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32篇“ 文学文本“的相关文章
价值论视域下的文学文本批评示范性问题
2025年
文本解读学”和“文本分析”作为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代表范式,共同立足于文学文本开放性这一方法论基础。在价值论视域下,“文本解读学”追求主体审美价值的充分释放,在实践上遵从“主体性”原则。“文本分析”则侧重探索作品的艺术价值形成机制,在实践中有意识构建了“可检验的”方法论体系,实现了不同层次、类型主体间的对话,为新的多重领域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示范。这种示范性实现了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检验循环,促进了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本体理论的创新发展。
李苗苗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本分析
从社会文本文学文本——《中国牧民》中的政治学意蕴与生态学价值
2025年
布仁巴雅尔、杨楣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牧民》,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扎根草原的感人事迹为叙述主线,全景式呈现了中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型历程与草原综合治理的创新实践。本文通过建构“动态事迹—立体人物—多维价值”三维分析框架,采用社会文本文学文本的双重视域互文解读,系统阐释了廷·巴特尔模范事迹蕴含的政治学意蕴与生态学价值。该研究不仅拓展了新时代模范人物叙事的美学维度,更通过提炼“廷·巴特尔经验”的普适性要素,为草原牧区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参考系。
满全
关键词:文学文本中国式现代化
文学文本分析”问题的提出及其可能性
2025年
文学文本分析”是处于“中间态”的文学批评。这种批评形态以细致阅读为前提,辩证理解和灵活运用既有术语范畴、分析标准以及各种方法,力求以理性形式呈现作品的特质,其过程中自然蕴含着价值判断。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体系具有兼容和解决文本分析诸多问题的机制,文学文本分析的最终理论形态属于文学批评方法论,文学文本分析能够激发、丰富和创新文学批评的理论知识与原则。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加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分析实践与相关理论探索,文学文本分析作为独立的批评方法在理论上具有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刘俐俐
基于主体关系场域的网络文学文本构建
2025年
网络文学文本构建是在特定主体关系场域中实现的。网络文学文本的“初创者”“传播者”“接受者”和“评判者”均受到主体的文化语境、技术环境和经济关系影响。在文本创作源头,作为“初创者”的创作主体历经从“写手”到“作家”的蜕变,逐渐演变成“金字塔”结构;在文本流转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大神作者、网站编辑、IP分发的编剧导演等不同主体参与了对文本的艺术重构;同时,数码诗学的网络互动特性重塑了作家、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粉丝”主体对文本的交互网生。基于网络文学文本优化逻辑,作为“评判者”的批评主体对文本评价的层级递进,让网络文学呈现“平原”“高原”“高峰”的阶梯形态,以此从“爽感”“美感”“动感”“质感”四个维度构成了网络文学“倒金字塔”文本评价体系。
欧阳友权谢日安
关键词:网络文学
联结与变形:数字时代文学文本的电子游戏改编——以《魔戒》小说和游戏为例
2025年
文学经典被改编为电子游戏之后重新呈现给读者,是新世纪一种常见的现象。然而电子游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原”文学文本?伴随着媒介的改变,文学文本在电子游戏中出现了哪些变形?上述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重点。《魔戒》作为奇幻小说的开山之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被多次改编成电子游戏。以《魔戒》为主题或背景的电子游戏一方面从小说中萃取关键元素以建立和小说的联结,同时也在小说之外努力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研究《魔戒》的电子游戏改编,或许可以为文学作品改编电子游戏在叙事和自由度之间找到一条相对平衡的道路。
董玮
关键词:魔戒电子游戏游戏空间
神经机器翻译对文学文本译后编辑的影响——汉英小说译文词汇与句法对比研究
2025年
机器翻译在信息型文本翻译中接受度良好,但其应用于创造性的文本翻译时存在争议。本文聚焦文学文本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在词汇与句子层面对比了学生译者在神经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和人工翻译模式下的汉语小说英译译文。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人工翻译比译后编辑采用了更为多样的词汇解决方案,词语翻译熵更高,译者的创造性空间更大,机器翻译译文对译后编辑具有语义上的引导和限制。在句子层面,两种模式下的译文均较原文缩短了平均句长,译后编辑比人工翻译拆译更多、合译更少,与机器翻译输出的拆译频率接近。最后,从译后编辑认知过程的角度对结果进行解释,探讨研究结果对翻译技术教育的启示。
卢植李珂
关键词:文学翻译汉英翻译
人工智能运用于文学文本翻译的适用性研究
2025年
本文聚焦于人工智能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全面梳理其应用现状,分析其适用性,展望其发展前景,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应用于文学领域的潜力与挑战。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与文化理解方面进步显著,作为辅助工具,于初步翻译、语言校验等环节独具价值。然而,文学翻译的深度与复杂性使其难以完全替代人工。未来,随着深度学习与多模态翻译技术的发展,人机协作翻译前景更广阔。同时,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与监管,保障其在合法、安全、尊重文化的框架内运作,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期为人工智能在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应用与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
王立阳柯金宏
关键词:人工智能文学翻译
限制阐释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研究
2024年
2014年底,张江发表《强制阐释论》,曾被称为一种“理论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热烈的讨论,其反响延续至今。在张文及众多回应文章中,“强制阐释”像意大利理论家艾柯所谓的“过度诠释”一样,是作为不好的阐释方法来讨论的。针对“强制阐释”(也针对“过度阐释”),结合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的阐释实践,笔者认为好的、合理的阐释其实就是“限制阐释”。
金宏宇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研究
于内“品其微”于外“察其联”——浅谈文学文本阅读理解方法
2024年
对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我们答题时往往习惯罗列大量术语,缺乏结合文本的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源于我们对答题套路的依赖,阅读多停留于浅表,未能深潜文本。只有经由语言进入作品内涵,才能实现高质量的作答。
庄婷婷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潜文本答题
文学文本与视觉艺术互动下伍尔夫小说《海浪》中的跨媒介叙事
2024年
伍尔夫小说《海浪》中的文学文本与视觉艺术互动在小说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展开。在宏观层面上,文学文本与视觉艺术互动发生在小说人物和具有艺术家特质的作者之间,具体关注情节发展进程中伍尔夫采用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手法。而视觉形象的设计、绘画技法的使用和图形标记的运用则体现了互动的微观层面。除此之外,《海浪》注重印象派艺术的色彩效果与光影呈现,既创造了文学的附加语义,也建构了文学的象征意蕴。由此,作者不仅借助印象派美学话语优势,同时借用语言文字传达出的绘画主题达成了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语义关联。与此同时,小说采用印象派的肖像画和风景图风格,凸显了文学文本与视觉艺术互动的显性特点,作者大量使用了画布、笔致、笔画和颜色等图形标记,既有助于读者认识文学之外的艺术世界,也成为深入考察文学主题的文本素材。
丁礼明
关键词:《海浪》文学文本视觉艺术互动

相关作者

董希文
作品数:85被引量:138H指数:6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
研究主题:文本 文本理论 文学文本 文学 语言
王晓路
作品数:83被引量:321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研究 文化批评 文化研究 文学 中国古代文论
邵子华
作品数:72被引量:80H指数:4
供职机构:菏泽学院
研究主题:小说 生命叙事 文学阐释 水浒 论文学
周启超
作品数:94被引量:250H指数: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理论 文论 外国文论 巴赫金 跨文化
李晓燕
作品数:11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闽江学院外语系
研究主题:文学文本 翻译 主观性 忠实 哲学解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