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04篇“ 挤压造山带“的相关文章
挤压中的伸展构及其成因——以滇中地区晚新生代构为例被引量:19
2005年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SN向陆内汇聚作用下,川滇地块沿鲜水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和红河-哀牢右行走滑断裂发生SE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这必然成其南缘的滇中、楚雄等地区地壳发生挤压缩短和隆升。然而,在滇中高原,SN向的小江断裂系发生张扭性运动,沿断裂出现众多的第四纪伸展和拉分盆地,这反映出滇中高原在晚新生代处于近EW向的伸展环境。力学分析与地质现象之间的矛盾暗示有一种尚未被揭示的伸展变形机制。文中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特征论证了晚新生代滇中背形构的存在,揭示出是背形构的应力分布状态导致了滇中高原上部地壳EW向伸展的发生,从而使得小江断裂发生分裂并伴随伸展构的发育。
王刚王二七
关键词:新生代构造挤压造山带晚新生代川滇地块拉分盆地小江断裂断裂系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耦合分析被引量:172
2000年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格局 :秦岭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耦合。根据挤压类型与前陆盆地类型 ,可以划分出 3种耦合类型 ,即 ( 1)碰撞与周缘前陆盆地 ,( 2 )俯冲与弧后前陆盆地及 ( 3)再生与再生前陆盆地。因此前陆盆地是伴随着的形成与演化而发育 ,断滑系统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结构、沉积层序及构样式等 。
刘和甫汪泽成熊保贤李永林刘立群张建珍
关键词:盆山耦合
陆内挤压与陆内前陆盆地关系——以塔里木盆地北部与南天为例被引量:18
1997年
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与南天中、新生代构成了封闭的陆内盆系统。结合世界上典型挤压与前陆盆地关系研究的诸多成果,采用校正的构回剥曲线、时间段曲线,平衡剖面等定量、半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研究区中、新生代陆内盆关系的演化过程及模式。
张明山
关键词:盆地陆内造山带造山带
挤压中地壳地震反射模式的大地构模式
1995年
Quinl.,G
关键词:造山带挤压造山带地壳
下伏岩石圈俯冲引起的挤压内的地壳变形方式
1995年
1.引言目前,许多构背景都有深部的、地壳范围的地震反射剖面,这些资料常常成为描述性解释某一地区地史或某种具体特征的基础。此类解释是目前可用的最佳方法,但它仍然有局限性,因为这种方法没有结合较好查明地球岩石圈变形方式的物理方法。良好的地壳力学模型可以充当一种模板,据此可以将分散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组合起来,有助于探索地壳变形的方式。现有的一系列方法,包括解析法,物理模拟法和数值法,都可用于对简单条件的地壳变形作出模型预测,可望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会提供更复杂的真实情况的模拟结果。如果这些方法可以在计算机或实验室中用基本的物理原理再现地质过程,那么我们对此过程将从描述性的或概念性的理解提高到基于力学机制的更根本的理解。
C.Beaumont
关键词:造山带地壳变形岩石圈
挤压中地壳地震反射型式的构模式
1994年
本文再现了沿纽芬兰阿帕拉契亚脉走向的可能是奥陶纪—志留纪地壳地震反射率型式。在不对称挤压体系的砂箱模型中,产生了可对比的断层型式,在基底速度不连续面上出现了相对倾斜的阶梯状剪切。这种反射率型式可通过力学上类似的作用模拟产生,在此过程上,因陆-陆碰撞期间地幔和下地壳岩石圈的拆离和下冲而产生了不连续的应力。这类地震反射率型式在阿帕拉契亚—加里东活动的任何地方均可见到,也产出于更老和更年轻的挤压,从而说明,拆离和俯冲形成的不对称地壳变形可能是挤压的共同特征。
Garry Quinlan郭华
关键词:造山带地震
挤压内地壳震波反射模式的构模型
1994年
暂时定为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壳的地震反射模式沿着纽芬兰阿巴拉契亚脉走向出现。利用不对称挤压系统的沙箱模型,产生了类似的断层模式,倾向相反、逐渐扩大的剪切被局限于基本波速不连续面之上。反射波模式可能是由于力学上相似的作用产生的,其应力不连续面是由陆-陆碰撞时地幔甚至下地壳的挤离和下冲成的。相似的震波反射模式也出现在阿巴拉契亚-加里东褶皱其他地方以及新、老挤压中,这说明导致地壳不对称变形的挤离和下冲可能是挤压的普通特征。
Garry Quinlan
关键词:地震波造山带
转换挤压中花岗岩岩浆的生成,上升与定位
1993年
Lem.,RSD
关键词:造山带花岗岩岩浆
东阿尔卑斯挤压中的引张作用
1991年
Ratsc.,L
关键词:褶皱带
东阿尔卑斯挤压中的拉伸
1990年
东阿尔卑斯的拉伸包含以下内容:(1)伴随简单剪切地壳叠加的拉伸。近水平方向的拉伸作用是沿水平叶理和区域拉伸线理方向产生的,区域拉伸线理与高应变有关。在局部范围内,在逆冲盘叠瓦作用过程中,在刚性基底岩块之间的挤压塑性沉积物喷出导致拉伸作用。总体几何效应是地壳增厚。(2)典型的拉伸区域构。拉伸作用最初显示陆壳和洋壳物质一系列加积和底冲,并表现为不稳定楔的重力调整;其次拉伸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大陆碰撞,以及例向突出地壳岩块调整。总的几何效应是地壳减薄。总体上拉伸作用与的产状近平行。
L.Ratschbacher
关键词:造山带构造窗逆冲陆壳基底岩石

相关作者

刘和甫
作品数:47被引量:1,642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前陆盆地 盆地 油气系统 盆山耦合 构造样式
汪泽成
作品数:238被引量:4,980H指数:4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天然气 震旦系 须家河组 灯影组
夏斌
作品数:664被引量:7,144H指数:4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海洋学院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地质意义 蛇绿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成藏
王刚
作品数:36被引量:177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残差 步态识别方法 MIMO阵列 DOA估计算法 雷达
刘立群
作品数:15被引量:53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油气系统 盆山耦合 前陆盆地 克拉通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