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50篇“ 早期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5年
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分别给予对照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强化保守治疗,给予观察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基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类危险程度较高的疾病,给予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使得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还具备降低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效果,临床疗效确切,可加强该治疗方式在临床的应用。
程英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介入治疗心功能临床疗效
早期介入治疗用于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4年
探究确诊为脑动脉破裂的患者展开早期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总计纳入40例确诊为脑动脉破裂的患者,均源自临沭县人民医院,研究首位、末位患者入院时间节点分别为2019年1月、2023年1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介入治疗,进而探究治疗后患者所获取的效果。结果 依据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判定患者疗效信息,显效及有效人数相加为39例,整体有效率为97.50%。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均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40例患者治疗后出现1例脑血管痉挛、1例尿路感染,并发症总计发生2例,占比为5.00%,整体症状较为轻微,且经相应处理后未对机体造成大碍。治疗后患者的MDA、D-D以及NIHSS均低于治疗前,SOD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将早期介入治疗应用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能够获取较好疗效,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MDA、D-D、NIHSS、SOD指标水平的改善,可有效缓解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协助患者获取理想临床价值。
胡彦龙王猛凌思源
关键词:脑动脉瘤破裂早期介入治疗
芒针早期介入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芒针早期介入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与治疗组33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组予以芒针透刺阳陵泉透刺悬钟,丘墟透照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POMA)评分、足内翻角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步态、平衡测试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足内翻角度均小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足内翻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芒针早期介入可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足内翻角度,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王储蓄周婷燕炼钢陈幸生李静江娜杨娅贾泽坤殷红彪王磊王频
关键词:足内翻中风透刺早期介入
纤维支气管镜早期介入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早期介入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于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72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患儿,均予以纤维支气管镜早期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于发病至介入时间>3日与≤3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肺复张时间为(6.76±1.26)d,咳嗽改善时间为(3.20±1.81)d,体温恢复时间为(2.67±1.82)d,肺部啰音改善时间为(4.33±1.58)d,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为(10.54±2.22)d,住院时间为(10.31±2.31)d,其短于对照组的(9.38±2.74)d、(7.61±2.72)d、(6.66±4.13)d、(7.69±2.66)d、(13.59±2.46)d和(13.45±2.32)d(P<0.05);试验组的TNF-α为(42.24±15.42)pg·mL-1,IL-6为(25.45±8.25)pg·mL-1,hs-CRP为(4.02±1.21)mg·L-1,PaO2为(38.78±1.33)mmHg,其低于对照组的(54.74±14.35)pg·mL-1、(34.32±8.26)pg·mL-1、(6.22±1.13)mg·L-1和(46.58±1.45)mmHg(P<0.05);试验组的PaCO2为(92.55±3.79)mmHg,SpO2为(98.35±1.59)%,高于对照组的(80.66±3.32)mmHg和(92.54±1.78)%(P<0.05);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其低于对照组的19.44%(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早期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的发展,缩短肺不张恢复时间,改善肺部功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申鹏
关键词:肺不张
风险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治疗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4年
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治疗中,予风险护理的价值。方法 本院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023年1月-12月),数表法,分为观察组(风险护理+传统护理,39例)、对照组(传统护理,39例),探讨干预价值。结果 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心境状态、神经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 该护理干预,可提升生活水平,具较好的应用效果。 。
廖凤密
关键词:脑梗死介入治疗神经功能
早期介入治疗联合精细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
2024年
分析早期介入治疗联合精细护理用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90例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予以精细护理,就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遵医用药、规范康复训练、合理饮食、情绪调节、按时复诊等行为遵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FMA、MBI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早期介入治疗联合精细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护行为,从而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黄雪莲
关键词:介入治疗精细化护理急性脑梗塞遵医行为
风险管理对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
2023年
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治疗中落实风险管理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96例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n=48)、B组(n=48)两组,分别给予常规管理及风险管理,对比护理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结果 B组较A组NHISS评分更低,MoCA评分、FMA评分更高;B组较A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护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评分显著更高;B组较A组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栓塞、梗死区出血转化、吸入性肺炎与死亡的发生率更低;上述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前两组NHISS评分,MoCA评分、FMA评分差异较小,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管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与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沈茜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治疗
纤维支气管镜早期介入治疗对炎症浸润型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作用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早期介入治疗对炎症浸润型(Ⅰ型)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患者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Ⅰ型TBTB患者3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化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抗结核化疗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早期介入治疗治疗1、3和6个月末进行痰涂片检查和结核杆菌培养,记录痰菌阴转情况;治疗1、3、6个月末进行胸部X线片、肺功能和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评价临床症状好转率、病灶有效吸收率和阻塞性肺炎有效吸收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CD_(4)^(+)、CD_(8)^(+)、CD_(4)^(+)/CD_(8)^(+)、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进行免疫炎症的随机行走模型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1、3和6个月末痰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4.71%(99/153)比52.29%(80/153)、80.39%(123/153)比62.09%(95/153)和91.50%(140/153)比73.86%(11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治疗1个月末临床症状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77%(145/153)比66.67%(102/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3和6个月末临床症状均消失。观察组治疗1和3个月末有效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20%(112/153)比51.63%(79/153)和96.73%(148/153)比85.62%(131/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6个月末病灶全部吸收。观察组治疗1和3个月末阻塞性肺炎有效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8.43%(120/153)比39.87%(61/153)和89.54%(137/153)比79.08%(121/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治疗6个月末阻塞性肺炎全部吸收。两组治疗前CD_(4)^(+)、CD_(8)^(+)、CD_(4)^(+)/CD_(8)^(+)、IL-6、IFN-γ和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_(4)^(+)、CD_(4)^(+)/CD_(8)^(+)和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0.343±0.032比0.311±0.023、1.37±0.18比1.12±0.16和
徐源李明武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结核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早期介入治疗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2023年
目的对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疾病的患者应用超早期介入治疗,探究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2月本科接诊闭塞型脑梗死病患60例,随机均分两组,研究组采取早期介入疗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针对NIHSS评分,研究组出院时(5.62±0.71)分,比对照组(12.58±1.03)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总有效率,研究组96.67%,比对照组76.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1月后血管再通情况分析,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中运用早超期介入治疗,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疗效的提升。
王林
关键词:介入治疗神经功能
双能量CT扫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介入治疗及评估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扫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介入治疗及评估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就诊的急性脑卒中且行介入治疗术的患者50例,术后6 h内行头颅双能量CT检查,术后72 h开展常规平扫CT随访,将其结果作为参考,分析双能量CT扫描鉴别诊断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中线性混合(MIX)图像上出现高密度影的患者共28例,双能量CT扫描鉴别诊断早期脑出血的准确率为89.29%,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83.33%;MIX图像上碘对比剂外渗的平均CT值为(90.50±16.21)HU,出血的平均CT值为(58.80±12.1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量CT扫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介入治疗及评估出血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使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得到有效鉴别诊断。
朱大兵黄伟涛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出血

相关作者

李占全
作品数:358被引量:1,086H指数:15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 冠状动脉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冠状动脉造影
李荣琴
作品数:21被引量:56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后 早期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董玉梅
作品数:8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溶栓后 早期介入治疗 血栓溶解疗法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张明
作品数:154被引量:516H指数:11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 外周血干细胞 冠状动脉 心肌梗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张薇薇
作品数:89被引量:283H指数:9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 外周血干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