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4篇“ 新月菱形藻“的相关文章
- 硅缺乏调控小新月菱形藻中心碳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2025年
- [目的]分析硅缺乏对小新月菱形藻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方法]收集缺硅24 h和正常培养条件下的藻细胞,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其RNA进行测序。以正常培养藻细胞为对照,鉴定硅缺乏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GO和KEGG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以对照相比,共鉴定出668个基因和1306个基因在硅缺乏时分别上调和下调表达。GO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性富集在38个GO条目中,主要与阴离子转运,膜组分及转录因子活性等相关。8个KEGG显著性富集通路主要与中心碳代谢等途径相关。进一步分析差异基因表达模式,发现与糖酵解相关基因均下调表达,碳代谢相关基因在硅缺乏时上调表达。[结论]硅缺乏诱导小新月菱形藻1974个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差异表达,其中,糖代谢相关基因下调表达,而碳代谢相关基因上调表达。
- 李亚军何金曼张秀霞邓晓东
- 关键词: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基因调控
- 基于组学联合分析挖掘小新月菱形藻低温胁迫响应元件
- 海洋硅藻是一类重要的真核浮游植物类群,是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碳、氮、硅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在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双重作用下,海洋环境正发生着巨大改变,具体表现为海洋p H、温度、表层营养盐等...
- 尚思宇
- 关键词:硅藻
- 光质对新月菱形藻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确定新月菱形藻生长及油脂产量的最适光质。【方法】在智能光质培养箱的静置培养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不同光质(LED白光、LED红光、LED蓝光、LED绿光和LED黄光)条件下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光质对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总脂累积和脂肪酸合成有显著影响(P<0.05):LED绿光和黄光培养下新月菱形藻比生长速率显著高于白光、蓝光和红光组;LED白光、绿光和黄光培养下新月菱形藻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红光和蓝光组;LED白光、绿光和黄光培养下新月菱形藻的总脂含量显著高于红光和蓝光组;LED蓝光、绿光和黄光培养下新月菱形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显著高于白光和红光组;LED蓝光培养下新月菱形藻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LED红光培养下新月菱形藻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结论】LED绿光和黄光能提高新月菱形藻的生长速率,LED蓝光有利于提高新月菱形藻的PUFAs和EPA的含量,LED红光有利于提高新月菱形藻的DHA含量。
- 夏心怡彭瑞冰张聪颖蒋霞敏
- 关键词:新月菱形藻光质总脂含量脂肪酸
- 一种小新月菱形藻混养生产提高岩藻黄素产量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新月菱形藻混养生产提高岩藻黄素产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活化好的小新月菱形藻进行培养,使其处于对数生长期;第二步:将第一步中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小新月菱形藻培养液作为种子液,按照10‑20%的接种量...
- 牟海津孙翰朱常亮杨淑芳付晓丹朱琳
- 不同碳源对溢油胁迫下小新月菱形藻毒性缓解作用研究
- 2023年
- 为缓解海上溢油胁迫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添加不同碳源可能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为实验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C_(6)H_(12)O_(6))和碳酸氢钠(NaHCO_(3)),探究在180#燃料油分散液(WAF)胁迫下外源碳源对其毒性效应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NaHCO_(3)的作用下,小新月菱形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Chl a)含量增加,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培养4天后,脂肪酸组成与正常组基本一致,毒性效应得到明显缓解。不同浓度的C6H12O6均降低了小新月菱形藻Chl a含量,C18:1n-9比例明显增加。低浓度C_(6)H_(12)O_(6)对WAF胁迫下小新月菱形藻毒性效应的缓解作用较小,高浓度C_(6)H_(12)O_(6)加重了WAF的毒性效应,导致了更严重的脂质过氧化。因此,添加适宜浓度的NaHCO_(3)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WAF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毒性效应。
- 刘瑀郝效玉范惟佳王国光
- 关键词:WAF脂质过氧化脂肪酸组成
- 一种小新月菱形藻混养生产提高岩藻黄素产量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新月菱形藻混养生产提高岩藻黄素产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活化好的小新月菱形藻进行培养,使其处于对数生长期;第二步:将第一步中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小新月菱形藻培养液作为种子液,按照10‑20%的接种量...
- 牟海津孙翰朱常亮杨淑芳付晓丹朱琳
- 文献传递
- 大型海藻异枝江蓠对新月菱形藻化感作用的机制研究
- 黄博文
- 响应面法优化小新月菱形藻培养基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优化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培养基,筛选其生长的最佳营养盐浓度。【方法】采用响应面法,筛选f/2培养基中的NaNO_(3)、NaH_(2)PO_(4)·H_(2)O、Na_(2)SiO_(3)和C_(6)H_(8)FeNO_(7)浓度,优化小新月菱形藻的培养基配方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小新月菱形藻相对适宜的营养盐浓度:NaNO_(3)为0.2、0.5和0.8 g/L,NaH_(2)PO_(4)·H_(2)O为0.005、0.0075和0.01 g/L,Na_(2)SiO_(3)为0.02、0.05和0.08 g/L,C_(6)H_(8)FeNO_(7)为0.001、0.002和0.003 g/L;通过响应面优化,4种营养盐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影响强弱依次为:NaNO_(3)、NaH_(2)PO_(4)·H_(2)O、C_(6)H_(8)FeNO_(7)、Na_(2)SiO_(3),最佳浓度分别为NaNO_(3)0.5 g/L,NaH_(2)PO_(4)·H_(2)O 0.0075 g/L,Na_(2)SiO_(3)0.05 g/L,C_(6)H_(8)FeNO_(7)0.002 g/L,营养盐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小新月菱形藻生长;使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培养该藻,藻细胞密度提高28.15%,显著高于f/2培养基组的细胞密度(P<0.05)。
- 李琦张达娟张树林王泽斌贾滢暄黄兰英梁鹏飞陈璇龙成凤
- 关键词:营养盐响应面法
- 小新月菱形藻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及高产岩藻黄素藻株的筛选被引量:3
- 2022年
- 本文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B248为研究对象,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技术对其进行诱变,并从中筛选出生长、光合活性和岩藻黄素含量均优于出发株的优良突变株。研究表明:小新月菱形藻B248产生有利突变的最佳条件为ARTP输入功率120 W、气流速度10 L/min、处理距离2 mm、处理时间16或20 s,在上述条件下藻的致死率在90%以上。将诱变的突变株经过固体平板第一轮筛选、96孔板第二轮筛选、20 mL试管第三轮筛选、100 mL锥形瓶第四轮筛选,最终获得6株优良突变株,分别编号为Z-A1、Z-A2、Z-A3、Z-A4、Z-A5和Z-A6,6株优良突变株的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为0.577~0.686,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为15.0~19.0,单位体积干质量为0.55~0.71 g/L,岩藻黄素含量为1.01~1.53 mg/L,与出发株相比,分别提高了9.8%~30.4%、15.1%~45.7%、33.4%~71.5%和14.7%~73.1%。遗传稳定性研究表明,编号为Z-A1、Z-A4和Z-A6的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ARTP诱变育种技术是选育高产岩藻黄素小新月菱形藻藻株的有效手段,最终筛选出的3株突变株在生长、光合活性和岩藻黄素含量方面均优于出发株,且经5次传代后性状稳定。
- 梁英辛红翠闫译允田传远纪维玮
- 关键词:岩藻黄素诱变育种光合活性
- 一种基于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探讨双吲哚生物碱对新月菱形藻的抗污损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探讨双吲哚生物碱对新月菱形藻的抗污损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具体为首次提出化合物DIM‑Ph‑1″′‑OH对污损生物新月菱形藻的抑藻活性(EC<Sub>50</Sub>和EC<Sub>90</...
- 王开玲宗鹏徐颖窦峥嵘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彭瑞冰

- 作品数:87被引量:21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
- 研究主题:幼体 受精卵 管角螺 盐度 微藻
- 李铁

- 作品数:53被引量:32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研究主题:表层沉积物 金属元素 海洋沉积物 化学形态 沉积物
- 夏斌

- 作品数:116被引量:56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研究主题:塑料 毒性效应 营养盐 贝类 沉积物
- 任莉红

- 作品数:3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烟台大学海洋学院
- 研究主题:新月菱形藻 光生物反应器 生物化学 藻类养殖 半连续培养
- 蒋霞敏

- 作品数:292被引量:1,205H指数:19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
- 研究主题:曼氏无针乌贼 管角螺 双齿围沙蚕 盐度 黑斑口虾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