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9篇“ 抗凝血酶类“的相关文章
1种罕见SERPINC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及其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对1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所携带的复合杂合突变进行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先证者因"突发晕厥并四肢抽搐一天"于2018年11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9人)外周静脉血并进行家系调查。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活性(AT:A),免疫比浊法检测AT原(AT:Ag)。对SERPINC1基因进行直接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利用多种计算机工具预测突变的保守性和疏水性变化。构建重组质粒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以进行体外过表达研究。采用Western Blotting、ELISA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对重组AT蛋白进行体外表征。结果先证者为一例21岁男性。AT:A为33%,AT:Ag同步下降,属于Ⅰ型AT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在第2和第5外显子分别携带c.318319insT(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和c.922G>T(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该两个突变位点在同源物种中均完全保守;疏水性分析表明,p.Gly308Cys突变可能降低氨基酸残基307-313的亲水性。体外表达显示,重组蛋白AT-G308C在转染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的含量分别降低至46.98%±2.94%和41.35%±1.48%;经蛋白体抑制剂(MG132)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在细胞质中的AT-G308C蛋白量恢复到与野生型相似的水平;在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均未检测到重组蛋白AT-N107*。结论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和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与该家系先证者AT水平降低有关。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可能触发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从而消除异常转录本;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可能通过改变局部残基的疏水性导致AT蛋白在细胞质中发生蛋白体依赖性降解。
张柯林双女谢海啸叶龙颖秦朗译潘景业杨丽红王明山
关键词:抗凝血酶类血栓形成体外表达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
2024年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疾病进展快速、凝血功能异常复杂等特点,极大增加了早期诊断和治疗难度。临床对产科DIC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基础疾病与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早期识别和正确干预是该病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产科DIC评分系统具有便捷、精准、直观、可定量等优点,在产科DIC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有不同的产科DIC评分系统。笔者拟就产科DIC定义、孕妇发病率及不良结局,孕期生理性高凝状态,产科DIC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与孕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产科DIC诊断标准及评分系统演变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产科DIC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刘子洋崔俭俭赵茵
关键词:抗凝血酶类凝血酶时间血液凝固障碍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评分系统
颈部血管超声联合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骨形成蛋白6在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1
2023年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联合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骨形成蛋白6(BMP6)在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8月于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80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无颈动脉狭窄,62例)及观察组(颈动脉狭窄,118例),2组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采集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AT、BMP6水平,比较2组患者TAT、BMP6水平,采用一致性检验法检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与DSA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一致性;采用四格表法检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颈部血管超声联合TAT、BMP6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PSV、ED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R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四格表法显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81.4%,特异度为75.8%。一致性检验法检测显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与DSA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Kappa为0.784(P<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TAT、BMP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TAT、BMP6、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7、0.769、0.822,TAT+BMP6+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AUC为0.909,联合检测预测价值较高。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准确显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TAT、BMP6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明显异常表达,三者联合在预测冠心病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王芳吴娟
关键词:抗凝血酶类冠心病颈动脉狭窄
腹膜透析置管术围手术期应用凝或血小板药物对出血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腹透)置管术围手术期使用凝或血小板药物对患者发生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腹透置管术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停用凝或血小板药物分为停药组和未停药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透置管术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67.37±13.93)岁(范围27~97岁)。停药组37例,未停药组20例。未停药组患者术前3个月内(10/20比3/37,χ^(2)=10.671,P=0.001)及术前6个月内(11/20比3/37,χ^(2)=12.980,P<0.001)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比例显著高于停药组。停药组术前中位停药时间为5.0(2.0,14.0)d(范围1~30 d),术后中位恢复用药时间为4.0(3.0,7.0)d(范围1~14 d)。停药组与未停药组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出血(10/37比8/20,χ^(2)=1.011,P=0.315)及心脑血管事件(4/37比0/20,校正后χ^(2)=0.964,P=0.32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停用凝或血小板药物不是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0.656,95%CI 0.195~2.206,P=0.496),而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术后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38,95%CI 1.044~15.626,P=0.043)。术后4例心脑血管事件均发生在停药组,术前6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病史(OR=9.764,95%CI 0.928~102.682,P=0.058)、血钙升高(OR=1.491,95%CI 0.976~2.278,P=0.065)者术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增加趋势。结论腹透置管术前是否停用凝或血小板药物不是患者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但需关注术前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患者的术后出血风险。术前6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及高血钙的患者停药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苏凯杰王晓晓唐雯
关键词:腹膜透析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抗凝血酶类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心脑血管事件
缓冲液放置方式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时,缓冲液在室温开盖条件下对Fib检测造成结果偏低影响的原因。方法实验组1及实验组2缓冲液在室温开盖与加盖2种条件下9个不同时间点对Fib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每个时间点重复检测8次取平均值,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同时用pH酸度计对2组缓冲液在各个时间点进行pH值测定,每个点平行测定3次取其均值,对2组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实验组1:8 h内标本测定结果呈明显下降性趋势,1 h、2 h及3 h结果与0 h无差异,而4~8 h结果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8 h内标本测定结果呈缓慢下降趋势,6~8 h时的测定结果与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h的测定结果与0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比较实验组1及实验组2同一时间点检测结果,发现0~4 h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8 h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实验组1及实验组2分别在开盖和加盖条件下同一时间点的缓冲液pH值发现,实验组1的pH呈明显下降趋势,2组比较(Z=-6.522,P<0.0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样在室温条件下,缓冲液开盖状态可能因为巴比妥钠水溶液直接与空气接触,更易发生水解反应,而加盖放置能减缓室温对缓冲液性能的影响。在缓冲液试剂仓位不能调整的前提下,必须对本科室的凝血检测工作做一定的改进。
季雄娟陆胜
关键词: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类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纤溶-ɑ2纤溶抑制物复合物优于D二聚体用于肿瘤患者血栓的诊断被引量:25
2019年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浆凝血纤溶情况,探讨凝血纤溶标志物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血栓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171例患者,其中肿瘤术后无血栓组患者40例,术前无血栓对照组患者108例,未手术肿瘤血栓患者23例。分别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ɑ2纤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原激活物/纤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水平,并与D二聚体进行比较。结果TAT、TM、PIC及t-PAI?C在肿瘤术前无血栓组、术后无血栓组及未手术血栓组三组间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恶性肿瘤未手术血栓组患者中,TAT、TM及PIC均高于无血栓组患者(均P<0.05)。ROC显示PIC及TAT诊断肿瘤患者血栓的AUC均高于D-D(0.871 vs.0.619;0.788 vs.0.619);且PIC诊断的特异度高于D-D(91.9%vs.82.4%),PIC及TAT诊断的灵敏度均高于D-D(73.9%vs.47.8%,73.9%vs.47.8%)。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活性异常增强,TAT及PIC优于D-D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栓的诊断。
崔婵娟崔巍高佳李佳严翠娥于梦瑶
关键词:肿瘤血栓形成倾向纤维蛋白溶酶抗凝血酶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凝血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探讨凝血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数据特点及对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的22例凝血灭鼠药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在入院时、治疗后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其中14例患者检测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结果 所有患者均问出有明确的误食及复杂原因灭鼠剂摄入史,并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咯血、口腔黏膜出血、鼻衄、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渗血表现,PT、INR、APTT均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下降。入院后经治疗出血症状控制。住院时间6~21d(平均时间8d),出院后追踪随访20例,6例患者在2个月内复查凝血象有异常表现,其中2例因有出血现象3个月内3次住院,2例出院后1个月后再次住院。结论 凝血灭鼠剂可干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其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作用持久,特效的治疗药物维生素K1的补充应当够疗程,细致的病史询问和出院后随访追踪其凝血功能十分必要。
黎荣能
关键词:抗凝血酶类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杀鼠剂
阿加曲班在椎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中的安全性及对再狭窄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安全性及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加曲班和肝素组。阿加曲班组术中接受阿加曲班凝治疗,术后连续使用5 d;肝素组在介入手术中进行肝素凝,术后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术后1、3和6个月时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个月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治疗血管的再狭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术中安全性、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以及随访期间出现的任何临床事件,包括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主要安全性事件包括各器官出血、过敏反应、肝功能障碍及栓塞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随访期间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共105例患者纳入分析,阿加曲班组53例,肝素组52例。两组围手术期间均未发生出血性事件、过敏反应、肝功能障碍及栓塞事件。两组术前椎动脉狭窄程度、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以及术后6个月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阿加曲班组术后6个月支架内新增狭窄程度显著低于肝素组(13.56%±26.41%对4.25%±15.76%;P=0.031)。两组长期随访期间卒中复发率(P=1.000)及临床事件发生率(P=0.7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中使用阿加曲班凝治疗是安全的,术后连续使用阿加曲班凝可有效降低术后6个月时的新增支架内狭窄程度。
朱明月肖露露刘德志张晓浩吕秋石刘新峰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抗凝血酶类阿加曲班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促凝和凝血因子变化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促凝、凝血因子以及临床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5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A级组(n=42)、B级组(n=39)、C级组(n=24),对所有患者检测常用临床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Ⅺ),凝血因子抗凝血酶(AT)、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 11、12. 09,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高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高于A级组(P值均<0. 05)。凝血因子Ⅱ、Ⅴ、Ⅶ、Ⅺ活性在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 52、14. 77、38. 88、9. 24,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44,P <0. 05),C级患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显著高于B级和A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但A级与B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T、PC、FP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 90、30. 46、15. 58,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相关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与凝血因子Ⅱ、Ⅴ、Ⅶ、Ⅺ及凝血因子PC、FPS、A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687、-0. 460、-0. 706、-0. 426、-0. 723、-0. 646、-0. 468,P值均<0. 001),其中与凝血因子Ⅱ、Ⅶ、凝血因子PC的相关性较强。而凝血因子Ⅱ、Ⅶ与凝血因子PC均�
邓永东彭雪彬姚立琼李海谭榜云马超群
关键词:肝硬化血液凝固因子抗凝血酶类
遗传性易栓症筛查及相关基因检测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检测和分析遗传性易栓症的相关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为中国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积累资料。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遗传性易栓症疑似患者25例进行血清蛋白C、蛋白S,凝因子相关基因蛋白C(基因名PROC)、蛋白S(基因名PROS1)和抗凝血酶Ⅲ(基因名SERPINC1),凝血因子相关基因凝血因子Ⅴ(基因名F5)、凝血因子Ⅱ(基因名F2)、凝血因子Ⅷ(基因名F8)、高型半胱氨酸血症相关因子(CBS、MTHFR)第二代测序分析。利用千人基因组数据库、ESP6500数据库、Genoma数据库、HGMD突变数据库比对突变位点,根据SIFT、Polyphen、MutationTaster、CADD数据库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25例患者中,发现凝因子相关基因PROC突变患者8例,PROS1突变患者2例,SERPINC1突变患者3例;凝血相关基因F5突变1例,F2突变1例,F8突变1例,CBS突变2例,MTHFR突变1例。结论:应用第二代基因测序分析有助于诊断遗传性易栓症相关静脉血栓,指导精准治疗。
尹黎李歌沈健刘震杰
关键词:血液凝固抗凝血酶类

相关作者

祝伟华
作品数:16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APTT 急性期 FG 抗凝血酶类 雌激素
王丽
作品数:20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APTT 急性期 FG 抗凝血酶类 PT
门剑龙
作品数:178被引量:880H指数:15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 凝血 SLE
王学锋
作品数:614被引量:2,872H指数:2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基因突变 突变 血友病A 家系 缺陷症
王鸿利
作品数:737被引量:3,851H指数:2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基因突变 突变 凝血因子 血友病A 缺陷症