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生物因素(林分密度)、非生物因素(地形)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综合比较物种、功能和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1)多元回归结果表明Pielou均匀度指数、比叶面积群落加权平均值、胸径Shannon指数和林分密度对地上生物量有显著正影响,而功能离散度和海拔对地上生物量有显著负影响。(2)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和以胸径Shannon指数为主的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总效应最大,其次是海拔、物种多样性(Pielou均匀度指数)、功能多样性(功能离散度和比叶面积群落加权平均值)。研究认为生态位互补和质量比假说共同解释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上生物量,其中林分密度和胸径Shannon指数导致的生态位互补效应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为解释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暖温带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兴煜孟京辉任思远祝燕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
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邓婷婷
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形和林分结构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23年
森林群落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然而大多数森林物种多样性研究集中在乔木层,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北京东灵山2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450个1 m×1 m的草本样方调查数据,选择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作为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数据指标,分析了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形和林分结构的相关关系;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冗余分析(RDA)及层次分割的方法,探讨了地形因子和林分因子对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下草本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坡向增大(由阳坡转向阴坡)而呈下降趋势;4个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坡度和凹凸度均无显著相关性。(2)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和林地物种丰富度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但随平均胸径的增大呈上升的趋势;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与胸径变异系数无显著相关性。(3)层次分割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解释率为:林分密度>平均胸径>胸径变异系数>海拔;林分密度是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形、林分结构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期加强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认识,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邓婷婷魏岩任思远祝燕
关键词:地形林分结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秦岭皇冠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灌木层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2
2022年
灌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可以为进一步阐明森林物种共存、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群落演替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分析了秦岭皇冠25 hm^(2)森林样地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以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样地内灌木独立个体共20716株(分枝10463个),隶属于28科45属54种。灌木层优势种的优势度不明显,重要值均<10。灌木层植被的径级结构为倒“J”型;灌木在样地内呈聚集分布且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样地内个体数最多的9种灌木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与灌木层整体情况一致。随着海拔升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变化不显著,而Pielou均匀度指数(E)降低。多样性指数H、D、E随乔木层优势种个数增加而降低,E随亚乔木层优势种个数增加而升高。多样性指数H、D、E与土壤全磷呈显著负相关;H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E与土壤全钾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区灌木层物种丰富,结构稳定,更新良好;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到乔木层优势种个数和土壤pH、全磷的影响。
郭香瑶罗颖尹秋龙杨治春贾仕宏郝占庆
关键词:灌木层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2005–2015年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回收量季节动态数据集
2020年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东灵山地区该类型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良好。凋落物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以及影响地表环境的重要因子,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统一规范,在野外固定样地安装27个凋落物框,收集了2005-2015年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各组分(枯枝、枯叶、落花或果、树皮)回收量的季节动态数据回收量季节动态。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和碳循环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对推动我国植被生态学和长期生态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白帆张文艳王杨孙汝才苏宏新
关键词:次生林养分循环碳循环
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动态与物种共存机制研究
在当前气候变化情景下,暖温带森林受人为干扰破坏最为严重,己成为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成分之一,因此探明区域森林共存机制对于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建立,为探索不同尺度的物种共存提供了条...
马芳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物种共存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辽东栎和五角枫生长和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被引量:8
2019年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和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其在氮添加下的生长和生理生态响应,有助于深入理解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全球氮沉降背景下的生长和变化规律。该研究通过在北京东灵山落叶阔叶林的模拟氮沉降控制实验,以优势种辽东栎(Quercuswutaishanica)和伴生种五角枫(Acerpictumsubsp.mono)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和氮添加2种处理,每种处理4个重复,对照样地不做处理;氮添加样地施加尿素(CO(NH2)2),总的氮添加量为100kg·hm^–2·a^–1,测定氮添加对其生长和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氮添加显著提高了两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同时扩大了叶片光系统II反应中心电子传递体库,增加了基于光合电子流驱动的初级受体醌(QA)被还原的周转次数。氮添加也增加了两个树种当年生枝条的长度和生物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辽东栎种子的质量。辽东栎光合作用氮利用效率、枝条生物量对氮添加的响应程度明显超过五角枫。在未来氮沉降加剧的情景下,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优势种辽东栎的优势地位会进一步加强。
刘校铭杨晓芳王璇张守仁
关键词:氮沉降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枯立木与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14
2018年
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是保存较完整的落叶阔叶次生林,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是次生林演替过程的重要体现,也是下一步演替发生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其演替动态、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以东灵山20hm^2样地为固定监测平台,分析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的活立木、枯立木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样地中DBH≥1 cm的活立木共有103702株,植株密度为5185.1株/hm^2;枯立木共有4543株,植株密度为204.9/hm^2二者均包括了分枝和萌枝的个体数。样地内DBH≥1 cm的活立木共有58种,分属于33属18科,DBH≥1 cm的枯立木共有33种,分属于23属15科。(2)活立木与枯立木整体分布随径级增大,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小径级个体多度在分布中优势显著。(3)活立木空间分布随径级增大,聚集强度减小,10 cm≤DBH<20 cm、DBH≥40 cm此趋势明显,而20 cm≤DBH<40 cm在0—50 m的尺度范围内,规则、随机、聚集分布均出现。枯立木的空间格局,DBH<5 cm,DBH≥40 cm,尺度接近30 m时,随机分布;5 cm≤DBH<40 cm,0—50m尺度范围内,聚集分布。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了径级大小在空间分布上互补,不同径级的个体占据了样地内不同的生态位。(4)不同径级活立木与枯立木关联性分析表明,小径级小尺度,关联显著,大径级大尺度空间关联性逐渐减弱。枯立木的产生,是活立木受密度制约调控、演替地位及演替阶段、生境异质性等因素调控的结果,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马芳王顺忠冯金朝桑卫国
关键词:点格局分析密度制约生态位

相关作者

桑卫国
作品数:177被引量:2,200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暖温带 生物入侵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紫茎泽兰 落叶阔叶林
陈灵芝
作品数:73被引量:4,617H指数:3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辽东栎 落叶阔叶林 暖温带 物种多样性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祝燕
作品数:15被引量:55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物种多样性 密度制约 群落结构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物种组成
张守仁
作品数:25被引量:2,25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杂种 无性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叶绿素荧光 光胁迫
陈效逑
作品数:47被引量:1,312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物候 气温 植物物候 水热因子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