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94篇“ 教育数字化“的相关文章
- 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
- 2025年
-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推动着乡村教育的振兴和发展。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以及激发教育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萌芽阶段,面临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较重、乡村数字化教育资源稀缺以及多元主体数字化技能欠佳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阐释了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其次分析了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可行路径,希望推动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 李梦瑶
- 关键词:乡村教育教育观念教育质量
- 教育数字化开辟的教育新赛道在哪里?
- 2025年
- 本文通过梳理中西方教育变革的路径与阶段,分析了造成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质量差距的原因,明确了教育赛道变革的过程。面向智能社会,特别是人工智能与认知智能推动教育智能体的出现,本文提出智能社会构建教育新赛道的方向,以智能学习中心构建智能学校,以大教育服务生态建设支撑终身学习,以智能伴随评价推动构建教育评价新范式,共同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变革与学习型社会构建。
- 郭绍青王雄
-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
- 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性逻辑与战略选择
- 2025年
- 数字化转型是高等继续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具备释放内在优势、驱动内生发展的时代特质。历史逻辑上,高等继续教育具有技术敏锐度、应用性与革新力等学科基因;价值逻辑上,以高质量教学、创新型育人、内涵式发展为基本旨归;技术逻辑上,遵循时空拓展性、应用导向性、治理规范性作为发展原则。贯彻数字化转型理念、整合全过程协同育人资源、推行多样化数字应用策略,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下推进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选择。未来应立足战略规划、在深化技术融合的同时坚守教育本真,发挥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强国建设征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 刘骥周子玉
- 关键词: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教育发展战略
- 教育出版数字化赋能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 2025年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甚至智能化时代,数字化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影响着各个领域。文章认为,从教育领域来看,教育的发展过程、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共同构成教育出版数字化的必然性。同时,文章还提出教育出版数字化赋能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 于洋
-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教育强国
- 回归生命立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知识观重塑被引量:1
- 2025年
- 教育数字化转型发端于数字智能技术在教育和知识两个方面的深刻变革,在此过程中,传统教育的知识本位立场面临知识超载的挑战,引发知识教育的合理性辩难和知识观重塑的必要性。回溯西方知识观变迁,显著的问题线索即知识的生命立场失落,表现为从确证主义到相对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知识生成观、从生命实践到社会实践的知识价值观、从内在主义到外在主义的知识获得观。直面教育中的知识问题和知识数字化变革带来的生命隐忧,重申教育知识的生命立场,进而重塑教育知识观,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前提。借鉴古典主义知识传统,知识观重塑涉及本质观、生成观、价值观、获得观四个方面:跳出知识数据化陷阱,回归教育知识的求真本质;摆脱技术理性,养成教育知识生成的主体思维;超越工具理性,坚持教育知识育人价值的根本性;突破外在主义,重拾知识学习的心灵向度。教育知识回归生命立场,即回归知识源于生命本体、为了生命发展、通过生命实践而获取的本质,重新确立生命对知识的支配地位。
- 鲁子箫
-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知识教育知识知识观生命立场
- 论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教育评价理论重塑与模式创新被引量:1
- 2025年
- 伴随教育数字化的全面发展与深入推进,教育评价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正在经历根本性重塑。教育评价的实践模式呈现出创新发展的新动向,即从单一标准体系转向多维标准体系评价、从单向线性过程性评价转向全时空评价、从传统发展性评价转向预测发展性评价。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真正实现教育评价理论重塑与实践模式创新,尚需突破教育评价观念保守性掣肘,树立多元开放、动态发展的评价观;破解关键技术及理论难题,推进前沿数字技术实践应用;补齐教育评价规约和保障漏洞,创新教育评价关键制度;提升教师数字评价素养,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评价实践的深度融合。
- 檀慧玲王玥
-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教育评价
- 北京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念、经验与推进策略
- 2025年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以及“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1]。可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上升为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2],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引领下,北京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全力推进教育系统的智能升级与融合创新[3],并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众多问题与挑战[4]。
- 史陈新季茂生刘雪娇李艳燕
-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教育系统
- 教育数字化赋能高职教育中的关键技术路径研究
- 2025年
- 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作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尤显重要。职业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要贯穿现代化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培养的全过程,对推动“高水平、高质量”职业院校的创建也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高职院校“双高”创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关键技术路径的挑战。本文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亟待加强和突破的关键技术路径做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和关键技术路径分析,总结了高职教育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数字化改革的规律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为教育数字化赋能高职教育中的关键技术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提供了策略建议与建设经验。
- 杨乐刘兴红尹光辉
-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高职教育
- 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
- 2025年
- 教育数字化是加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驱动力。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的核心价值基础,在于契合新时代社会需求、促进文化创生和引发认知革命。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的逻辑理路,主要体现在教育数字化衍生教育变革、推动科技创新和改善人才培养。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面临效应假设、机器污染、文化幻象等现实挑战。推进高质量教育数字化,需要在数字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方式之间寻求平衡;规范教育数字化进程、构建科学监管机制;发挥“大先生”引导作用,消解文化幻象。
- 孙杰远
- 关键词:教育强国教育数字化中国教育现代化
-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东盟方式”研究--以印度尼西亚为例
- 2025年
-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东盟国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可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提质升级提供事实依据。本文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基于对当地高校的实地调研和教师群体的深度访谈,从基本特征、现实挑战和合作策略三个维度勾勒东盟国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图景。研究发现,东盟国家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孕育了独特的“东盟方式”,表现出“数字经济发展倒逼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推行渐进变革策略”的发展特征,同时面临着宏观层面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欠缺和资金保障不足、中观层面教育管理体制滞后以及微观层面教师数字素养参差不齐等现实挑战。据此,本研究提出中国-东盟“量体裁衣式”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合作路径:宏观层面,协助东盟国家的政策框架建设,推动投融资渠道和机制的多元化;中观层面,优化东盟国家的数字教育环境,突破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瓶颈;微观层面,巩固中国-东盟已有数字教育合作网络,将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作为双方合作要点。
- 王名扬秦惠民夏提古丽·夏克尔
- 关键词:东盟方式
相关作者
- 潘超

- 作品数:296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远程教育》编辑部
- 研究主题:电大 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 学习资源中心 校外学习中心
- 吴砥

- 作品数:304被引量:2,618H指数:24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教育信息化 教学场景 教育 人工智能 网络教育
- 祝智庭

- 作品数:433被引量:18,349H指数:7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教育 教育信息化 智慧教育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 柯清超

- 作品数:81被引量:998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数字教育资源 教育数字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 数字教育
- 黄荣怀

- 作品数:357被引量:10,234H指数:55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教育信息化 教育 人工智能 智慧学习环境 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