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6篇“ 放线菌素D“的相关文章
- 放线菌素对肿瘤细胞的影响研究进展
- 2025年
- 肺癌、肝癌、骨癌、乳腺癌、胃癌绝大多数癌症是我国发病率较高和死亡率较高的癌症,放线菌素D和V作为放线菌素的天然抗肿瘤代表药物在肿瘤细胞治疗中的影响效果存在争议。研究以放线菌素为分析对象,引入程序式死亡机制和P53信号通路等作用路径探讨其在抗肿瘤活性中的作用,并对影响机制进行重点阐述。结合研究报道可知,放线菌素的毒副作用较强,但放线菌素V能提高肿瘤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也能通过Cyclin、Cdc2、Cdc25A蛋白抑制使得细胞A549凋亡和细胞周期G2/M阻滞,在抗肿瘤治疗中有积极的临床效果。与此同时,研究利用PIK3/AKT信号通路分析放线菌素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机制,为肿瘤疾病的有效性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 孙伊彤崔喜多李聪瑶梁晨路秋艳吴玉德
- 关键词:放线菌素肿瘤细胞肺癌治疗
- 基于化学胁迫和原位培养高效分离放线菌素D产生菌
- 2024年
- 为获取能够代谢放线菌素D的放线菌,以克拉玛依戈壁土壤为材料,借鉴原位培养思路及化学胁迫法对培养基进行改良处理,以对含有特定代谢产物的放线菌实现靶向分离。使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样本进行分析,采用高氏一号为基础培养基,目标化合物为放线菌素D,向培养基中额外添加放线菌素D进行化学胁迫,并将配置培养基的纯净水换成土壤浸提液来补充培养基中无法提供的有机物及无机盐。结果成功分离获得能够高效代谢放线菌素D的放线菌2株,编号分别是KRY-1004和KRY-1005,通过16S rDNA鉴定分别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和易变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mutabilis。推测通过额外添加与目标产物相同或类似的化学物质,结合化学胁迫和原位培养的思路可以提高具备特定代谢产物的放线菌的分离成功率。
- 杨帅冯鑫戴璟李一阳杨波
- 关键词:放线菌放线菌素D
- 黄卡瓦胡椒素B与放线菌素D协同诱导核仁应激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
- 2024年
- 目的:探究黄卡瓦胡椒素B(Flavokawain B,FKB)与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ctD)协同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效果及其协同抗癌机制。方法:培养SUM159PT、HS578T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使用MTT法评估不同浓度的FKB和ActD两种单药以及适当浓度的两药联合对这两种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经过FKB和ActD单药及联合药物处理后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RT-qPCR实验检测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经过FKB和ActD单药及联合药物处理后未组装为核糖体的游离rRNA变化情况。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观察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经过FKB和ActD单药及联合药物处理后NPM1蛋白的核内定位,以标识细胞核仁应激触发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经过FKB和ActD单药及联合药物处理后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FKB与ActD协同抑制了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显著诱导更多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P<0.01),并影响了细胞周期进程,且在使用凋亡抑制剂抑制凋亡信号通路和血清剥夺法控制细胞周期后可以减弱联合用药对细胞增殖的抑制(P<0.01)。RT-qPCR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处理造成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游离的成熟和未成熟18S、28S rRNA显著蓄积(P<0.01),提示细胞核糖体RNA剪切加工或组装受到严重干扰,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NPM1蛋白出核仁弥散分布于细胞核,表明联合用药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核糖体RNA剪切加工或组装的干扰触发了细胞核仁应激反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显著诱导了p21蛋白上调、Bcl2蛋白下调以及Caspase3蛋白和PARP蛋白的切割。结论:FKB与ActD可能通过协同干扰核糖体RNA的剪切加工或组装破坏核仁稳态触发核仁应激反应,并诱导下游p21蛋白的升高进而导致三阴性乳腺癌细
- 高自立潘灵慧高绮雪贺业淞李雪森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放线菌素D
- 放线菌素D在副溶血弧菌防治中的应用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放线菌素D在副溶血弧菌防治中的应用。本发明经研究发现,放线菌素D能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的运动能力,此外还能通过清除成熟生物膜,降低或清除胞外多糖,降低生物膜的生物量...
- 金小宝刘文彬黄丹廖婧阳谭锦莉朱刘冲
- 放线菌素D在防治丁香假单胞菌病害中的应用
-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放线菌素D在防治丁香假单胞菌病害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筛选,发现放线菌素D对丁香假单胞菌致病菌Pst DC3000有抑制作用,从而对植物斑点病进行有效防治。本发明公开了放线菌素D抑制...
- 蒋林李顺祥伍斗生黄艳霞曾子贤李兆星蒋赛
- 一种链霉菌菌株及制备放线菌素的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提供一株高产放线菌素的链霉菌菌株GLL‑9和高产制备放线菌素的方法以及放线菌素在抑制农业致病微生物生长中的应用,属于涉及农业和医药领域。本发明分离出一株高产放线菌素的链霉菌菌株GLL‑9,该菌株在大米培养基和玉米培...
- 张军高良亮梁燕
- 放线菌素X2/丝素蛋白基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抗菌肽作为传统抗生素的替代品而备受关注,因其具有多功能性常被用于药物分子活性的研究,但是抗菌肽的应用受限于其生物毒性和自身不稳定性,而环肽链的稳定性天然优于直链肽,因此实现环肽应用并与材料的结合可以更加突出药物的优势而消...
- 周文京
- 关键词:伤口敷料丝素蛋白生物相容性创面愈合
- 基于放线菌素D的甲状腺癌细胞系凋亡模型构建
- 2022年
- [目的]建立甲状腺细胞系细胞凋亡诱导模型。[方法]用0~64 mg/mL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CT D)分别处理三种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TPC-1、BCPAP)24 h,CCK8测定ACT D对三种甲状腺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选择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作用于这三种细胞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ACT D处理24 h后,Nthy-ori 3-1、TPC-1、BCPAP细胞活力均降低(P<0.05),其中ACT D对三种细胞的24 h处理IC_(50)分别为为64、32、64 mg/mL。采用相对应的IC_(50)药物浓度分别处理上述细胞后,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表明三种细胞系的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BCPAP细胞系:对照组和实验组凋亡率分别为7.40%±0.20%和28.8%±1.50%;Nthy-ori 3-1:对照组和实验组凋亡率分别为1.99%±0.08%和5.47%±0.57%;TPC-1:对照组和实验组凋亡率分别为1.50%±0.10%和10.50%±0.40%。WB检测凋亡指标(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结果显示,三种甲状腺细胞系BCL-2表达均降低,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表达均增高。[结论]ACT D可有效诱导3种甲状腺细胞系凋亡。
- 肖林曹师瑜李怡洁申梦佳张培川曹婷叶丰
- 关键词:甲状腺癌细胞凋亡放线菌素D流式细胞术
- 放线菌素V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
- 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这使得癌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由于现代社会不良饮食习惯及环境等不健康因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其患病数量是所有癌症中的前三位。根据癌症的分型及严重程度,可以采取不同的方...
- 蒋诗清
- 关键词:结肠癌线粒体途径凋亡
- 放线菌素D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提高临床对放线菌素D(ACT-D)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1例ACT-D相关的SOS病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分析临床特点、诊断、预防治疗对策及后续化疗方案调整。结果该患儿诊断为Ⅲ期肾母细胞瘤,首次给予ACT-D后出现发热、抽搐、肝大、腹水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其存在感染、黄疸、肝衰竭及血小板减少等,诊断为SOS。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血浆置换等支持治疗,患儿好转并于入院第14天继续化疗,第17天出院。后续患儿继续使用全量ACT-D,未再发生SOS。结论肾母细胞瘤患儿使用ACT-D可诱发SOS,发病初期出现的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早于总胆红素升高等情况可作为SOS发生的预警。
- 路阳董玉双陈霁晖
- 关键词:放线菌素D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肾母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