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7篇“ 族群性“的相关文章
族群被引量:4
2023年
文章通过梳理族群族群在西方语言的发展脉络和族群发生学,解释了关键术语的变化及其所承负的社会文化意涵。自20世纪60年代以降,族群逐渐成为显学,自然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文章就主要的理论取向——原生论和工具论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讨论,认为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研究的目标和视角,彼此间并不存在矛盾。文章也讨论了族群研究近些年的发展,并就其未来做了一定程度的展望。
范可
关键词:族群性族群工具论人类学
族群或公民:时政新闻接触如何影响中国国家认同?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时政新闻接触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时政新闻接触增强了公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影响了国家认同,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时政新闻接触越频繁,国家认同感越强。公民身份认同在两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存在中介效应。另外,中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来自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而非一种族群的认同,属于现代国家认同。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可能总体上呈减弱的趋势,但我国媒体的建构功能会有效减缓这种趋势。
吕尚彬黄泽文
关键词:国家认同
区分与交融:互动中的族群族群边界再探讨被引量:5
2022年
族群”“族群边界”皆为社会分类意义下的抽象概念,“区分”的学理意义在应用于认知过程中往往限于“差异”而致使族际交融被忽略,这一应用误区关乎抽象化分类与族群事实之间的关联与区分。本文基于族际互动维度,探寻“族群”的区分意义,以及被忽略的稳定与可变、典型与指向,以图呈现“族群”的多重意涵;分类意义延伸下的“族群边界”,其“区分”本质与边界互动中呈现的交融、重构一同形成“一体三位”的多维结构。无论“族群”还是“族群边界”,“区分”的本质与多重维度作用于族际互动的区分与交融,是族际共同凝聚与族群发展整合的动力。挖掘“区分”意义,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学理支持,也是把握中西方族群话语体系差异的关键。
李洁杨博皓
关键词:族群性族群边界
文化、族群与认同政治:学术生涯的若干片段
2022年
廖兄明君竭诚邀请我为学报“学术名家”栏目撰文。“名家”,我真是愧不敢当,但廖兄的热忱与执著说服了我。我自忖圈子也就那么小,当回“名家”也无不可。回顾一下自己的学术生活,或许对年轻的初入行者有些帮助。像我这样生放肆之人居然也在学界耕耘有年,虽然没那么成功,但也可以感受到学问对人的熏陶。尽管时至今日我依然不时口吐脏话,有时也会怒不可遏、暴跳如雷,但勉强还算是个书生吧。文化、族群与认同政治,不仅是我多年来学术工作的主体,而且也是写作中的工具概念。文化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几乎所有从事人类学研究者,每天都会接触它;族群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聚焦于介于他我之间的边界,是一种发生在不同族群接触和交往过程中的社会现象。
范可
关键词:族群性社会文化人类学交往过程认同政治社会关系学术生涯
纳若敢啸:足球、族群与丽江男气质的建构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对丽江当地青年的足球生活进行田野考察,分析少数族裔男的个体行为与集体经验,揭示在地族群的男气质在市场经济形态下赛事转型中的建构过程。首先,丽江足球青年借“纳若”的话语诠释,策略地表达了族群身份,实践了“另类”男气质及其主体的彰显。其次,非支配地位的族群内部,生产了以“敢啸”为核心、以身体化的极致表达为途径的男气质,再现了丽江地方族群在市场经济进程中,过往的历史根基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结构的张力。
高诗怡
关键词:男性气质足球族群性身体社会转型
跨国族群电影:越界的主体与新族群的银幕书写——基于中国朝鲜族导演张律的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徘徊于不同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之间,中国朝鲜族导演张律的电影呈现了祖国与原乡、个体与族群、离散与在地之间相互碰撞、对话和交融的景观,生成了一种新族群的银幕建构。本文基于张律电影的案例分析,提出"跨国族群电影"的概念。这一概念试图整合以跨国族群为创作主体、话语主体与表现对象的影片,探寻中国文化银幕表征的边界空间及其内部的混杂,推动中国电影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李一君林吉安
关键词:朝鲜族
论音乐在建构族群、身份认同和地域中的意义——评《族群、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被引量:2
2021年
马丁·斯托克斯主编的《族群、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一书,对于文化研究,诸如社会别、族群文化、政治权力、民俗学及其与音乐的紧密关系,以及音乐人类学和音乐学本身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著作问世20余年来,一直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必读文献。本书评作者为该著的译者,通过引言、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主题词释义与论题综述分析、结语4个部分,对译著进行了系统完整的介绍、分析和评价。
洛秦侯越
关键词:族群性身份认同地域性音乐人类学
导论:族群、身份认同与音乐
2020年
族群、身份认同与音乐》一文为著作《族群、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的第一章“导论”。作者斯托克斯也是该著的主编,该导论对于上述论题的概念重点、复杂及其存在的问题都做了极其富有理论的探讨。此文及该著堪称为族群、身份认同及其与音乐的关系在不同地域文化语境、地方知识中的表现和表达研究的经典之作。
洛秦
关键词:族群性身份认同
族群视野下的族际交往智慧
2020年
族群从原先所侧重表达的生物学内涵转向了历史-文化内涵。族群主要指族群质和特征,体现为不同族群在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他我之别”。自古以来族群之间有冲突也有融合,并不必然是“其心必异”。族群认同源自原生因素还是工具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现在被更多地认为是源自两种因素的交融。在当下这个多元共生的社会,不同族群身份的人如何和睦相处,可以通过尊重差异、平等相待、淡化族群、侧重国民、多多接触、交流沟通等方式来体悟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智慧。
刘亚红
关键词:族群性
族群、地方与国家认同——百年中国文学的满人路径被引量:4
2020年
回首百年中国文学,“满洲-旗人-旗族-满族”这一系列族别名称的变迁及相应的文学表述,体现了满人社会地位的起伏及认同的嬗变,与之相关的是族群、地方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纠葛。满人从部落到帝国,再从天下到万国的近代转折中,中国的普遍退缩为全球中的地方,20世纪之交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满人的族群自觉在西来的民族主义话语中被刷新,成为国家中的地方化存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反殖民反封建斗争、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让边缘地方的满人融入到国家之中,进而在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多民族平等公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复杂的起伏嬗变,始终与时代与社会交织在一起,启蒙、革命、解放、阶级、现代的主流话语一直如影随形,但满人文学依然体现出其独有的路径。从君主立宪到救亡图存,到融入社会主义叙事,再到文化主义的怀旧表达,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统一与多元的内在辩证,同时也敦促我们重新思考重新认识“中国”及中国认同的问题。
刘大先
关键词:满族文化史族群性

相关作者

祁进玉
作品数:106被引量:43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研究主题:土族 涵化 共同体意识 生态移民 国家认同
陈心林
作品数:43被引量:171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北民族学院
研究主题:土家族 族群 族群性 实证研究 土家语
范可
作品数:65被引量:498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人类学 多民族国家 文化 权力 族群
洛秦
作品数:130被引量:76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上海音乐学院
研究主题:音乐人类学 音乐 音乐研究 城市 民族音乐学
黄瑾
作品数:11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彝族 族群认同 族群 黔西北 彝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