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1篇“ 文学史写作“的相关文章
- “史论型”与“星座图”——另两种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可能及思考
- 2025年
-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爆热”①之后,近20年来,其实已渐处“停顿”或“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有不少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在将文学史叙述时间“下限”延长的同时,拓展和充实相关内容。如张钟、洪子诚等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於可训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吴秀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原为《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等。新编文学史似乎遭受了“危机”,至少是写作速度明显放缓。
- 吴秀明
-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史写作文学史叙述星座图
- 世界文学史写作的新范式及其相关理论问题
- 2024年
- 世界文学史写作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在欧洲、亚洲、美洲各国涌现。纵观20世纪末之前西方国家的各类世界文学史,有四个共同特点:第一,都秉承欧洲中心主义立场;第二,民族国家构成世界文学史的基本单位;第三,经典名著构成世界文学史的基本材料和载体;第四,都以一条时间线贯穿始终,这条时间线往往与欧洲历史的分期相叠合。
- 刘洪涛
- 关键词:世界文学史文学史写作欧洲中心主义
- 世界文学史写作的新范式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被引量:1
- 2024年
- 世界文学史写作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发展至20世纪末,皆以西方文学为中心。而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文学格局的深刻变化,推动国际学术界世界文学史的写作范式在21世纪发生了巨变。对《剑桥世界文学史》《文学:世界史》《文学史:走向全球视野》这三种新世界文学史著作的研究表明,西方中心主义受到强烈质疑,经典名著不再构成其基本材料和载体,民族国家本位被打破,区域整合与跨区域文学交流、多系统与多中心、文学观念和文类的跨文化比较,成为跨文化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新范式。
- 刘洪涛
- 关键词:世界文学史西方中心主义
- 古典文学的观念还原与史论建构——早期中国文学史写作反思
- 2024年
- 中国文学观念术语在近现代发生了由“文章”向“文学”的转换。这一过渡期因此出现了基于“文章”观念与基于“文学”观念两种古典文学史写作范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学史观:“质文代变”“文体正变(或通变)”与“文学自觉”“文体代胜”。这两种文学观及其文学史写作由于各有所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古典文学史的写作及其史论建构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并由此产生了成就卓著且影响巨大的文学史著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文学史观也因此成为此后古典文学史写作的主流文学史观。继续遵循唯物史观的指导原则,反思早期文学史写作中的文学观念系统及其史论建构,发掘其中可资借鉴之处,将有助于构建既适合本土文学传统,又面向现实与未来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和研究体系。
- 姜荣刚
- 关键词:古典文学文学史观唯物史观
- 浅谈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写作——以《内蒙古当代文学概观》为例
- 2024年
- 特日格乐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版本变迁与文学史写作的探索与发展
- 2024年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自写作成书以来实际推出过三个版本,即1987年“初版本”、1998年“修订本”和2016年“修订重印本”,其内容、结构的诸多明显变化值得关注。1987版试图整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与追求“现代化”的时代观念,具有鲜明有力的叙史风格;1998版在进一步凸显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亦反映出其曾经相对浑融的宏观理念体系正在发生转变;2016版则在这种转变的持续过程中更强化了史学品格,并着力于对细部记述的锤炼更新。作为教材,2016版还更加注重对叙述对象特殊性的挖掘聚焦、对学习者审美能力的启迪培养。《三十年》版本变迁的全过程也是文学史书写在具体时代中动态建构的过程。这些既是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持续探索,也是学科“知识”与“方法”随着时间的不断成熟。
- 孙诗源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史写作文学史学
- 世界格局下当代中国文学生态的自信展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中国化的思考
- 2024年
- 在建党百年的宏阔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在现实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人民文艺传统的重要构成与即时性显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写作,是当代中国文化系统中的文学生态观察、分析、概括与评价,是当代中国置身于世界语境下的文学面相。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维度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务必探讨中国性文学书写的新路径与新方法。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学史写作,应该描绘出一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当代中国文学全息地图。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中国化问题,以及书写的原则、性质、构想,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紧迫议题。
- 傅修海
- 关键词:文学史写作文学生态文学现场
- 男性气质重构与“小男人”嫌恶——1917-1949年新文学史写作的性别审视
- 2024年
- 在性别研究领域谈论“男性”,并不是一个主流的话题。18世纪以来,性别解放运动在西方兴起,旨在“废除大男子主义思想和带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地位、角色和气质的传统的社会化方式……重新审视被称作‘男性’和‘女性’的特征”1。然而,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运动却体现出某种性别单极的“侧重”与“倾斜”:大部分研究者着力于女性特质、女性问题、女性权益等范畴的单向探讨,“由于对男性特质缺乏关注,性别研究已成了女性研究的代名词”2。
- 杨骥
- 关键词:女性特质文学史写作男性气质女性权益大男子主义
- 重复写与重新写:文学史写作的数字化可能与科幻式想象
- 2024年
- 必须承认,从创作、研究到呈现、传播,现今的科技深度嵌入了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科技与文学的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突破,借助某种软件程序写作和在移动载体上阅读已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细节,人工智能模型向创作领域进军成为新进的流行趋势。202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的团队宣称成功“制作”“国内首部”以“人机融合方式写作”的中文智能长篇小说《天命使徒》,但“人机融合”的写作方式至迟在2018年就已经出现--长期从事搜索引擎和知识图谱相关软件研发工作的王咏刚和作家陈楸帆在科幻小说《恐惧机器》中使用AI程序自动生成了“分裂者”的对白。
- 陈舒劼
- 关键词:科幻小说程序自动生成软件程序
-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写作的评价和反思
- 2024年
- 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史写作历时120余年,历经四个阶段。早期的中国文学史写作多为配合课堂教学而生,存在体系性弱、主观性强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华裔学者开始主导中国文学史写作。此后,随着现代性的理论的引入,“现代性模式”成为主流的写史范式。21世纪以来,文学史写作呈现多元面貌。这些文学史著作取法各异,但集中揭示了文学史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观和客观、典型和一般、引述和表述的对话关系,说明了文学史形态的复杂性。不过这些文学史书写存在理论先行的倾向,尤其是以现代性的理论描述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忽视了对中国文学自身特色与传统的挖掘。同时它们更注重观念的阐发,缺乏对新材料的发掘。
- 余夏云
-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海外汉学跨文化交流多元文化语境
相关作者
- 王尧

- 作品数:170被引量:578H指数:1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 研究主题:文学 文学批评 新时期文学 批评家 文学史
- 季进

- 作品数:156被引量:735H指数:1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夏济安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海外汉学 英语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李怡

- 作品数:311被引量:965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新诗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
- 杨洪承

- 作品数:102被引量:180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现代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 王统照 文学社团 革命文学
- 杨义

- 作品数:234被引量:1,35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通论 先秦诸子 中国文学地图 中国文学 文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