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2篇“ 放牧方式“的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放牧方式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2025年
为研究放牧方式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粒径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分形理论,选取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4种放牧方式(牦牛单独放牧、藏羊单独放牧、牦牛和藏羊混牧、无放牧)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土壤粒径体积分数,研究了土壤颗粒组成和分形特征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揭示了不同放牧方式下土壤颗粒尺寸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粉粒、细砂粒和极细砂粒为主,且砂粒体积分数最高(49.3%~67.2%),其次为粉粒(26.1%~40.8%),黏粒体积分数最低(5.0%~10.0%)。牦牛藏羊混牧样地表层土壤细颗粒含量和单重分形维数均高于牦牛和藏羊单独放牧,而土壤容重却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单重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和有机碳显著正相关,与砂粒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中度放牧强度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牦牛和藏羊混牧方式可以促进土壤颗粒的均匀分布,维持稳定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质地。
安海涛孙彩彩董全民董全民刘文亭王晓丽赵新全
关键词:青藏高原放牧方式土壤颗粒组成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2025年
为探讨不同放牧方式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放牧方式和不同混牧比例,试图揭示不同放牧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放牧方式和位置(根际、非根际)均会对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性质产生显著影响。相比于无放牧对照,根际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在牦牛和藏羊1∶2混牧处理中最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在牦牛和藏羊混牧时显著降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性质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且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根际(P=0.002,R^(2)=57.8%)和非根际(P=0.018,R^(2)=15.8%)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所述,放牧方式(家畜种类及配比差异)能够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青藏高原土壤的生态功能。
安海涛孙彩彩董全民杨晓霞刘文亭王鑫鑫王晓丽王晓丽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
不同放牧方式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关键种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关键种在群落结构、功能与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不同放牧方式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关键种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青藏高原最主要的5种放牧方式(禁牧、非生长季放牧、传统放牧、生长季放牧和全年连续放牧)高寒草甸为对象,对群落特征、土壤理化特征和酶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网络分析法和方差分解探究了不同放牧方式草地植物群落关键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利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对不同放牧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最佳放牧方式,从而为高寒草甸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利用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相较于全年连续放牧,禁牧、非生长季放牧、传统放牧及生长季放牧对禾本科、豆科、凋落物和杂类草生物量,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植物高度,禾本科盖度,多样性指数,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有显著正效应。(2)禁牧样地的关键种为垂穗披碱草,非生长季放牧样地的关键种为冷地早熟禾、矮生嵩和赖草,传统放牧样地的关键种为赖草,生长季放牧样地的关键种为矮生嵩草,全年连续放牧样地的关键种为异针茅。其中,非生长季放牧样地植物群落物种间的关联性、互作强度、群落组织水平和稳定性均最高,而禁牧样地最低。(3)方差分解表明,土壤纤维素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是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关键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4)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结果表明,非生长季放牧既能有效利用草地资源,又能维持较高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是高寒草甸的理想放牧方式。研究结果对科学放牧管理制度的制定、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多功能性维持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王金兰王小军刘文辉李文
关键词:高寒草甸放牧方式关键种网络分析
不同放牧方式对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觅食风险感知的影响
阿拉善荒漠是我国西北部典型的温带荒漠干旱脆弱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对我国北方甚至全国、全球的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生态系统对放牧干扰极为敏感。过度放牧等问题是导致阿拉善荒漠鼠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啮齿...
刘丽娜
关键词:放牧方式荒漠区啮齿动物
不同放牧方式下甘南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放牧作为一种利用自然资源的畜牧业形式,对草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极其关键且活跃的地位,它们在保持生态系统功能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的群落构成和多样...
席可
关键词:放牧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典型草原植物β多样性及功能性状对放牧方式放牧强度的响应
陈超
不同放牧方式对典型草原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
范静宇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牧民放牧方式研究——以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包勒格嘎查和陶海嘎查为例
2024年
牧业是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无论是古代的游牧方式还是现代的放牧方式,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的放牧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持续利用好草场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放牧方式影响着土地和草场的利用、牧民生计乃至整个草原生态系统。只有合理利用土地才能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此,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函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红梅包盛满特格尔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牧民生计放牧方式
放牧方式对植物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2024年
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最主要的方式,影响着植物和土壤的养分。为探究放牧对植物营养成分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放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了新疆天山北坡中段昌吉市阿什里乡冬季和夏季牧场为研究对象,分析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并测定表层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电导率、全氮、全磷、全钾。夏季、冬季定居放牧下植物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冬季游牧放牧下地上植物生物量整体呈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趋势;干物质含量在夏季定居放牧下LG含量最高,有机物含量在冬季游牧放牧下HG含量最高,粗蛋白在冬季游牧方式CK和定居放牧CK较高,粗脂肪在夏季游牧方式CK含量最高,NDF在冬季定居放牧HG最高,ADF在夏季定居放牧CK含量最高;在冬季定居放牧有机质LG含量最高,在夏季定居放牧HG碱解氮、全氮含量最高,在冬季定居放牧HG速效磷、速效钾、pH值含量最高,电导率在夏季游牧方式CK含量最高,全磷在夏季游牧方式LG含量最高,全钾在夏季定居放牧下LG含量最高。不同放牧方式对植物与土壤养分有不同的影响,定居放牧下植物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显著高于其他放牧方式
刘桂松艾尔肯·达吾提于昭文苏比努尔·吾麦尔江史学书吐尔逊娜依·热依木
关键词:放牧土壤养分
甘南天然草原植物病害及其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2024年
植物病害是限制草地生产力及其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于2020~2021年连续2个生长季,采用随机取样方法调查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然草原重要牧区植物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探究了主要病害对放牧利用的响应。结果表明,本研究共发现植物病害54种,涉及草地植物14科42属49种,以禾本科、菊科、毛茛科和莎草科植物病害种类最多,占病害调查总数的55.56%;不同调查点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不同,总体上7月为病害初发期,8~9月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逐渐增加,9月达到最高,主要病害平均发病率>95%,病情指数>55。在阿孜试验站,家畜放牧利用方式影响各类草地植物病害的发生,但不同植物的病害发病规律对同种家畜放牧利用方式的响应存在差异。综上,甘南天然草地病害发病较严重,放牧和围封处理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本研究为甘南天然草原后续科学研究及病害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董万清戚新和丁婷婷李法喜孙逊闫智臣辛中尧李建红袁明龙段廷玉
关键词:植物病害天然草原

相关作者

董全民
作品数:318被引量:2,275H指数:32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研究主题:放牧强度 高寒草地 放牧 牦牛 黑土型退化草地
包秀霞
作品数:40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研究主题:不同放牧方式 放牧方式 典型草原 放牧 荒漠草原
易津
作品数:173被引量:1,418H指数:22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种子 华北驼绒藜 驼绒藜属 牧草 根茎禾草
武晓东
作品数:171被引量:404H指数:13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啮齿动物 荒漠 鼠类 野外 荒漠啮齿动物
付和平
作品数:169被引量:333H指数:12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啮齿动物 鼠类 野外 荒漠 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