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58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文章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引量:10
- 1994年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200011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米粼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由目产期窒息引起,是儿童早期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HIBD病变主要发生在脑实质,通常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见于足月儿及部分早产儿;也可累及脑深部血管,...
- 米粼
-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
- 铁死亡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025年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期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易导致新生儿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类型,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关于铁死亡与新生儿HIBD的研究逐年增多,大量研究表明铁死亡与新生儿H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有研究指出维生素K2,特别是甲萘醌-4(MK-4)可以通过抑制铁死亡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简要综述铁死亡在新生儿HIBD及小胶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并展望维生素K2,特别是MK-4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新生儿HIBD预后的可能,以期提供一种更加经济、安全且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 张天阳徐文秀秦昕宇邢雪雪毕玫荣
- 关键词:脑损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脂质过氧化作用小胶质细胞
- 针灸调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铁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025年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导致早产儿和足月儿死亡以及神经发育性残疾的主要原因。新生儿HIBD病理机制错综复杂,铁死亡可能是其关键损伤机制。目前关于新生儿HIBD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针灸干预临床疗效确切,但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铁代谢、氨基酸抗氧化系统失衡、脂质过氧化物蓄积、铁死亡抑制蛋白1等均与新生儿HIBD密切相关,而针灸可调控新生儿HIBD后铁死亡。深入研究针灸调控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可以为临床针灸早期干预新生儿HIBD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唐榕彭紫非易细芹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儿针灸疗法
-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从脾肾论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
- 2025年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围生期窒息所引发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其机制复杂,缺乏特异治疗手段。近年来有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围生期窒息引发的新生儿HIBD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中医“脾”“肾”与线粒体的功能在病理上存在广泛的关联,脾肾两虚是新生儿HIBD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本研究基于“脾-肾-线粒体”理论,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与HIBD的关系,丰富脾肾两虚病机理论,以期阐明从“脾肾论治”新生儿HIBD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治疗此病提供新思路。
- 高涓黄玉梅陈力维王伟王德军
-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脾肾论治
- 分析强化风险护理与音乐疗法联合应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及发育影响研究
- 2025年
- 本研究旨在探索强化风险护理与音乐干预联合应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整体发展进程的影响。方法: 针对本研究目的,选取了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HIE患儿),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组样本均等地划分为对照组(49例,接受标准护理程序)和实验组(49例,实施强化风险护理策略及音乐疗法干预)。对比分析了两组干预措施在护理成效方面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干预后,两组新生儿的行为神经测评(NBNA)各项指标得分均显著提升,且实验组的提升幅度显著超过了对照组,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均展现出显著提升的趋势,且实验组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意识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和原始反射恢复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 强化风险护理结合音乐干预策略显著降低了患有脑损伤的婴儿(HIE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同时促进了其神经功能、智力及心理运动能力的发展,加速了症状恢复进程,这一综合干预措施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 阳瑞霞
- 关键词:音乐干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功能
- 线粒体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早期死亡和远期神经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主要是由缺氧以及脑血流受限造成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复杂,主要与氧化应激、神经炎症以及神经兴奋性毒性有关,而线粒体参与了该机制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未成熟脑损伤发生发展的研究焦点。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形态结构异常、功能及动力学的改变。本文就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线粒体的形态、功能和动力学的改变以及针对线粒体的干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从而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新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 窦海萍杨柳
-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线粒体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探讨
- 2024年
- 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I)的诊断价值。方法6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SWE技术对其颅脑内感兴趣区(ROI)进行弹性测量,ROI分别为左右侧脑室及基底节区脑实质,弹性成像的剪切波速度转化为杨氏模量表示组织硬度。分析新生儿基本信息;比较正常儿新生儿与HII患儿双侧侧脑室及基底节弹性值;分析新生儿双侧侧脑室及基底节弹性诊断效能。结果64例新生儿中正常新生儿30例,HII患儿34例。HII患儿左右侧侧脑室以及基底节区的均值(mean)、最大值(max)、最小值(min)、标准差(sd)均小于正常新生儿,差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弹性均值,右侧侧脑室的曲线下面积(AUC)[95%置信区间(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1.00,1.00)、5.34 kPa、100.00%、100.00%;左侧侧脑室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9(0.98,1.00)、5.20 kPa、97.06%、96.67%;基底节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2(0.85,0.99)、6.32 kPa、88.24%、86,67%。基于弹性最大值,右侧侧脑室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99,1.00)、11.37 kPa、97.06%、100.00%;左侧侧脑室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8(0.95,1.00)、8.98kPa、94.12%、100.00%;基底节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9(0.55,0.83)、13.10 kPa、58.82%、96.67%。基于弹性最小值,右侧侧脑室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0.82,0.99)、3.22 kPa、100.00%、76.67%;左侧侧脑室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3(0.60,0.86)、3.12 kPa、82.35%、66.67%;基底节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6(0.63,0.88)、2.32 kPa、79.41%、76.67%。基于弹性标准差,右侧侧脑室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8(0.96,1.00)、1.62 kPa、91.18%、96.67%;左侧侧脑室的AUC(95%CI)、阈值、敏感度
- 施杨任海悦徐金锋孙秀荣陈玲玲
- 关键词:超声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大脑可塑性的相关机制及影像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4年
-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a brain inury,HIBI)是导致新生儿后期病残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在发育阶段对脑损伤的适应性在脑功能重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IBI后大脑可通过神经元再生、突触重塑、胶质细胞增生等机制来进行修复与重建。了解HIBI的病理损伤机制、影像手段及大脑可塑性,有助于把握治疗的时间窗,并为新生儿HIBI损伤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及前景。
- 张琴郑阳
- 关键词:脑损伤磁共振成像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序性细胞死亡及康复治疗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一种脑细胞缺血缺氧性坏死病变,可导致神经发育性残疾,降低儿童生存质量,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元细胞死亡调控机制,参与HIBD的发生发展。康复治疗是改善HIBD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干预方式,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效应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康复治疗可调控PCD,是促进HIBD后功能恢复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PCD特别是凋亡、自噬、焦亡、铁死亡在HIBD中的作用机制及康复干预机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曾学究展立芬丁强盛梁柔筠艾坤周予婧唐榕易细芹张泓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儿程序性细胞死亡康复治疗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自噬的动态作用及干预价值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系统修复尚无特效疗法,是医学界研究的难点与热点。自噬作为一种细胞自我修复机制,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信号途径发挥作用,但其在HIBD不同阶段的具体作用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有关自噬在新生儿期HIBD不同阶段的研究结果:在缺氧缺血的急性期,自噬活性明显增加,其保护或损伤作用仍存在争议;而在亚急性及慢性期,自噬可能对神经元存在促死亡和神经修复双重作用;在后遗症期,自噬相关研究尚不充分,但脑瘫患儿自噬相关基因(ATG)的表达水平揭示了自噬在HIBD后的正反两面性。从整体研究来看,适度的自噬水平有助于清除受损组分和毒性蛋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自噬在HIBD中的作用和机制,将有助于开发基于自噬的HIBD防治策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何悦刘裕源吴至凤
- 关键词:自噬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自噬相关基因脑瘫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