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71 篇“ 旅游目的地形象 “的相关文章
新媒体时代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宣传研究 2025年 有关旅游 目的地 形象 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旅游 行业的宣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 迎合多元化的媒介形象 ,相关从业者要调整宣传策略,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扩大旅游 目的地 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本文主要对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宣传展开研究。 郑笃凯关键词:新媒体 旅游目的地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汉服旅游 目的地 形象 感知 2025年 随着文化与旅游 深度融合的发展,“汉服热”作为新兴业态受到社会和行业广泛关注。通过收集微博、抖音两大社交媒体平台游客对于洛阳汉服旅游 的帖子文案,采用文本分析法借助ROST CM 6软件进行高频词、语义网络、情感分析挖掘游客对洛阳汉服旅游 形象 感知。结果表明,游客对于洛阳汉服旅游 的整体形象 感知以积极情绪为主,但仍存在一些消极情绪。最后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从汉服文化符号互动、汉服消费、汉服文化体验等多维度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以期推动洛阳汉服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孟庭瑞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 旅游目的地形象 黄果树瀑布旅游 目的地 形象 感知研究——基于网络文本的分析 2025年 随着互联网和智慧旅游 的迅速兴起,传统旅游 景区信息来源方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旅游 网站获取有关景区的信息,并在网站上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旅游 评论数据。现以黄果树瀑布为例,基于携程网络游客的评论内容,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采用八爪鱼采集器和R OST CM6.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从游客视角下探讨黄果树瀑布认知形象 和情感形象 两个方面的旅游 形象 感知,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开发旅游 资源、完善景区设施、加强管理的建议,以期提升该景区的旅游 形象 。 胡忠雪 胡永铨关键词:旅游目的地 形象感知 网络文本 黄果树瀑布 旅游 演艺产品对旅游 目的地 形象 的影响及提升机制分析2025年 现代旅游 发展已经进入了“形象 导向阶段”,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已经成为游客出游决策的关键性参考因素,尤其对于潜在旅游 者而言,具有吸引力的积极形象 是促进其出游的重要动力源泉,因而旅游 目的地 形象 的塑造和提升的重要性在促进各旅游 目的地 旅游 发展中日益凸显。通过对国内旅游 演艺发展历程、产品开发现状以及与目的地 形象 产生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分析,并根据二者关系的演进归纳了旅游 演艺产品对目的地 形象 的投射借鉴、展示传播及弥补丰富等正向影响和一些消极影响。其次,进一步研究旅游 演艺产品对目的地 形象 的影响路径,由此构建旅游 演艺产品对目的地 形象 的提升机制。 李杰 车洁 杨晓琳关键词:旅游演艺产品 旅游目的地形象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与淮南旅游 目的地 形象 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 2025年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不仅能够彰显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可以为淮南旅游 形象 注入新的活力。本研究通过对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与淮南旅游 目的地 形象 提升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设定标准和阈值,对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与淮南旅游 目的地 形象 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组态路径分析。通过计算揭示关键的路径机制,提出通过制度建设、基础建设、公众认知等不同因素组合的路径,共同作用于淮南旅游 目的地 形象 的提升,为文化遗产活化、旅游 政策制定及旅游 发展规划提供实证依据。 刘琴 谭富强关键词:考古发掘 旅游目的地形象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 目的地 形象 感知研究——以东风韵景区为例 2025年 文章基于游客在携程网、同程网、去哪儿网三大平台的网络评论文本,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通过ROST CM 6.0软件,从游客认知、情感两方面深度挖掘弥勒市东风韵景区的旅游 形象 感知,发现景区特点鲜明,具备着“网红”属性,游客以“打卡”“拍照”为出游目的 ,但游客感知两极化凸显,积极情绪占比61.25%、中性情绪0.56%、消极情绪38.19%,消极情绪占比明显,同时,针对景区提升旅游 形象 提出了建议。 穆然 丁志威 穆宣书 谢茂雪 区月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 目的地 形象 感知研究——以新密伏羲山为例 2025年 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逐渐普及的大背景,选取新密伏羲山为研究区域,通过爬虫软件爬取携程网游记及游客评论,获得大量网络文本信息,再借助内容分析法和ROST-CM6软件进行高频词、情感、语义网络分析,重点探索游客对于新密伏羲山的形象 感知。结果表明:游客对新密伏羲山的基本认知是大峡谷、瀑布、空气,体现其卓越的山地 旅游 资源特色;游客对于新密伏羲山原有的自然资源禀赋、网红游玩项目、近郊的地 理位置感知较优,评价均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主要集中在基础旅游 设施不完善、标示牌/周边配套不足、景区整体的服务品质一般、票价设置不合理等方面;整体的形象 方面,新密伏羲山是近郊的优质短途游览地 ,天然氧吧、优美景色、休闲胜地 是游客普遍的真实感知;在语义网络分析中,整体游客评论呈现“核心-次核心-再核心-最外圈”的圈层结构,以景色为中心时,景色-伏羲山、景色-大峡谷、景色-瀑布联系最为紧密。 范曼莉 陈亚茹 陈楠自我投射与他人感知: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偏差分析——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2025年 文章以贵州青岩古镇为案例地 ,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将青岩古镇的投射形象 与感知形象 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1)投射、感知形象 高频词的构成均以名词为主并有部分词汇重合,说明两种形象 的构成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较大差异;(2)从可视化词云以及高频词类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投射形象 中该景区官方注重宣传人文类旅游 吸引物,而感知形象 中游客对自然风景和美食的关注度较高;(3)在曲线拟合图中,投射—感知两种形象 长尾特征均明显;(4)游客感知形象 以积极情绪为主,消极情绪主要集中于“商业化”方面。据此,文章提出:青岩古镇应当开发特色旅游 产品,整合当地 旅游 资源,加强宣传营销;通过控制关键点,引导游客预期来提升景区形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体验感。 马静 郑龙悦 梁爽关键词:青岩古镇 感知形象 基于网络文本的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动态演化特征研究——以峨眉山市为例 2025年 旅游 目的地 普遍面临形象 构建与形象 更新的重要任务,但学界对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动态演化规律还缺乏深入认知。本研究以峨眉山市为例,基于2011年至2021年的网络文本资料,对其投射形象 和感知形象 的词汇表达和内在结构进行历时动态分析和多维对比分析,深入探究旅游 目的地 形象 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旅游 目的地 “投射—感知”形象 差异客观存在,但二者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趋同的态势;旅游 目的地 的核心形象 具有高稳定性,而边缘形象 则具有不稳定性;旅游 目的地 形象 的动态演化由官方与游客之间复杂的双向作用所驱动。本研究拓展并深化了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动态演化的相关研究,能为旅游 目的地 形象 构建与形象 更新提供方法指导。 张毓峰 段昊岑 吕兴洋关键词:旅游目的地 感知形象 动态演化特征 短视频内容特征对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及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积极情绪理论 2025年 短视频是数字文旅时代旅游 目的地 营销推广的有效工具,该文基于积极情绪理论,以山西省陵川县王莽岭网红景区为例,构建短视频内容特征与旅游 目的地 形象 感知及游客行为意愿关系的研究假设和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503份有效问卷数据对研究模型和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短视频文案和出镜人直接显著影响游客行为意愿,短视频场景和背景音乐的直接影响不显著;②短视频内容特征(文案、场景、出镜人和背景音乐)对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建构具有显著影响,旅游 目的地 形象 能激发游客出游意愿并在短视频内容特征和游客行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③短视频内容特征(文案、场景、出镜人和背景音乐)对游客的积极情绪有显著影响,积极情绪在短视频内容特征与游客行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能进一步激发游客的行为意愿;④积极情绪和旅游 目的地 形象 在短视频内容特征和游客行为意愿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从短视频视角丰富了旅游 目的地 建设与营销研究内容,可为网红旅游 目的地 营销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王维胜 周泱宏 唐承财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
相关作者
吴晋峰 作品数:95 被引量:1,486 H指数:22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旅游流 社会网络分析法 入境旅游 网络结构 旅游 文春艳 作品数:10 被引量:90 H指数:3 供职机构: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旅游目的地形象 旅游 游客 旅博会 旅游行为 白丽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182 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财经学院 研究主题:旅游目的地形象 TDI 旅游目的地 阳朔旅游 非结构化 魏宝祥 作品数:31 被引量:263 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地区 旅游目的地形象 旅游目的地 旅游经济 旅游业发展 白凯 作品数:133 被引量:2,928 H指数:31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入境游客 旅游 旅游目的地 旅游者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