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6篇“ 早稻产量“的相关文章
机械化高产模式对土壤特性、早稻产量及稻谷镉含量的影响
2025年
为明确添加冬季机械翻耕、机械施石灰及机械中耕开丰产沟等措施的机械化高产模式对早稻季稻田土壤及水稻的影响,以农民习惯模式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模式下早稻产量、稻谷镉含量以及稻田土壤特性等的差异。结果显示:机械化高产模式下,稻田土壤pH值为5.82,较农民习惯模式提高了4.49%;有效磷含量9.36 mg/kg,较农民习惯模式提高了9.60%;速效钾含量162.03 mg/kg,较农民习惯模式提高了39.78%,但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早稻产量为7.52 t/hm^(2),较农民习惯模式提高了6.21%;稻谷的镉含量0.082 mg/kg,较农民习惯模式降低了41.01%。因此,机械化高产模式在提升早稻产量、优化稻田土壤特性和降低稻谷镉含量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盛永和周昕曾文进黄颖洪彭雨陈佳娜
关键词:早稻机械化土壤
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对田面水铵态氮和早稻产量的影响
2025年
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可以实现水稻轻简化施肥,为研究红壤地区早稻生产中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下适宜的氮肥用量,通过大田小区试验,按照60%控释氮肥和40%尿素配施比例设置施用纯氮69(N69)、104(N104)、138(N138)、173(N173)、207 kg·hm^(-2)(N207),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分析各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基肥施用后田面水铵态氮的动态变化,探讨田面水铵态氮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籽粒产量(P<0.05);随着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产量增加15.6%~30.6%,而氮肥农学利用率则逐渐减少。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后,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总量均显著增加,且均在施入氮肥第2天时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推进逐渐降低。施肥后1~7 d,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总量均与控释氮肥和尿素固定比例混合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拟合方程斜率表明,当氮肥用量增加1 kg·hm^(-2),在施肥后1~7 d,施肥后2 d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总量的增幅最高,分别为0.06 mg·L^(-1)和1.28 kg·hm^(-2)。综合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表现,在红壤地区早稻田推荐按照60%控释氮肥和40%尿素的固定比例将总氮用量控制在104 kg·hm^(-2),同时避免施肥后2 d排水,以减少氮肥流失。研究结果为红壤地区早稻生产的氮肥减施增效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吴艳邹乐萍宋惠洁胡丹丹柳开楼梁万里
关键词:早稻田面水铵态氮
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上饶地区早稻产量预报模型构建
2024年
利用2008—2022年早稻产量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江西省上饶地区早稻生育期气象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滑动平均、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筛选影响早稻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建立早稻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有效积温和降水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而最高气温和日照时数呈缓慢下降趋势。早稻生育期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有效积温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带状分布,而最高气温则表现为“南高北低”,降水量为“东多西少”,日照时数为“西多东少”。苗期有效积温、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抽穗期最低气温以及灌浆成熟期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是影响早稻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关键气象因子建立早稻产量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平均为96.9%,模型预测结果较为可信。
陶瑶陈娇娇周乾聪虢黎刘显男
关键词:早稻产量主成分分析
收获时期对早稻产量与镉积累分配特性的影响
2024年
为探讨湘南镉污染稻区早稻的适宜收获时期,以湘早籼45号、陆两优996和株两优4026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湖南郴州镉污染稻田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收获时期(齐穗后18、21、24、27、30 d)对早稻产量与镉积累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时期对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但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随收获时期推迟而提高,齐穗后27和30 d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随收获时期的延迟,各品种叶和谷壳镉含量、镉积累量、镉分配系数呈下降趋势,而茎和糙米镉含量、镉积累量、镉分配系数以及植株总镉积累量呈上升趋势,除陆两优996外各品种齐穗后30 d收获处理的糙米镉含量与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稻灌浆中后期(齐穗后18~30 d)籽粒镉主要来自土壤吸收和叶片、谷壳转运。早稻糙米镉含量品种间差异明显,陆两优996各处理糙米镉含量均超过了国家标准(0.2 mg/kg)。可见,推迟收获时期有利于提高早稻产量,但籽粒镉含量也会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糙米镉含量,湘南镉污染稻区早稻适宜的收获时期为齐穗后27 d。
王罕郑德超田琴琴吴小京周文新易镇邪
关键词:早稻镉含量
氮肥管理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24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即120 kg/hm^(2)(N1)、150 kg/hm^(2)(N_(2))和180 kg/hm^(2)(N_(3)),4个氮肥分配处理T1、T2、T3、T4,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1∶1∶1、0∶1∶1、1∶0∶1、1∶1∶0,以生产推荐施肥CK(施氮量12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5∶3∶2)和零氮处理(N0)为对照,研究施氮量和氮肥分配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_(3)、N_(2)、N1的早稻平均产量依次降低,N1的平均产量显著低于CK而高于N0的;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产量低于T1、T3、T4和CK的,其中显著低于T4的;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产量的降低主要缘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下降;基肥不施氮肥的T2处理的分蘖率虽未显著降低,但其成穗率低,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早稻氮素利用率随之下降;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低于T4的。可见,基肥缺失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大,而穗肥不施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小,推测前期氮肥管理可能是水稻有序机抛栽培高产的关键因子。
覃斌孙鑫刘福强何在周向军陶祖豪王慰亲郑华斌唐启源
关键词:早稻氮肥利用率
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茂名市早稻产量预报模型
2023年
利用茂名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早稻观测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确定茂名市影响早稻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茂名市早稻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茂名市早稻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6月下旬相对湿度、6月上旬日照和5月中旬雨量。经检验,建立的茂名市早稻产量模型对近两年预报准确度分别为95.8%和85.7%,可满足农业气象服务需求。
李剑金梁冰陈冰黄浩王洁远何泽华陈蔚烨
关键词:早稻产量SPSS
喷施“植宝硅钾”对早稻产量和降阻稻米重金属镉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是易富集镉的作物,长期食用镉超标大米可导致镉中毒,镉中毒可对人体骨骼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产生毒害作用,长期食用镉超标大米可导致腰、手、脚等关节疼痛。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痛苦。当前,推行种植镉等重金属低富集水稻品种,采用水肥管理、喷施叶面阻控剂、基施土壤调理剂等农艺措施,是实施水田土壤安全利用、确保水稻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周坚兵
关键词:早稻产量水田土壤镉中毒农艺措施
基于NDVI的湖北省天门市早稻产量估算被引量:1
2023年
目前对农作物进行产量估算大多采用某一时期或多个时期的NDVI来进行,然而仅采用某一时期的NDVI时,自变量少受其他因素干扰大,使用多个NDVI又会受到共线性的影响。本文以3~6月份的早稻为例,以湖北省天门市早稻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并结合气候修正因子的水稻估产模型。通过对不同月份的NDVI值与水稻平均产量之间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显著性分析。以确定用于估算水稻产量的最适合的NDVI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水稻的单产和NDVI建立了不同的估产模型。通过比较各模型的决定系数(R2),对估产精度进行评估,并最终选择出最佳的估产模型。此方法具有时效性强、监测范围广、社会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是未来农作物产量预测估算研究的主要方向。
吴雨轮
关键词:降水量地表反射率
高要区早稻产量预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6
2022年
利用1982-2020年高要区早稻产量及逐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降雨量,分析气象因子与早稻产量的关系,并建立早稻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早稻的气象产量与孕穗期≥10℃活动积温、孕穗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拔节期≥10℃活动积温、拔节期日照时数、抽穗期降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早稻产量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产量预报模型平均的准确率为80.23%,模拟效果较好。
高俊杰袁业溶梁应
关键词:农业气象早稻产量气象因子
翻压紫云英对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为研究翻压紫云英对2种不同类型土壤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连续5年田间微区模拟池试验,各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紫云英(GM)、纯化肥(F)及紫云英配施化肥(F+GM),2种类型土壤分别为红黄泥与河沙泥。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可使早稻增产,尤其在红黄泥中F+GM的增产效果更好,比F增产10%;2种土壤中,F+GM与F相比稻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CK相比,2种土壤的F+GM与GM可促进早稻生长前期各营养器官(根、茎叶)干物质的增加,后期F+GM与GM营养器官的干物质不再增加而有所降低;F+GM和GM的水稻籽粒干物质比CK高,而且持续增加。翻压紫云英可改善早稻的光合特性,2种土壤F+GM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高,胞间CO_(2)浓度除了河沙泥灌浆期高于GM外,其余均为最低。在2种土壤中表现出类似趋势,紫云英配施化肥可以增强早稻光合能力,增加干物质量,进而实现早稻增产。
朱启东聂军廖育林廖育林李东晖鲁艳红谢雪
关键词:早稻紫云英光合特性干物质

相关作者

彭建伟
作品数:232被引量:1,550H指数:21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油菜 水稻 氮代谢 早稻 氮肥利用率
鲁艳红
作品数:220被引量:1,863H指数:25
供职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紫云英 双季稻 稻田 紫云英种子 绿肥
廖育林
作品数:316被引量:2,755H指数:33
供职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紫云英 水稻 双季稻 稻田 稻草
荣湘民
作品数:332被引量:2,856H指数:29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油菜 水稻 有机无机肥配施 有机肥 氮肥利用率
易雪
作品数:6被引量:239H指数:5
供职机构:海南省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早稻产量 早稻 干旱趋势 干旱 气候适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